李庚南
在利差不斷收窄的態勢下,銀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究竟還有多大空間,現實路徑是什么?
實業不振,何以興邦?這是最淺顯的經世之道,卻也是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困惑所在。目前,實體企業正掙扎在經濟L型的陰影里,舉步維艱;幫助實體企業走出發展困境自然成為興邦之大事。而設法為實體企業卸下沉重的經營負擔、讓企業活下來,顯然是最迫切的任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這樣,就不難理解:國務院何以三番五次強調要著力降低企業成本;不難理解,日前國務院何以專門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在上述《方案》中,國務院提出了六大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的目標,其中赫然在列的是“融資成本有效降低”。這對于正經受“利差縮水”煎熬的銀行,是不是感覺很無辜也很無奈?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銀行利差正日漸收窄。自去年以來,央行先后5次下調基準利率,由此帶動銀行利差的進一步收斂。16家上市銀行年報顯示,2012年-2015年,除個別銀行外,上市銀行利差總體呈下降趨勢,收斂在2.7%以內。其中,工、農、中、建、交5大銀行2015年利差分別降至2.47%、2.66%、2.12%、2.63%、2.22%,分別較2012年下降了0.19、0.15、0.03、0.12、0.37個百分點。
同時,銀行貸款利率水平總體呈下降態勢。據央行發布的2016年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6月末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26%,同比下降0.78個百分點。盡管銀行負債的成本也在下降,但負債端成本下降速度慢于資產端收益率,利差收窄態勢明顯。
在業界,我們一方面經常聽到的是“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的感慨;另一方面,關于融資難、融資貴的呼聲卻濤聲依舊。市場似乎正考驗著銀行擠干利差“泡沫”的能力。
那么,在利差不斷收窄的態勢下,銀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究竟還有多大空間,現實路徑是什么?
顯然,要求銀行違背商業可持續原則降低貸款利率,絕非我們所需要的降成本。從長遠看,也將導致信貸關系的扭曲,損害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并終將損害對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
但是,客觀地分析,銀行也并非完全無可作為。在銀行自身成本的控制、貸款定價技術的提升、收費行為的規范、信貸方式的改進與完善等方面,其實都能或多或少找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空間。
其一,從風險定價中發掘空間。
毫無疑問,以收益覆蓋成本與風險是商業銀行定價的基本準則。作為銀行,應該反躬自問的是,我們的貸款定價,或者說貸款利率上浮,是否真正體現了成本的上升,是否真正體現了對風險的判斷和評估?是否真的讓企業感覺物有所值?
現實情況是,銀行機構在貸款定價方面所采取的方法或模型總體還顯粗放,一般是簡單地依據客戶貢獻度、信用等價、貸款擔保方式等指標打分,并參照同業水平實行加點上浮。至于所確定的貸款利率能否覆蓋成本和風險、覆蓋到什么程度,大都缺乏精細的測算,且實際上往往是覆蓋過度、上浮過多。
這種粗放的定價模式無疑隱含著或多或少的空間。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銀行能否準確測算這一空間的大小,是否有適當讓渡這一空間的意愿。這取決于銀行定價理念的創新與定價技術的提升。
首先是定價理念的創新。銀行應切實強化長期客戶發展戰略意識,在定價理念上堅持互惠共贏,真正實現由“以我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化。這就要求我們的銀行客觀研判形勢,正視經濟新常態下潛在增長率趨緩的現實,丟掉繼續保持利潤高增長的幻想,合理錨定、適時修正自身的利潤目標。在貸款定價時,不僅充分考慮、準確核算自身的成本、風險,還要從維護、培育長期客戶關系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客戶的可承受能力。
其次,是定價技術的創新。在利率市場化時代,定價能力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挖掘降成本空間的基礎。唯有不斷提升定價能力,才能盡可能從貸款技術創造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的銀行能綜合評估成本、收益、風險及客戶關系,實現風險-收益的理性決策。一方面,要夯實成本核算基礎,引入作業成本法,完善成本核算機制,真正做到貸款成本“心中有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大數據,不斷建立完善客戶信息數據庫,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系統和科學的風險定價模型,合理確定風險溢價,實現利率覆蓋風險。
在貸款定價上,要避免陷入一種思維誤區,即將利率覆蓋風險簡單理解為每一筆貸款在定價上都要滿足風險覆蓋的要求。這種觀念實際上是與現代銀行經營理念相悖的。利率覆蓋風險的真正內涵是立足于組合貸款,以部分貸款成功所獲得的風險溢價彌補個別貸款失敗所造成的損失是風險定價的精髓。
其二,從收費行為中擠出空間。
毋庸諱言,由于中間業務考核等激勵的存在,銀行基層經營行違規亂收費的行為依然以各種隱蔽的方式存在。如未以質定價,違規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實質上是“息改費”;違規將本應由銀行自身承擔的抵押登記費、評估費等成本轉嫁客戶。尤其是“以貸轉存”、“存貸掛鉤”、“貸款搭售”等變相收費行為。
根治銀行違規收費,除了需要監管部門繼續嚴格監管外,還需要從銀行業內部、從問題的根子著手。關鍵是進行商業銀行頂層設計的改革,摒棄不科學、不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規范顧問理財等業務收費行為,逐漸淡化中間業務收費的硬性考核,從源頭上堵截基層銀行違規收費的行為動機。當然,銀行還可以充分運用自身的各種資源,為企業提供真實的理財與顧問咨詢,提供各種避險工具,幫助企業降低實際融資成本。
其三,從貸款方式中拓展空間。
在企業的融資成本“賬簿”中,除了向銀行支付的利息及相關費用外,其實還包括通過小貸公司、擔保公司、轉貸基金、民間借貸等渠道的融資成本,這些“賬”本不該算到銀行頭上的。
但是,如果銀行能有效弱化貸款期限錯配問題,實現貸款期限與企業資金回流的無縫對接,則無疑將減少企業為轉貸付出的額外融資成本。
在現實條件下,銀行紓解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路徑有二:一是加強信貸精細化管理。關鍵是要提升信貸經理的素質,強化對借款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周轉特點的研判,合理確定企業的貸款期限,盡可能實現銀行貸款期限與企業資金回流的無縫對接。二是創新還款方式,從制度上突破現行的先還后貸的信貸機制,在對借款企業持續跟蹤、審慎評估的基礎上,對資信良好、經營正常的企業給予貸款到期無縫續貸。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銀行應清醒認識與企業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把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作為培育長期客戶關系、提升自身信貸管理水準的立足點。必須清楚的是,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并不是簡單的讓利概念,而是銀行基于自身長遠發展應該作出的理性抉擇。只有基于互惠共贏的合作理念,銀行才能贏得企業的理解,贏得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