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好時節
立冬日,草木凋零,萬物閉藏,人的飲食養生也進入『藏』的階段,即進補。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補』是冬季食俗一大特點。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中醫講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欲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于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郁郁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進入冬天之后,還要延續秋季的養陰原則。冬季對應五臟的“腎”,入冬后便進入補腎的時節,加上五臟之陰陽都根于腎,因此,立冬的主題便是“滋陰補腎”。立冬后,又到了適宜足浴的時節。尤其腎陽不足的人,容易產生手腳冰涼的現象,經常足浴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溫煦臟腑。足底聚集著很多重要的穴位,足浴也能刺激這些穴位,起到滋補元氣的作用。
冬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腸胃吸收功能好,攝入的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利用率高。因而,此時進食補品,多能收到很好的補益功效。氣候寒冷,人體需要從食物中補充足夠的熱量來御寒。中醫認為溫熱類食物具有溫經助陽、活血散寒的功效,適宜冬季服用的溫熱類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姜、蒜、桂圓、核桃、板栗等。
在秋冬交替的季節,秋燥與冬寒夾雜。特別嶺南地區,燥邪仍盛,將寒未凍,進補及以食物調養身體預防疾病,需要兼顧體質寒熱虛實,適當配合不同藥食材料,以作食補。
立冬之后,要逐漸養成多睡一會兒的習慣,養護陽氣。《黃帝內經》中指出:“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人們應該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后再起床。
氣溫驟降,不能因為天氣寒冷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也要適當感受天氣間的寒涼之氣,走出室外,激發身體潛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非常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睡前用熱水泡泡腳;刮大風時最好不要迎風行走。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冬季比夏季更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因此,最好在入冬時做個血壓監測,根據情況調整用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