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娟 劉 文 季 潔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揚州 225000)
低年級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堂觀察研究
張錫娟 劉 文 季 潔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揚州 225000)
為了解低年級大學生課堂參與情況,本文采用課堂觀察法記錄了一年級本科生課堂學習狀態,運用量化描述的參與度概念從學生的課堂參與方式、學生整體的課堂參與度、教室的不同區域以及不同時間段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4個方面定量地進行了分析.發現低年級大學生的課堂參與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以傾聽為主,缺乏主動性、缺乏表達的欲望與能力,造成學生的整體課堂參與度偏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教室不同區域的學生參與度不盡相同,學生個體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生所處位置關系不大;學生課堂參與度隨課堂時間的前、中、后時段呈下滑趨勢.
課堂觀察法;課堂學習狀態;課堂參與度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學真正發生的地方.通過對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我們能夠挖掘課堂所蘊含的豐富的一手資料,得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1].現存的有關課堂觀察的研究多數著重于研究教師行為,且大多為定性研究,有關學生的定量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我們選擇大學一年級學生為觀察對象,嘗試進行定量分析與研究.
為了解低年級大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狀態,我們將所有學生聽課的座位固定,采用在教室架設攝像機的方法進行細致觀察.同時,我們還直接對課堂的整體情況、特定事件進行記錄.課后,我們將教室空間劃分為9個區域,選取各區域中的一名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通過反復觀察錄像,每隔5分鐘記錄一次其課堂學習狀態.為了使觀察對象具有代表性,我們考慮了性別,班級職務和前一學期學習成績等級因素.具體的9名學生在教室空間的位置和代表性見圖1.9名學生的性別是4名男生、5名女生,班級職務為3名班干部、6名普通學生,前一學期學習成績處在上、中、下游的學生各3名.因此,我們認為這9名學生能夠代表一個班級的整體組成.其研究結論可以整體推斷為整個班級學生學習的狀況,進而獲得低年級大學生課堂學習的相關信息.
由于大學生與幼兒不同,他們具有“偽裝”能力,懂得在攝像機前掩飾不佳的課堂學習狀態,會影響我們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認定.我們選擇為期一個月的連續課堂觀察,以求得將學生不真實的偽裝表現的比例降到最低.本文的數據來自2015年3月31日至2015年4月30日觀察的20節專業基礎課.

圖1 被觀察學生在教室空間分布詳圖
學生課堂參與指的是“學生在與課堂學業相關的活動中投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狀態[2].學生會在行動上告訴老師他們的參與狀態,例如埋頭奮筆疾書,記錄筆記.他們還會在神態上表現出是否在積極參與,比如教師在走動時,他們的眼睛會追隨著你并且閃閃發光.我們把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教學活動的狀態歸為兩大類——有參與狀態和無參與狀態,并根據學生的語音面貌、動作神態細化成以下11種觀察指標并用字母編碼.

表1 學生課堂參與度狀態及編碼

續表
學生課堂參與度是對學生課堂參與狀態的量化體現,它反映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程度.我們將學生課堂參與度界定為學生表現出的有參與狀態占所有狀態的頻數百分比,用以定量描述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程度.
按每5分鐘觀察一次,觀察時長為3秒的頻率,教室空間9個區域中的每一位學生各有180次狀態記錄.圖2為9位學生各種狀態出現的頻數分布.

圖2 各區域學生20節課的課堂參與狀態分布
3.1 學生參與方式的整體推斷分析
從圖2中可以看出,學生表現出的參與狀態中的B(表達)、C(討論)編碼的頻數很小.換言之,學生在課堂上極少甚至有學生從來沒有回應教師、給予反饋或相互討論交流.回放錄像帶發現,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后,學生并不以回答的方式參與,而是以翻書、思考、記錄筆記的狀態參與,即表現出圖2中狀態D(閱讀)、E(記錄)、F(練習)的狀態頻數較多.這就基本能說明一點:學生課堂上缺乏主動參與的意愿,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疑問.圖2中狀態A(傾聽)呈現“壓倒性”趨勢,直接地說明了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較多表現為傾聽,愿意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不習慣主動表達.圖2中的另一狀態值得關注,即編碼J(學生低頭開小差,做與本課程無關的事情),此現象說明學生課上注意力沒有完全集中.而狀態H、I、K頻數較少,即學生在課上少有交頭接耳、玩手機或是睡覺這樣較為“出格”的行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狀態G(神情呆滯、目光空洞甚至睡眼惺忪)的頻數還是不小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應是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因此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的個性、情緒、智力因材施教,使其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敢于表達內心的想法和疑問.
3.2 學生參與度的整體分析
我們將每位觀察對象的180次狀態中有參與狀態即狀態A、B、C、D、E和F的頻數進行相加,并除以總頻數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9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根據表2我們能夠發現其中3號學生課堂參與度最高,4號學生課堂參與度最低.學生參與度的均值僅為0.605,如果將滿分設置為1分即學生在180次的記錄時段全程參與課堂活動的話,那么表2的均值則剛剛及格.由此可以判斷,此班級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學生參與度不高,情況不容樂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由此可見,教師應該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表2 學生課堂參與度
3.3 教室不同區域學生參與情況
這9名學生由班級的不同區域抽取而來,因此他們的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區域的學生參與情況.9名觀察對象所在的區域參與度見表3.
就表3看來,學生參與度與學生所處的位置并沒有顯著相關.4號學生坐在最前面且最中間的位置,從她的參與度看來,即使坐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也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去.而3號學生處于教室的側邊且最后的位置,即使處于這樣一個看來很不利的“地理位置”處,他的參與度卻是最高的,所以學生所處的位置對學生參與度的影響不顯著,這就充分說明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完全在于自身,不在于畏懼教師而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怎樣從學習目標上驅動學生自主的學習需求,產生學習的內驅動力,才是大學生教學管理的目標與核心.

表3 被觀察學生在教室空間分布
3.4 不同時間段學生參與情況
我們按時間確定觀察時刻,由此能夠得到不同時間的學生參與度情況.我們將這9名學生不同時刻的參與度分別計算得出數據,按人數堆積數據點折線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學生的參與度隨時間分布呈現波動狀態.在課堂開始的15min左右,學生課堂參與度達到最高,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高,注意力相對比較集中.而在課堂的40min左右,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學生呈現疲憊狀態,注意力逐漸發散.

圖3 學生課堂參與度隨時間分布
我們把一節課按時間分為3段:前段(0~15min)、中段(15~30min)和后段(30~45min).我們計算了這3段的學生課堂參與度,柱狀圖如圖4.

圖4 學生參與度隨時間段分布
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學習基礎較好、課堂參與度最高的3號學生(男,普,上,0.728),還是學習基礎差、課堂參與度低的4號學生(女,班,下,0.489)和2號學生(女,普,下,0.500),其課堂參與度均呈下滑的趨勢,1號學生(男,班,中,0.644)雖然前段與中段的課堂參與度維持較高不變,但到了課堂的后段,課堂參與度也開始下滑.9名學生中只有兩名學生即7號學生(男,普,上,0.683)和9號學生(女,普,下,0.661)后段課堂參與度較高,中段課堂參與度較低.顯然大部分學生課堂上呈現逐漸疲倦的狀態,注意力逐漸渙散,課堂參與度漸漸變低.就此現象看來,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可以將課堂引入部分控制在5min以內,在課堂開始的15min左右教授重要的概念或規律,而在課堂的后半段增加一些實驗或交流討論等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
[1]張旭.大學生課堂參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何桂花.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參與現狀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STUDY ON CLASS PARTICIPATION OF THE LOWER GRADE UNIVERSITY STUDENTS
Zhang Xijuan Liu Wen Ji Jie
(College of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0)
In this paper,we recorded the class-learning states of the freshmen by the method of class observ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lass participation of the lower grade university students.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class participation by 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ion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modes of students’class participation,the overall class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the different areas in classroom and the different time periods.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ways for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class but listening was their main way.The lack of initiative,desire and ability of expression resulted in the low students’class participation and the lack of enthusiasm in learning. Students’participation was similar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lassroom,and not related to their positions.Our analysis also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of the class participation changing with time.
class observation method;class-learning states;class participation
2016-03-09
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立項課題“職前物理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研究與實踐”;揚州大學教學重點課題“《電磁學》課程教學內容組織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YZUJX2013-2A).
張錫娟,女,教授,主要從事物理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應用,中學物理教育發展教學趨勢、中學物理教學現狀對策及教師教育發展趨勢、能力培養.xjzhang@yzu.edu.cn
張錫娟,劉文,季潔.低年級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堂觀察研究[J].物理與工程,2016,26(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