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家山/
基層糧食部門如何推動供給側改革
文/沈家山/

2015年,是糧食流通行業步履艱難的一年。伴隨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而來的,除了豐收的喜悅,還有糧食庫存高企、市場低迷等現實問題,基層收儲庫點更是陷入“收不進”、“賣不出”的尷尬境地。
糧食產業發展矛盾突出,改革勢在必行。20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對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破解糧食流通發展難題指出了明確方向。當前糧食產業存在的問題不是周期性、偶發性的,而是內在結構性的,只有從“供給”這源頭性、基礎性、生產性的一端入手,圍繞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生產,優化糧食資源的配置,擴大糧食的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才能讓供給與需求銜接,讓消費為生產買單,讓購銷變得順暢,讓流通實現良性循環。
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推進糧食供給由數量增長為主轉為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對基層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糧食流通連接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和調節作用。
調結構——優化品種暢通銷路。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目前,中低端糧食供應充足,優質、安全的糧食供給不足,是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雖然我國糧食單產水平逐年提高,但高產量的品種大多品質較低,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發展出多樣化、優質化的糧食消費需求。近年來,糧食市場優質糧源不僅價格高,銷路也更加暢通,滯銷的多為產量高、質量低的糧食產品。因此,可以通過加強糧食生產者與經營者、消費者之間聯系,采集、發布市場需求量大的糧食品種信息,推廣訂單收購等方式,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促進糧食生產者調整種植結構,種植適銷對路、優質優價、層次多樣的糧食品種,從根本上防止發生農民“賣糧難”問題。
去庫存——拓寬糧源消化渠道。目前糧食庫存量過大是全國普遍現象,特別是作為執行托市收購政策的糧食主產區,糧食庫存高企問題尤為突出,如何去庫存特別是去托市糧庫存是擺在基層糧食部門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拓寬糧源消化渠道,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產銷銜接,搭建合作平臺,組織產區企業到銷區開展產銷洽談活動,促進糧源向銷區合理流動;二是督促地方國有糧食企業主動聯系糧食加工、轉化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通過定向拍賣努力化解托市糧庫存;三是通過招引外地糧食企業、引入社會資本合資建廠、庫廠聯營、合作經營等方式,提高轄區糧食加工轉化能力,加快糧源就地加工轉化,將優質糧源轉化為優質產品。
降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高成本是我國糧食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糧食產品成本,除了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方式降低生產成本外,還可以通過提高糧食流通效率來降低流通成本。例如,通過統籌設立糧食收購網點,優化糧食倉儲物流布局,降低糧食物流成本;通過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引進先進適用的糧食收儲設備,推廣應用科學儲糧、綠色儲糧等新技術,提高作業效率、減少糧食損耗,降低糧食收儲成本;通過推進智能糧庫建設,提高糧食企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通過加強監督檢查,維護良好的糧食市場秩序,降低惡性競爭成本等。
補短板——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明顯偏低。補齊糧食生產經濟效益的短板,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建立“農戶種養、就地加工、休閑旅游、循環生態” 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提高糧食種植收益;通過培育壯大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規劃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糧食品牌,加強網絡營銷,打造名牌產品,提高糧食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通過加大主食產業化推進力度,鼓勵企業開發新型優質健康糧食產品,推進糧食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實現糧食產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以生產引導消費,提高糧食產品附加值。

守底線——切實保障糧食安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保稻谷、小麥等口糧,保耕地、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守住“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底線,始終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根本職責。在糧食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糧食產業必然受到一定的沖擊。市場波動在所難免,要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就需要基層糧食部門加強糧食調控和監測預警,嚴格落實并管好地方糧食儲備,充分發揮吞吐調節作用;健全糧食應急保供體系,及時有效應對市場波動,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深化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為執行國家糧食購銷政策,筑牢調控物質基礎提供可靠載體。
糧食的多重屬性決定了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產業發展必然會受到國家政策的決定性影響。因此,在糧食供給側改革中,從國家層面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尤為重要。作為糧食流通壓力集中的主產區,迫切希望國家盡快全面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糧食供給側改革提供動力。同時,針對糧食主產區出臺特殊的支持和補償政策,幫助主產區更好地落實改革政策,充分發揮其為國家提供商品糧源、保障糧食安全的功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