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2016/2017年度小麥市場思考
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從供求的角度劃分,我國小麥市場年度開始于6月,結束于次年5月。分析當年收獲的小麥滿足當年的消費的狀況,可以更清楚地認識供求基本形勢。
2015年全國小麥市場最明顯的情況是,市場供應是2011年以來最為充足的一年,而且市場明顯感覺到了由此帶來的壓力。2015年小麥托市收購價格在連續7年提高之后不再提高,明顯減弱了政策對后市小麥價格的拉升力度,市場普遍看淡小麥后市,多數企業也不敢大量收購和存儲小麥。觀察國內小麥現貨價格走勢,新麥上市時小麥價格都會下行,隨后在政策的托升之下,價格持續上行過程一般到消費旺季過后結束,隨后平穩回落到新麥上市。可2015年出現了新的情況,新麥上市之后,小麥價格僅上行了很短的時間,大約從8月就開始回落,10月上旬更是出現了一輪令業內人士驚詫的快速下跌。年后小麥價格持續上行,但小麥市場價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國家政策性小麥拍賣成交量遠低于最低收購價小麥入庫數量。一些面粉企業強烈反映“麥強面弱”,國家糧庫內小麥庫存高企,而企業采購不到低價小麥,建議想辦法降低面粉企業采購成本,以實現小麥去庫存,同時也幫助面粉企業擺脫經營困境。
最近三年,國內糧食消費在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有了新表現,但國內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6億噸,國內糧食進口量連續兩年超過1億噸,于是國內糧食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日漸突出。雖然小麥市場失衡的程度低于玉米和稻谷,但也存在供給有余的情況。在小麥替代玉米飼用消費量減少之后,小麥需求下降,曾經下落的庫存隨之增加,供給壓力開始再現。一些小麥主產區在夏糧上市之前,由于上年收購的小麥仍然占用著倉容,倉容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從國內外谷物的價格表現看,國際市場谷物價格自2012年起,在供給壓力下大幅度下跌,而國內谷物價格因為得到了政策性收購的有力托升,保持了穩定或略有下行。國內外價格走勢雖然各異,但供求變化的趨勢卻表現得基本一致。
為什么國內外兩個市場會同時發生變化?全球經濟快速增長,商品需求擴大,糧食具有了明顯的能源屬性和金融屬性,糧食價格暴漲,糧食供給安全問題受到了高度重視,高糧價刺激了國內外糧食生產擴大。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能源需求減弱,糧食的能源屬性和金融屬性消退,很長時間里國際市場曾經一直存在的糧食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又有顯現。
中國繼續執行在全球糧食價格暴漲時采取的刺激生產的保護性收購措施,釋放了過量的供給到市場,被抬高的國內價格則進一步拉動了糧食的大量進口,導致國內供給壓力進一步加大。需要看到,中國的糧食市場已經具有了明顯的開放性,同世界市場在同步變化,這一點在油脂油料市場表現得最為完美。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全球谷物產量連續三年超過25億噸,2015/2016年度期末庫存6.3億噸以上。糧農組織最新預測,2016/2017年全球谷物產量仍將超過25億噸,期末庫存仍將保持在6億噸以上。
我國小麥產量已經連續12年增產,今年能不能繼續增產?從政策角度看,國家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各項扶持政策,尤其是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還在有力地對小麥產量形成支持。從天氣情況看,麥播以來氣象條件總體好于常年,但匹配不如上年。有分析認為,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使得我國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
關于今年的小麥種植面積,國內目前有兩種公開說法:一個是國家統計局在一季度國民經濟形勢報告中表示,根據對全國11萬多農戶種植意向調查,全國小麥意向種植面積增長0.4%;另一個是4月底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預測,2016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為36180萬畝,同比下降30萬畝左右。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預測,2016年中國小麥產量將保持基本穩定,預計為1.305億噸,較上年略增。美國農業部5月首次發布2016/2017年供求預測數據,預測2016年中國小麥產量為1.3億噸,與上年基本持續。
就在各機構對小麥產量作出預測之時,小麥收獲從南至北全面展開。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今年收獲期間的天氣狀況很不給力,不合時宜的降雨不僅嚴重影響了小麥質量,也將降低小麥的產量。收獲期間的天氣對小麥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仍需進一步觀察。
國內人口結構正發生著明顯變化,勞動適齡人口絕對數量由2011年的9.4億減少至2015年的9.1億,60歲以上人口則由1.85億上升至2.22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3.7%上升至16.1%。人口的變化導致國內糧食消費出現新特征。此外,由于玉米價格大幅度下跌,小麥和玉米比價不利于小麥更多地用于飼料消費,目前有關機構預計,2016年度國內小麥飼用消費量將較上年減少。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小麥收獲期間的降雨已經導致部分地區的小麥品質下降,這部分小麥將不得不用于飼料消費和工業消費,很有可能最終導致小麥非食用消費量的增加。
今年是第二年不再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從政策制定角度看,托市收購政策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并沒有增強。在玉米價格大幅度下跌的影響下,在玉米政策調整示范作用的影響下,小麥價格似乎還應該受到拖累。但是,入庫數量的多少與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積極性的高低有著直接的聯系。國內糧食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糧食市場價格水平呈現整體下行趨勢。特別是長期以來在政策支撐下糧食價格高于市場出清價格,而現在這種狀況已經開始發生改變的情況下,貿易商繼續采取先購進然后等價格上漲再銷售的經營方式,將會面臨非常大的市場風險。面粉工廠控制庫存水平,在能夠保證生產正常進行的情況下,將原料庫存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以隨行就市可能出價較高的代價,避免原料降價造成更大的損失。從了解到的情況看,一些面粉廠的原料采購策略很有可能會繼續執行。面粉廠作為小麥采購的主體,比很多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化采購更有實力和優勢,他們行為謹慎,應該會明顯影響今年小麥的購銷活躍程度。
市場供給大于需求,市場預期偏于低迷,各類經營主體行為謹慎,特別是收購資金提供者充分評估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加強收購貸款發放管理,這些都將影響收購活動。供大于求的基本供求格局決定了在啟動收購活動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最低收購價會表現為同品質小麥的市場最高價格。
從邏輯上分析,遠大于供給過剩數量的小麥入庫,應該改變后期的小麥市場運行格局,從而推動后期小麥市場價格上行,上升至最低收購價水平之上。這種狀況的出現與市場參與者為規避市場風險在市場前期采取謹慎的收購策略有關。從更深入的層面分析,市場發育不全,缺乏規避市場風險的意識與工具,是現階段國內糧食收購環節過度依賴政策性收購的更為深刻的原因。
關于2016/2017年度中國小麥進口量,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為300萬噸,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為460萬噸,美國農業部預測為320萬噸。國際市場小麥供給充足,價格面臨下行壓力,與國內小麥相比,有價格優勢。但是國內外價差的存在還不足以導致小麥進口配額制度對國內生產的保護失去作用,進口數量仍會在國內市場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基于以上的分析,大體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2016年國內小麥市場仍然將呈現出供大于求的基本特征,即使國內小麥產量因收獲期間的不良天氣較上年下降,國內小麥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不會發生方向性的改變,本年度內小麥市場運行將繼續呈現上年總體低迷的態勢。
盡管與托市收購占了產量一半左右的玉米市場相比,國內小麥市場要健康得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最低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均衡價格,雖然有利于小麥產量的穩定和提高,但增加了糾正市場供求失衡的難度。從國內資源稟賦的角度分析,我國小麥供給處于偏緊的狀態,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對該地區小麥生產形成了威脅。建議通過緩和的方式實現小麥政策的有效調整,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面入手,根據確保口糧安全的戰略要求,增加市場調節力度,促進國內小麥供求平衡,促進國內小麥市場可持續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