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 健 奚金巖
江蘇如東:實現糧食產業融合新發展
文/馮 健 奚金巖

江蘇省如東縣系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和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糧食種植面積多、產量高,常年種植水稻80萬畝、小麥70萬畝,201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4.5萬噸。近年來,該縣立足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取得了積極成效。
近年來,如東縣以糧食全產業鏈建設為載體,大膽探索、勇于突破、全面提升,糧食資源優勢向糧食產業強勢轉化,成功走出一條糧食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一)大膽探索。2014年初,該縣重點實施兩大涉農工程,當年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流轉土地6050畝,具體而言,兩大涉農工程一是培植千畝優質糧示范種植基地。由縣糧食購銷公司牽頭負責流轉土地,岔河、苴鎮兩家糧食儲備庫具體實施。種植基地總面積1200畝,畝產稻谷680公斤。二是建設萬畝優質糧產銷示范基地。由縣糧食購銷公司和岔河糧食儲備庫牽頭,與南通中江公司合作,按“五統一”要求,與全縣22家種糧大戶簽訂種植收購協議,高于市場價收購。全縣當年合同定購優質水稻1.1萬畝,累計收購烘干入庫稻谷7400噸,為基地種糧大戶直接增收超100萬元。同時,組織全縣5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與面粉企業和種糧大戶簽訂1.5萬畝強筋優質小麥代種、代收、代烘、代儲協議,將糧食產業鏈條拉長做強。
(二)勇于突破。在探索出糧食全產業鏈模式之后,2015年,該縣積極引導和扶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由單一收儲業務向全產業鏈方向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瓶頸得以突破。一是統籌力突破。該縣制定出臺《糧食全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將此項工作列入各鎮(區)目標考核,明晰責任、傳遞壓力。二是協調性突破。建立由縣農委、糧食局牽頭,服務企業、糧食加工企業等參加的協作組,統一安排相關工作。協作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管理、服務等工作。三是參與面突破。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壯大自營聯盟,同時與全縣30多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收購合同,延伸訂單聯盟。全縣自營聯盟9250多畝,訂單聯盟基地近4萬畝,涉及13個鎮(區)、17個家庭農場、37家全托管企業。
(三)全面提升。從2016年開始,如東縣進一步鞏固前一階段全縣糧食全產業鏈建設成果,突出品種、品質、品牌等關鍵,提升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一是品種追求更“優”。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為主體,繼續引進、推廣產品附加值高,適應性強、高產、穩產的水稻南粳系列、小麥揚麥和浩麥系列等優良品種,積極開展糧食訂單種植。二是品質追求更“精”。引導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為農服務部門和企業幫助經營主體解決生產技術、優質農資等難題;國有糧食企業及時進行烘干、收購、加工、銷售,以糧食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確保糧食品質。三是品牌追求更“響”。著力推進“如東大米”地理標志創建,強化品牌營銷、管理、維護、提升等工作,將種糧新型主體發展成為“如東大米”的優質糧基地,并為農提供優質的服務,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的融合發展。
立足如東縣情、糧情和農村實際,突出“發展二產、前伸后延”,通過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等在糧食產業鏈條上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多元效益多元主體共享,賦予了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一)立足原點,做強龍頭。如東縣始終把發展龍頭企業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舉培育糧食龍頭企業。在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層面,按照“總公司+子公司+收儲庫點”的經營模式,構建了由1個糧食購銷公司、3個中心庫、6個骨干庫、6個收納庫組成的“1366”總體布局。目前,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倉儲能力達19萬噸,日烘干能力達1200噸,全縣規模以上糧食購銷企業18家,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在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層面,堅持集群驅動、科技興糧,深入實施以“百強引領、百企升級”為主要內容的“雙百工程”,不斷提高糧食加工深度、加工層次和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稻谷、油料、小麥、飼料四大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一批管理先進、效益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引領企業和升級企業。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糧油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產值42.3億元。龍頭企業的不斷壯大,對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彰顯。

(二)向前延伸,做優基地。將基地建設作為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落點,做到了“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優良品種。高度重視優質糧食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及應用等工作,基地種植品種均為品質口感較好、市場較受歡迎的優質品種,全部實行優質優價收購。二是注重綠色生態。大力推進萬畝優質稻谷產銷示范基地,以及有機米、富硒米等綠色生態稻米基地建設,嚴格按有機農產品技術要求組織生產。糧食、農林、環保等部門聯手共建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面積累計達30萬畝,先后有16個糧源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11個大米品牌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個大米品牌通過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三是注重精致管理。認真總結推廣岔河、苴鎮等糧食儲備庫成功做法,對基地內水稻生產全面實行供種、栽培、施肥用藥、收購、加工、銷售“六統一”,特別是突出標準化生產,創新推進供種、耕作、施肥、用藥、收割等“全托管”,確保了優質稻谷純度。
(三)向后拓展,做活市場。如東縣努力跳出糧食產品加工既缺乏產品開發能力,更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的傳統格局,突出業態創新,為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注入了活力。一是“傳統媒介+展會”,提升品牌影響力。用足用好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傳播媒介推廣“如東大米”,同時組織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展會,通過高層次展銷平臺,推動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轉化。二是“傳統渠道+電商”,提升市場占有率。強化與上海、蘇南、杭州等大中城市對接,設立如東大米展銷店,在大型超市設立如東大米銷售專柜(專區)。同時,全力拓展電子商務渠道,在“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進行網上銷售,延伸市場“觸角”。目前,“如東大米”已遠銷滬、浙、閩、貴、滇等地,并為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消費者所熟知和喜愛。三是“傳統陣地+配送”,提升產品惠民度。以遍布城鄉的“放心糧店”為陣地,著力打造“半小時放心糧油消費圈”,全縣“放心糧店”總數已達50家,“半小時”服務半徑全部達標。同時積極推進如東大米進軍營、進社區、進學校等配送活動,有力推動了糧食產業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如東縣通過推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成功打造了一條集政治、社會、生態、經濟等多元效益于一體的“價值鏈”。在政治效益上,能夠有效防止土地拋荒、土地非農化、非糧化傾向,既保證糧食的高產增產,也便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有效掌握糧源,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社會效益上,不僅有效解決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更有效解決了“誰來銷、怎么銷”的問題。在經濟效益上,通過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取得了多方共贏的效果。從農民方面看,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條件下,進行土地流轉,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民可以得到固定收益,“旱澇保收”。從村集體看,村級組織每畝可獲服務費50~1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加,農業農村管理效率提高。從“全托管”組織看,節約了土地租金和烘干倉儲額資金投入,獲得了豐厚利潤回報。從國有購銷企業看,改變了過去收的萬家糧,各品種混雜在一起,只能當“大路貨”賣,無法實現優價的狀況。從農資等服務企業看,過去跑百家,現在只需要跑一家,節約了經營成本,增加了企業收入。在生態效益上,通過統一規范管理,優化了種植品種,保證了產品質量,較好地解決了生態環境污染與追求糧食更高品質之間的矛盾。
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活力顯而易見,優勢可圈可點,但受主客觀多種因素影響,仍然存在著一些瓶頸問題。整體來看,糧食產業融合發展各環節間的整體聯動、協同作戰還不夠。從源頭看,糧食種植業是典型的低投資收益行業,且容易受自然災害等外界因素影響,產業融合發展風險較大。2015年稻谷收割期間,由于連續陰雨,一些規模種植主體“收也難、曬也難、烘也難”,嚴重影響了種植效益。從主體看,國有糧食企業是糧食收購的主渠道,但糧食部門庫存積壓,倉儲倉容不足、烘干能力不足、配套設施不足,特別是由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無力配備糧食烘干設備,潮糧、原糧難以及時入庫,這已成為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軟肋和掣肘。從終端看,米、面、油等諸領域都有很多成熟的品牌,維持住既有市場份額已屬不易,想要越眾而出很難,等等。
面對這些困難,如東縣將瞄準四個著力點,全面提升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一是堅定“融合發展”方向。始終將糧食安全和糧農增收擺在突出位置,確保融合發展方向。二是把握“融合發展”關鍵。只有“發展二產”,才能有效實現“前伸后延”。始終堅持把糧油產品精深加工定位為推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最關鍵、最重要的業態,為“一二三”產業更好融合夯實基礎。三是突出“融合發展”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的“開路先鋒”。始終堅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多管齊下,競爭發展。引導外部植入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本土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實現提質增效升級。四是優化“融合發展”環境。在國有糧食企業烘干體系配套建設,農村道路、泵站、供電、河道、水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研究出臺更多的扶持措施和激勵政策,不斷改善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硬環境,構建長效的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機制。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商務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