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縣第一實驗小學 郭麗婭
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探究
○樂亭縣第一實驗小學 郭麗婭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明確的任務。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
1.重視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創新。小學生求知欲強,在自行探究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有新意的質疑是學生積極探索的內動力,所以課堂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問題的時間,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應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然而,現階段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提問能力,是當前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學生的提問能力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會問幾個“為什么”,而應從主動性、針對性、深刻性、創造性等方面著手培養,讓學生不但能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假設,對一個問題提出的合理假設越多,這樣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當學生提出某個問題的假設答案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由此產生新的問題——怎么做和怎么驗證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2.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一個人的想象力決定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和發掘學生自由想象的潛能,培養學生積極動腦,異想天開的想象力。思維的靈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建立聯想善于依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迅速及時地調整原有的思維過程。聯想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指從一個問題想到另一個問題的心理活動,教會學生各種聯想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重要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學生在觀察蝸牛時,從蝸牛的外形想到螺絲、田螺等動物。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質和形態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在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時,聯想到類似于水的其他液體,如醬油、醋、飲料等;在說草叢中有蟋蟀時,學生會想到蚱蜢、蝗蟲、蝴蝶等。學生學會了聯想,豐富了想象能力,思維變得靈活而敏捷,他們開動腦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學生不讓教師告訴答案,總是說“讓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對不對”。
3.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課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和創造。實踐活動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制作等動手能力,更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熱情鼓勵、耐心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實踐操作過程,促進他們手、腦、眼等多種感覺并用,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教學《種茄子》一課,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在學校開辟一塊兒植物園,在學習種植中既貼近大自然,又獲得了許多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告訴學生可以到圖書館、書店、網絡去搜集和查閱相關資料,或者向父母和其他長輩請教,在不斷實踐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