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與執著享受語文—記滄州市路華小學教師張艷紅
教師檔案:
張艷紅,河北省國學教育先進個人、滄州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滄州市優秀教師,小學高級教師,現任滄州市路華小學教導處主任兼語文老師。教學中,她踐行“以學為本”的理念,關注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真正發生,不斷提升課堂的厚度,她的語文課堂遵從真實之道,彰顯簡約之美。她曾有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獎,她所執教的公開課在各級教學大賽中獲獎,其中《鳥是樹的花朵》榮獲第26屆“創新杯”全國教學藝術大賽一等獎,《樹上的橘子》獲省級優質教學觀摩課一等獎。
用三重境界解讀文本彰顯散文之美——《鳥是樹的花朵》課堂教學
【課前思考】
語文課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就要做到心中有“標”,目中有人,也就是既要把握年段重點,確定“教什么”,又要做到從學生的興趣與發展出發,明確“怎么教”。而這兩者之間的紐帶則是“用什么來教”,即對文本如何解讀。
【解讀文本】
《鳥是樹的花朵》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如何解讀,才能既條理清晰,又不失散文有滋有味的境界,不失散文的詩情與哲理之美呢?我想到了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參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受此啟發,我對本文的解讀就抓住了三句話——第一句:我仿佛看見了滿樹的花朵;第二句:這樹上的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第三句:鳥從來就是樹上的花朵。這條線索不正是這篇散文的哲理之美嗎?
【目標定位】
1.通過品味詞句,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體會作者是如何用語言表現鳥兒生機的,感受鳥兒給冬日帶來的溫暖與快樂、生機與活力,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2.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感受語言之美并借助文本進行語言訓練,深化主題。
3.啟發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觀察,樂于想象,勤于動腦。
【教學過程】
1.圖文結合,認同“鳥是樹的花朵”。師讀文引入,同時課件出示:落滿鳥的樹的圖片和句子“一些鳥落到了樹上,大大小小,五顏六色。我仿佛看見滿樹的花朵!”先讓學生看圖,與作者產生視覺共鳴,然后讓學生給句子中的“仿佛”換詞。(意圖:在理解句子的同時,讓學生體悟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并積累詞語。)當學生對“鳥是樹的花朵”有了認同感之后,順勢請學生讀課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具體寫了鳥像花朵,哪里像?①要是一群白鴿落在樹枝上,便仿佛早春的玉蘭花,白得豐腴而優雅。②一只鳥孤獨地立在細細的樹枝上,這使人記起樹上的花朵,也是先開一朵,再開一大片的。(意圖:體會作者勤于觀察、善于想象,抓住特點描寫事物的方法。)
2.變序導讀,發現“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課件出示第6自然段:樹枝上的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麗。你見過一朵花從春開到冬嗎?你見過樹上的花朵在樹枝之間飛來飛去嗎?你見過會唱歌的花朵嗎?正是鳥再造了冬天的生機。
一讀:快速默讀,看看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意圖:讓學生在讀書時學會抓中心句。)
二讀:指導朗讀三個反問句。(意圖:體會作者無疑而問,是想表達更為肯定的意思,即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
三對話:師生情景對話,走進作者心里。
生:你見過一朵花從春開到冬嗎?
師:沒見過,有這樣的花嗎?
生:有啊,鳥兒就是這樣的花呀……(意圖:引導學生說出作者的本意,為學生、文本、作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3.讀中思考,頓悟“鳥從來都是樹上的花朵”。老師引導:多么富有生機的鳥兒呀!作者觀察著、想象著、感受著,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美讀怡情。指名配樂美讀第7~8自然段。(意圖:這兩個自然段語言極美,又蘊含樸素的哲理,選擇美讀則是怡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對比悟理。引導學生對比理解:鳥從來就是樹上的花朵。樹本來就是鳥的家園。先去掉加點的詞讀一讀,再加上加點的詞讀一讀。你體會到什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鳥離開了樹就沒有了家。樹離開了鳥就沒有了生機。)
再讀升華。這就是相互依存的美好意境呀!誰能把這種意境讀出來,讓大家也享受一下這種美好呢?(意圖:通過朗讀來升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即鳥從來都是樹上的花朵,只不過被我們忽略了。)
教出語文的情懷
因為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我踏上了三尺講臺;因為鐘情于這方凈土,我用一片誠心默默耕耘;因為醉心激揚文字的瀟灑,我用一腔熱情品讀著語文人多姿多彩的教育人生。
1.用才情解讀文本。薛法根老師曾說:“教師解讀文本有多深,決定他的學生就能在課堂上走多遠。”因此,對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會潛心研究,品析語言文字背后的涵義,揣摩作者的思考以及編者的意圖,用教師的才情為學生、作者以及編者搭建一個對話的平臺,給語文課多一些語文的味道。課堂上我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浸潤到文字里面,感同身受,享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得言、得意又得法。《鳥是樹的花朵》語言生動形象,學生易于理解,我要做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世界,達到與文本深入對話,感受散文的詩情與哲理之美。解讀本文時我以“我仿佛看見了滿樹的花朵”“這樹上的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鳥從來就是樹上的花朵。”三句話為線索,讓學生體會到鳥從來都是樹上的花朵,鳥離開了樹就沒有了家,樹離開了鳥就沒有了生機,也體會到作者深深的人文情懷。
2.用激情點亮課堂。理性的思考,來自課前的充分準備,備課時,我會做足功夫,查閱相關資料,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精心地設計教學,讓課堂彰顯理性之美。藝術的渲染則來自老師飽滿的激情,我用激情濡染學生的心靈,感染學生的情緒,徜徉在文字之間,用教學的智慧,或調侃,或點撥來調節課堂的氣氛,讓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成效。在執教《鳥是樹的花朵》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鳥與樹互相依存的和諧之美,我采用配樂范讀的方式,用自己飽含真情的美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文章的情境,學生情感的閘門立刻被打開,都想通過怡情的美讀來表達自己對文章意境的感受,伴著優美的鋼琴曲,學生們那抒情的美讀,讓整個課堂不斷泛起溫暖而心醉的漣漪。
3.用真情詮釋語文教育。教好書是育好人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在能上好課的同時,我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整個生命的成長,讓語文教學走向語文教育。我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我的課上,他們自主地思考,自由地表達,自信地成長。用心教書,用情育人,我用堅定而和善的正面管教,與學生真誠相處,建立彼此的信賴。學生們喜歡上我的課,我也經常沉醉于和學生一起享受學習語文的幸福之中。
冰心老人曾說:“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路長徑,點綴的花香彌漫。”這就是我對自己語文教學的感受,也是我對語文教育的理解。
精美的散文 靈動的課堂
○滄州市新華區語文名師工作室朱金云
《鳥是樹的花朵》語言生動,想象獨特,學生理解起來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調動學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與文本深入對話,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張老師在這節課上帶著學生走進散文,領略形之美,品悟散文,感受神之韻。
1.三句話串起散文一條線。在教學中張老師以“我仿佛看見了滿樹的花朵,這樹上的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鳥從來就是樹上的花朵”這三句話串起了整篇文章,讓散文瞬時變得條理清晰,學生學習起來也就簡單多了。把復雜的東西簡單教,教簡單,不是一件容易事,可見張老師的教學技藝非同一般。
2.多樣朗讀讀出散文語言美。散文重在閱讀,只有讀進去才能品味出散文的語言美,才能走進作者內心,進行深入的對話。課文第6自然段的教學張老師處理得非常巧妙,在朗讀反問句時就讓學生體會作者反問的答案是什么,然后通過生問師答的情景對話方式讓學生理解“樹枝上的鳥比真實的花朵還要美麗。”美文美樂,加上張老師優美的音色,讓聽者陶醉,散文的優雅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想學生聽的時候頭腦中的畫面肯定是美輪美奐的。“鳥從來就是樹上的花朵。樹本來就是鳥的家園。”張老師又通過加減“從來、本來”讓學生對比朗讀,從而理解第三句話“鳥從來就是樹上的花朵”。
3.拓展延伸悟出散文之神韻。“我想,一年四季的樹木會感謝一年四季的鳥。”為什么要感謝呀?我們要是鳥兒的話會不會感謝樹呢?接下來張老師出示了一個語言訓練,“我們想,一年四季的鳥也會感謝一年四季的樹木。因為,樹木是鳥的家園,___的家園,___的家園,____的家園,____的家園……”這樣以寫促讀,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緊密結合在一起。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鳥和樹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我們作為人更應該感謝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和諧與美好。深化了主題,感悟了散文的神韻所在。
在這節課上,學生感悟到了只要我們像作者那樣,勤觀察,樂想象,多感受,善思考,一定也會發現許多身邊的美好。這樣不留痕跡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輕松,讓人享受這精美的散文,享受這靈動的課堂。
且教且研 不斷前行——我眼中的張艷紅老師
滄州市路華小學校長 王麗紅
“不能停下行走的腳步!”這是教育者應有的情懷,而張艷紅老師就是擁有這樣情懷的人。她從教以來正是憑著這種對教育的激情和才情,扎根三尺講臺,且教且研,在不斷提升自己課堂魅力的同時,和學校的語文教師團隊一道,走上了一條“享受語文、享受教研”的研修之路。
1.讓教研回到本真。張老師認真研讀課標,并踐行于課堂,本著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依托、以學生的成長為落腳點的理念,提高了語文課堂實效。她組織我校老師編寫了12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目標細化手冊,讓教師對每節課該教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數,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這樣的教研落地生根,使教學相長。
2.讓課堂充滿溫情。張老師執著于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追求,她主張語文教學應在繼承傳統“雙基”教學的前提下,著力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積累”和“語文基本習慣”的培養,形成了“以讀為本、強化語感、鼓勵創見、敏于點撥”的課堂特色。她的學生博覽群書,講起話來侃侃而談、信心滿滿,這和她平時在教學實踐中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3.讓伙伴共同前行。作為滄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新華區“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她,帶頭承擔課題的研究,積極參與新華區的教研工作,熱心于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在培養新教師方面,她能給予良好的示范與指導,她的課堂隨時開放,在校園里、辦公室里,經常看到幾個青年教師圍著她問這問那的情景,她也總是一臉微笑耐心地跟老師們交流、探討。她為青年教師的成長用心地思考,踏實地做事,任勞任怨,樂此不疲。
且教且研,且成長,我相信她將在這條語文教育的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收獲,也必將灑下一路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