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系易經研修班講師 丁培元
『供給側改革』為教學帶來的啟示
□文史系易經研修班講師丁培元

老年大學始終堅持 “以老年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員展開,是老年人更新知識的校園、健身強體的樂園、歡度晚年的家園。老年大學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適應老年人特點,滿足其需求,調整他們的心態(tài),也就成了老年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課題。本文結合筆者在石門老年大學的教學實踐,發(fā)表一點淺見。
互換學教主體就是讓教師從授業(yè)解惑的單向活動向與學員互教互學的雙向活動轉換。即既當學生,又當先生,把溝通合作、共同研討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來自不同專業(yè)、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的人融為一體,真正形成老年大學“一切教學圍繞學員轉”,師生平等參與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實,這種互換學教主體的方法,就是一種讓老年人之間心靈相通,相互尊重,平等參與的有效措施,贏得了廣大學員的認可與點贊,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原來文化程度低、學習不主動、上課不提問,只當“錄音機”,不開“擴音器”的學員,逐步改變了只聽不說,只“錄入”不“輸出”的單邊活動局面。班里的老學員還自發(fā)利用課余時間為新學員輔導,通過學員之間的互教互學活動,縮小了彼此差距。過去因跟不上班準備退學的學員,也信心倍增,很快形成了平等互學、和諧共進、其樂融融的局面。
堅持寓教于樂為滿足“老有所樂”的需要,筆者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托,同時收集一部分經典有趣的教學內容,既激發(fā)了學員學習的興趣,又改善了學習的緊張氣氛。如,在講到古代創(chuàng)立的陰陽五行理論時,我結合《黃帝內經》等中醫(yī)醫(yī)理,介紹中醫(yī)運用四診八綱,望、聞、問、切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方法來診斷五臟六腑之病的醫(yī)術。我還告訴學員,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扁鵲看病只用四診中的望診就能指出病之部位、病之深淺。實踐證明,把喜聞樂見的趣聞軼事融入教學,既能便于學員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又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對留住老學員、吸引新學員具有很好的作用。
注重啟迪引導在教學中,遇到難點、疑點問題,筆者會采取啟發(fā)引導的方式讓學員主動思考,解難答疑。具體來講:一是設疑引導,即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員沿著教師的提示,積極思考。先由班上文化程度高,理解能力強的學員進行解答,分享各自的學習經驗和知識,交流思想,拓寬思路,深層探究,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達到共知、共享、共進的目的。二是互動引導,實行師生互動,融學與教、講與聽、問與答于一體,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溝通思想,把靜態(tài)聽講轉變?yōu)閯討B(tài)思維。讓學員踴躍參與,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形成一種學教共鳴的氛圍。三是演練引導,通過師生的實際演練,使講授的知識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條理化,讓學員一看就明、一聽就懂、一學就會。此外,為提升教學效果,班上還建起了微信學習交流群,做到了校內教,校外補,補教結合,共同進步。
刻意潛移默化學校要求教師發(fā)揮言傳身教的表率作用,即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員、啟迪學員、誘導學員,使學員在學校全方位正能量的熏陶下,不知不覺形成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的習慣。正如古人講的“天下之事物唯有那默默地不表露言語,暗暗的不顯露于外形,他們的光華常能著于久遠”。
強調老年大學教學的“供給側改革”,并非意味著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味滿足學員的自然需求。而是指從老年大學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改革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的供需結構。實現(xiàn)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良性互動,從而達到提高老年大學教學質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