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達
摘 要 現代企業需要有責任、有能力、有素質、能思考、忠誠度高的人,而目前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用人要求普遍存在差距。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已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須更加注重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職業素養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創設職業素養教育的人文環境,建立科學的職業素養教育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職業院校學生 職業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20-03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國家十三五年規劃綱要》強調:“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如何適應時代要求,根據現代企業對員工職業素養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們每個職教工作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認清當前職業院校開展職業素養教育的現狀
(一)職業素養教育認識存在偏差。是能力首位還是素養首位,一直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明確的問題。近年來,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的助推下,有些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過于強調技能訓練,重技能、輕素養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一是沒有列入學校教學計劃,教學上缺乏統籌安排;二是沒有列入必修課程,多數停留在第二課堂活動層面;三是沒有教與學的考核評價,實施的深度和力度不夠。
(二)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開設缺乏統一規范。一是課程內容單一,一些僅將教育部規定的德育課程作為職業素養教育內容;二是德育課程開設不齊,教育部規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四門中職德育必修課,大多數學校只開前兩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開課不足;三是開課內容不盡一致,在心理健康、禮儀修養、企業文化、藝術修養等課程中,各校只選擇開設其中的一些課程。
(三)職業素養教育的師資良莠不齊。從整體上看,職業院校職業素養教育師資少、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尚不能完全滿足職業素養教育工作的需要。目前在開設職業素養教育課程的職業學校中,從事職業素養教育的教師一般為三類,一類是德育和職業指導課教師,一類是音體美等藝體課教師,一類是語文等文化課教師,這三類老師不但缺乏企業工作經歷,更缺乏職業素養實踐經歷,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單一,或是照本宣科或是紙上談兵,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無法激發學生的職業素養熱情。
(四)職業素養教育人文環境建設滯后。從目前職業院校建設來看,除少數企業行業辦學的職業院校比較注重人文環境建設外,其他職業學校人文環境建設相對滯后,校園文化建設遠不能與行業、企業接軌。表現在:一是有校園無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味追求建筑物的高大上,環境育人的意識不強,缺少文化內涵;二是職業教育特色不突出,沒有將專業文化、企業文化和創業文化有效地融入學校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是形式簡單,品位不高。
(五)職業素養教育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當前職業院學校職業素養評價滯后,實施職業素養教育的廣度、深度、力度不夠。一是考核方式單一,僅有湘潭市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抽考;二是評價的主體單一,僅限教育內部,沒有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參與。
二、明確現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需求
(一)正確理解職業素養的基本內涵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
(二)全面認識職業素養的基本構成
根據“冰山理論”,職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上的1/8,它代表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是人們看得見的、顯性的職業素養。而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7/8,它代表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是人們看不見的、隱性的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共同構成了職業素養的全部。由此可見,占職業素養絕大部分的隱性職業素養決定和支撐著外在的顯性職業素養。因此,職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以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性職業素養。
(三)了解現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員工
目前一些畢業生職校學生就業穩定率不高,有的是因無法適應企業的要求而離職,有的則不能吃苦而頻頻跳槽,造成學校、家庭、企業三方面資源的浪費。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用人要求普遍存在較大差距。那么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有什么要求呢?
世界著名首富沃倫·巴菲特先生說:“在尋找可以雇用的人時,你要尋找這三種品質:誠實、智慧和精力”。蒙牛集團的用人原則很經典:“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著名的職業化培訓師陳馨賢女士在企業用人方面也很有研究:一個具有職業化素養的員工,一定是一個有敬業精神,有責任感,有學習觀念,有團隊合作意識,有堅定執行力,能積極主動、自動自發做事,對待本職工作充滿無比熱忱的人。綜上所述,現代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是有責任、有能力、有素質、能思考、忠誠度高的人。
三、切實加強職業院校職業素養教育
“供給側改革”要求職業院校堅定不移走內涵發展之路,確保人才的高質有效供給,不但要培養學生熟練的職業技能,更要重視人才的職業精神和綜合素質培養。《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貫徹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
(一)找準素養教育短板,實現精準培養
1.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廣大職業學校必須牢固樹立德育為首、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轉變過于注重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等顯性素養的培養,忽視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深層次職業素養的功利化觀念,高度重視職業素養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將職業素養教育列入教學計劃,貫穿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2.要增強職業素養教育的責任感。德育課教師發揮要主力軍作用,重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以及成才觀,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文化課、藝體課教師要著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專業課教師要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實習實訓每一個環節,著力培養學生操作規范、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團隊意識等。
3.要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針對職業院校教師自身對企業文化了解不深和實踐運用甚少的現狀,各學校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教師進企業實踐制度。認真落實專業課教師企業實踐和公共課教師社會實踐計劃,專業課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公共課教師每年有一定時間的社會實踐,學校承擔全部經費,推動教師教師實踐和培訓常態化。廣大教師要主動爭取到企業學習鍛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體驗和領悟企業文化和職業規范要求,自覺提升職業素養教育基本功。
4.要加強課程資源建設。針對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科目廣而泛,內容寬而散,專業課程以技能訓練為主以及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職業素養課時量難以保證的現狀。建議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根據現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需求,整合心理健康、禮儀修養、企業文化、藝術修養等課程內容,組織開發集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于一體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素養教育讀本》。
(二)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實現高質培養
1.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市級抽考統考制度。拓寬德育課考試范圍,將“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部納入考試內容,實行考試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及時反饋成績,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和改進德育教學提供科學指導。
2.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教學視導制度。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的“要堅持和完善巡課和聽課制度,嚴格教學紀律和課堂紀律管理。”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視導制度,針對不同學校的實際,分校制訂視導方案,提高視導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3.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建議省教育廳按照省級統籌、市州實施的原則,結合開展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技能省級抽查,盡快啟動人文素質省級抽查,形成省、市、校三級質量監控體系。
(三)創新德育工作方法,實現高效培養
1.建設校企互融的人文校園。建設一批能夠反映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文化內涵豐富、造型別致、做工精美的人文作品,如校訓、校徽等;將學校主通道建成校企文化長廊,設立優秀企業家及名人名言宣傳燈箱,擺置合作企業標識,展示企業理想追求,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對學校宣傳窗進行統一規劃,開設企業專欄,融入企業元素,進行校企文化對接成果展示,促進校企文化有效融合。
2.打造特色鮮明的專業文化。將各系部的“工作理念”“系部精神”“專業定位”呈現在教學樓上;將各專業名師、各系骨干教師的“導師寄語”呈現在走道兩邊;將一幅幅立志樂業的標語呈現在實訓樓內。
3.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將基于“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為核心內容的企業先進的現場管理理念融入到學校食堂、學生宿舍、教室、實習實訓車間以及辦公場所中來,制訂嚴格的工作紀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安全和衛生規范等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素養。
4.豐富社團文化活動。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個人愛好,同時對接全國中職“文明風采”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內容,成立若干興趣小組。如:對接全國青年學生室內設計競賽項目,成立以室內裝飾設計專業學生為主體的室內設計興趣小組;對接攝影類競賽項目,成立以文化藝術專業學生為主體的攝影興趣小組;對接“中華才藝”表演競賽項目,成立以旅游服務類學生為主體的茶藝興趣小組;對接動漫設計類競賽項目,成立以信息技術類學生為主體的動漫設計興趣小組;對接征文類和演講競賽項目,成立以文秘、幼兒、旅游專業學生為主體的文學興趣小組等。
參考文獻:
[1]郝永貞.職校生職業精神培育的生命意蘊及模式建構[J].職教論壇,2015,(20):19-22.
[2]諸玉富,由建勛.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與職業精神聯動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5,(20):23-26.
[3]崔景貴,姚 瑩.職校生心理發展與積極職業教育的心理策略[J]. 職教論壇,2015,(0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