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34-02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最大的感觸是課堂中活動多了,學生都“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勿庸質疑。“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下讓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和教學的策略。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為“動”而動,為“活”而活,疏于管理,則會導致事與愿違、“活”而不“實”的后果。下面是我就目前教學中的有關“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的教學行為所作的一番探討。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重心”應實現三個轉移:一是由“教”向“學”轉移,在重視教法研究的基礎上,重視學法的研究;二是由“學”向“悟”轉移。因為文化知識可以通過“教”和“學”獲得。而文化素質卻只能通過學生的“悟”才能獲得:三是由“悟”向“行”轉移,這是因為實踐出真知,只有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也不能滿足于教師不停地問,學生被動地答的“滿堂問”。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見解。因此,“動”起來的學生中應當包括對教師、甚至對教材產生質疑的學生;“活”起來的課堂上。應當容納學生質疑、反問、爭論的聲音。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動起來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使學生上好一堂生物課,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有興趣才會入迷,入了迷,就鉆得深,學習才有成效。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和組織教材,力爭用生物知識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用巧妙的課堂教學安排去喚醒學生,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動起來。例如:在學習完基因的《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大家知道了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規律,然后穿插入生男生女的機率問題,利用同樣的遺傳規律,通過計算來解決生男生女責任在誰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有了新的目標,學生馬上就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動起來。
二、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愉快地動起來
生物課的內容的呈現方式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索活動中去。根據心理學要求,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為了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要采取啟發式,注意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一旦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來,其大腦就會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思維的馬達就會運轉暢通。他“總覺得想做點什么”“非弄個明白不可”“非想個辦法不行”。經過一番思索,就會想出平時想不到的好主意、好想法來。所以在選擇生物課的內容的呈現方式時首先就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切實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日常接觸的事物中找出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尋找,以此來引導和培養學生去探索、體驗,使學生愉快地活動起來。例如,在進行《種子的萌發》這個實驗的時候,學生分組進行實驗,驗證了種子萌發需要的各種條件。這個時候突然反問“實驗條件不變,大家的種子都不能萌發,這是為什么呢?在生物教學中可創設這樣的問題,給學生創造新的問題,尋求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活動化存在問題
1.課堂組織。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擴大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活動中學生情緒激昂。但是教師如果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要做到形、神結合,形散而神不散.師生需要默契,老師更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很好地控制。
2.課堂評價。由于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進度與產生效果有一定差異。因此,在活動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活動化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困難。
3.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因此活動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對于新課程,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
總之,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于它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之中。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意、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有機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