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志蓉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就是閱讀教學,小學生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優質的閱讀教學,離不開閱讀對他們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精研文本,高效的運用“語用點”閱讀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分析了閱讀教學的現狀和重要性,并為巧妙運用“語用點”進行閱讀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文本 閱讀教學 語用點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42-02
小學語文所包含的內容是一些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因此小學語文并不是要教會小學生復雜的語文系統內容,而是讓他們形成一種語感,讓他們形成對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
實際上,在很多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在閱讀教學的時候,總將重點放在學生對修辭手法的應用掌握,而不是放在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對語言的實際運用上。這就使得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的方向出現了偏離,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越來越差,對閱讀的興趣越來越少。因此,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加強小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工作重點。
一、小學語文高效的運用“語用點”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一直都是教師工作的重難點,而且眾多小學生認為閱讀是自身學習當中最難以把握的部分。如果教師能夠在關注文本上下功夫,總結出閱讀文本的教學規律和教學技巧,就能讓小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對閱讀學習的認知,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不斷提升他們對閱讀的情感價值觀,當然也就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發展現狀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都非常快,當然也包括教育行業,在小學語文的課堂發展過程中,閱讀教學成為了阻礙語文課堂發展的重大原因之一。
1.認知淺薄造成的阻礙
小學語文教師對閱讀文本的關注度不高,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認知不到位是首要原因。他們認為小學語文的閱讀文本只是一部分文字而已,沒有深層的內涵,有的教師甚至完全忽視了文本的內容,而用別的文本內容來代替教材的文本,語文課文的意義與情感全部都包含在文本當中,教師對文本的忽視和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忽視導致了語文課堂效率變低。
2.運用方法錯誤導致的困難
教師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方法不正確也是閱讀教學效果不顯注的因素之一。有的教師即便已經認識到了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所在,在閱讀教學的時候也經常出現方法性的錯誤。方法的不正確不僅對閱讀教學沒有幫助,甚至有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三、高效運用“語用點”閱讀教學的具體措施
1.強化教師對閱讀教學的認識
首先要強化教師對文本的關注度,強化他們對“語用型”閱讀教學的認知程度。這一措施是高效運用“語用點”進行閱讀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實際運用能力的基礎。只有教師認識到高效運用“語用點”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所在,才能在課堂教學的工作中下足功夫,不斷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2.注重文體中“語用點”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運用“語用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我們要運用文本中的“語用點”,為學生搭建各種語言實踐平臺,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如《海底世界》一文中,“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還有的好像在打鼾。”我們上課時不能輕易放過這個練習的機會,要讓他們結合前面的排比句內容接著仿說幾句,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文本中出現的一些好詞,要讓學生學著造句;文本中出現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也可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說一句話。
(2)運用“語用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增加學生讀和寫的部分。學生能否掌握課文內容,與實際的閱讀有莫大的關系,學生只有認真閱讀了文本,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文之中去,才能夠真正理解課文講述的深層內涵。而學生在閱讀之后,能否成功的進行寫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體現,寫作才是檢驗學生“語用”能力的標準。因此教師更要在學生閱讀學習之后對他們進行寫作方面的練習,不斷引導他們運用文本中的詞語,讓他們學以致用,不斷提升自己的語用能力。茅盾先生說過:“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 高爾基也說過,對初學寫作者來說,不在讀書和模仿中寫些什么,就很難有什么創造。可見仿寫對于提高寫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課文《信》學完后,教師就抓住“如果讓你來替別人寫信,你想給誰寫呢?”這個語用點,讓學生根據這首詩的構段方式、寫作手法來進行仿寫訓練。這樣,既體現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又利用二者的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學生通過仿寫訓練,進一步復習和掌握了所學知識,并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是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環節,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3)運用“語用點”引導學生領會文本深意
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他們理解文章的深意,加上他們自身情感與課文情感的融合。本來小學語文的課文就比較淺顯易懂,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情感,那么他們就能夠對文章的旨意有更深的理解,有更深刻的印象,學生就能在不自覺當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葉圣陶說過:“學語文要靠自己讀書,自己領悟。”為此在教學《大禹治水》這課中創設這樣的情境:如果此時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去體會課文內容,談自己的感悟。當學生真正領悟到了洪水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升華感情,為大禹敢于下決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鋪墊。
(4)運用“語用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運用文體中的語用點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教師抓住語用點,緊扣關鍵詞“千辛萬苦”,讓學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又適時引導,“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辦?餓了怎么辦?累了又怎么辦?”在學生不斷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漸飽滿,在想象中學生得到了真正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
(5)運用“語用點”培養學生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為學生搜集處理信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在課堂內運用“語用點” 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搜集信息、外理信息的能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如:教學《裝滿昆蟲的口袋》,引導學生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搜集描寫昆蟲的有關文章,更廣泛地了解昆蟲。這樣通過課外資料的收集補充,更深層次的升華了文本。交流之后把搜集的資料做成個性化作業集。通過搜集資料不僅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能夠 “發言”的機會,都能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文本的關注,以文本為基礎,輔以教師有效的教學方法,巧妙運用 “語用點” 高效地進行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丁秀麗.有感于閱讀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J].山海經,2015,(15).
[2]徐蘋.處理好教學諸關系 實現閱讀課堂高效益[J].基礎教育參考,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