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蘭
摘 要 教師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創新意識,改革思想,轉變觀念,以創新意識引領教育。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傳統模式 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6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教學活動也隨之改變,由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變為新形勢下的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要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打破傳統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一、傳統中學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
1.教學手段單一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往往以講授為主,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者。在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學生總是一味的聆聽,不參與教育教學活動。
2.師生地位懸殊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是權力的擁有者,學生是服從者。教師總處于中心位置,總是高高在上,讓學生看了都望而卻步。如果學生有任何不同的見解,總是被教師否定。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也減少了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另一方面學生不再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3.課堂氣氛緊張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動輒呵斥,學生必須處處提防,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不合乎老師心意的回答,會惹老師發怒。所以他們無法感覺到和諧的氣氛,也沒有心理自由可言。在課堂中,隨時都有因回答出錯而受到他人指責與嘲笑的可能,由于對失敗的經常性恐懼,長此以往,學生膽小怕事,課堂上便常常是教師口若懸河,學生靜默無聲。
4.學生情感壓抑
語文是一項表達個人情感的學科,可是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語文的這種特性被忽略了。課堂中,只有理智被允許存在,學生的興趣與情感被忽視,唯有心智受到歡迎。教師過多的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從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二、傳統教學與創新教學的對比
1.教學目標
傳統教育的教學目標只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就造成了學生能力的極端化。
創新教學迎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情感熏陶。主要是著眼于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個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教學過程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帶領學生領悟教學內容。它的過程對學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影響表現在:以傳授知識為終端。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既要適應學生年齡特征,又要盡可能促進他們生理和心理和諧的、充分的發展。創新教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多樣性的,讓學生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游戲中學習、合作中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讓身體更多的器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學習中的樂趣與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地說,要實現三方面教學觀念的轉變。
(1)從注重學生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內在變化。傳統教學追求的目標:知識的掌握。要想學生有所轉變,教學的注意點就要放在學生外在的活動與變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記憶的牢固,答題的準確。
(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F代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主要目標不是要求學生提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尋求解答的思路。
(3)從單純教師的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知識為特征,教學方法是單純教師教的方法,教學過程中信息是按照師生的單向傳遞。把傳統的認為教學法只是教師教的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合作的過程。學生智力和技能的培養,需要親自參與,才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3.教學效果
傳統教學中,學生在機械、被動地為了應付考試學習,大量的背誦和做題,離開了書本就不會靈活運用知識,成為了“書呆子”。
課堂改革教學教師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主力軍。進入課堂,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級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學生在學知識時興趣濃厚,能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
三、如何創新語文課堂
1.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學習是不能代替的,教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獲得生動、活潑的發展,實現創新教育的目標。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是學生的啟發者、幫助者和合作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向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體驗知識建構過程,掌握數學知識和基本方法,取得廣泛的學習經驗。
2.建立完善的全面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以往的教學評價是終結性的評價,以考試作為評定學生能力的標準。我們要關注過程性和發展性的評價,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從評價學生的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學生的將來和發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提倡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教學評價的全面性體現了評價內容不只是學習成績,要多角度評價。
3.創造性地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新課標提出,要培養愛國感情,道德品質,價值觀念,還要尊重多樣文化。所以,創新教育不能忽視德育,要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情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教師將德育內容與教材有機結合,挖掘課文的德育因素,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學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的集中體現,它比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意義要重大的多,當然也困難得多。構建自主、合作、拓展式語文教學模式是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總之,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應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使語文教學盡快跟上社會發展。創新教學為課堂注入了鮮 活的生命力,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琦.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多樣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2,(1).
[2]魏書生.語文教學[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
[3]肖川.教育的理念與信念[J].岳麓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