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靈秀 張方萍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77-01
一、審辯式思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審辯式思維
審辯式思維是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根據《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共五個環節,其中“審問、慎思、明辨”,要求敢于獨立思考,提出疑問,但“思”而要“慎”,“辨”而要“明”,不是亂加質疑一番。在維基百科的英文版中對審辯式思維的介紹:審辯式思維是一種判斷命題是否為真或是否部分為真的思維方式。
(二)審辯式思維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今天,國際教育界已經形成共識: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審辯式思維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激勵個人持續鉆研的動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今日中國最缺乏的就是審辯式思維。如今伴隨網絡的發展,獲取某種特定知識越來越容易。所以重要的已經不是對特定知識的記憶,不是向學生灌輸一些特定知識,而是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
二、如何培養及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題的先決條件,擁有良好的審題能力是正確解題的基礎。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審題能力普遍較弱,多數學生對各單元的知識要點都能較好地掌握,但是在知識的實際應用中往往做得不盡人意,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在于學生審題這方面。所謂審題,即了解、熟悉和把握問題,弄清已知與未知的關系,從而獲取正確的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目的。現在的學生已習慣了一種固有的解題模式,他們認為數學習題中的信息全部是對解題有幫助的,有的學生對題目意思一知半解,胡亂套用數據,其結果正確與否也就可想而知了。
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題能力,我特意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小紅的房間長4米,寬3.2米,她爸爸準備把南墻刷上彩漆,這面墻上窗戶的面積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紅爸爸至少需要買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約用彩漆0.4千克)結果交上來的作業90%以上的學生都給出了如下算式:4.2=12.8(平方米),12.8-2.8=10(平方米),10.4=4(千克)。”只有10%的學生沒有動筆,其中一個膽子稍大的學生說:“老師,您的題目出錯了!”此言一出,課堂上頓時鴉雀無聲,這位學生繼續說道:“因為要求南墻的粉刷面積必須知道長和高,而題目中并沒有告訴我們高是多少,所以這道題目沒有答案!”沒有答案?大家滿臉震驚,而后幡然醒悟。老師也深有感觸地說:“我很佩服這位同學,一是佩服他發現了這個大家容易忽視的環節,二是佩服他有勇氣站起來表明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
(二)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對于成長中的兒童來說,重要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觀點。獨立思考是創新的萌芽和基礎,培養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習慣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則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學習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創設有效的思考氛圍,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產生一種迫切解決問題的強烈意愿,使學生的智力活動始終處于一種高峰狀態。另外,問題提出后,我們應該留出一段時間,為學生營造靜思冥想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嘗試探求新知。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解決問題,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再答”的機會,修正錯誤的思考。杜威說過:“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知識更多。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錯誤是對他本身有好處的,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要將自己變成冷面的法官,而應充當細心診斷的醫師,循循善誘的導師。課堂教學是學生嘗試學習的過程,允許學生出錯,引導學生分析發生錯誤的癥結。教師不要過分關注錯誤本身,應更多分析錯誤產生的過程。要善于鼓勵學生質疑和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走向結論,不要簡單地從結論走向結論。這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學生會做的讓學生做,學生會講的讓學生講,即使做錯了,講錯了,可以讓學生自己互相糾正補充,教師可適當地完善、提升、類化,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會記憶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三)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維不是目的,思維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是為決策提供依據。發展審辯式思維是為了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可以做出好的決策。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老師要敢于“放”開,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然后老師要及時的“收”,進行集中思維,比較鑒別,選出最佳的解答方法,體現優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