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武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130-01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目標。但實現目標的過程,并不都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的,往往會遇到各種障礙,導致目標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這時人們就會產生緊張情緒,形成心理壓力,感到失意和痛苦。這種個人行為目的受到阻遏后產生的情緒狀態在心理學中稱為挫折和挫折感。學生在學習中遭遇失敗,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在生活中遭遇不幸事件等都容易產生挫折感。
一、導致耐挫力問題產生的幾大原因
1.過度依賴。現代青少年在優越的物質環境中成長,豐衣足食,享受著比上一代更多的關懷和照顧,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常常由他人幫助解決,逐漸養成了見困難就退避或求助家人的壞習慣,不會調節自己適應他人、集體與環境。
2.社會壓力。由于現代青少年多數是獨生子女,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父母、老師對其期望值也在升高,這種升學、就業等社會壓力給孩子帶來了承重的心理負擔。同時很多學校現在實行考試排名制,這種方式給很多學習較差的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擔心被人譴責、笑話、批評。
3.意志薄弱。由于較優越的生活條件,許多青少年缺乏堅強、進取自信的心理品質,心理脆弱,承受力差,遇到挫折容易驚慌失措,甚至精神崩潰。如有的學生在家里、在學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某些欲望不能滿足時,就感到焦慮、苦悶、緊張、心煩、厭倦學習,不少學生會因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走向極端。
二、針對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要采取的輔導態度
(1)真誠地接納每位輔導對象。耐挫力差的學生一般心理都比較脆弱,意志力也相對薄弱,我們在輔導時一定要真誠熱情,讓他們感覺到親切,好接近,這樣才利于雙方在輔導過程中良好配合,輔導對象也才愿意向老師傾訴心聲,并配合老師完成各種練習。
(2)以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拒絕空洞說教與嚴厲的批評。老師不能采用家長似的口吻對學生傾訴的問題進行指責,批評或者僅僅給予不切實際的空洞說教,而應該把學生當做伙伴,采取商量、建議等溝通方式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3)耐挫力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要有耐心并注意長期追蹤。耐挫力因為與個體從小的生活環境、個性特點、生活經歷、家庭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對耐挫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長期的強化與磨礪。所以,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并給予足夠的關注,這樣才能達到幫助他們的目的。
三、耐挫力的培養方法
1.利用各種方法,控制不良情緒
遇到挫折的學生,面對老師時情緒往往會比較低落或異常激動。老師在正式交談之前,首先要通過積極傾向、微笑、認同等手段,采用放松療法和宣泄法,控制住學生的不良情緒,等待其心情平靜,能夠正常與之溝通時,再開始實施正式的輔導。
2.通過友好的溝通,分析學生的挫折內容
挫折類問題因挫折大小不同,強度不同,輔導方法也會有所差別。比如,如果是重大創傷類挫折,比如親人突然病故,這類挫折可以參考“適應不良類問題”中創傷問題的解決辦法。因此輔導的第一步,應該是清楚地了解對象所遇到的挫折內容。
3.根據挫折內容,分析挫折類型
在清楚地了解輔導對象所遇到的各種挫折后,輔導對象要做的事,就是對這些挫折進行分類,第一步判斷挫折或困難是否可以立即挽回或改變。比如,考試失敗、父母離異這種即發事實類的挫折是無法立即挽回或改變的,而同學的誤解,難題解不出來等挫折則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就可以立即化解和解決的。接下來是判斷短時無法挽回的挫折,是否在一段時間后,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彌補或扭轉,比如考試失利,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就可以扭轉,而父母的離異則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不容易輕易改變。針對以上不同情況對挫折能夠立即挽回的要指導對象學會思考并立即行動;對挫折不能立即挽回的,要指導對象探討最佳的扭轉方法;對不能挽回的挫折問題,則要實施安慰,通過改變其認知來讓他接納事實并想辦法積極面對。
4.改變輔導對象看待挫折與困難的消極思維
引導輔導對象就自己面臨的挫折與困難做改變認知的練習。輔導員要強調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失敗或挫折會帶來痛苦也會帶來契機,成功會帶來喜悅,說不定也會暗藏殺機。要想讓自己成熟起來就一定要學會辯證地看待任何問題。只有更多地經歷失敗與挫折的考驗,人才能變得成熟,才能適應將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