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理學》是法學中的基礎性核心課程之一。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法學課程體系中,《法理學》也一直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在整個法學教學中占據基礎性地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法理學》的學習興趣不高,此門課程的內容也難以讓學生理解透徹。這就要求我們要對《法理學》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創新,本文通過分析開放教育中《法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積攢的經驗,最后提出幾點改革的建議。關鍵詞:開放教育;法理學;教學方法中圖分類號:D9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251-02作者簡介:蔡婷(1984-),女,漢族,湖北黃岡人,法學碩士,任職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廣播電視大學。《法理學》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法學專科的基礎必修課之一,一般開設于第一學期,在整個法學教學中占據基礎性地位,是學習其他法學學科的入門和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法理學》的學習興趣并不高,此門課程的內容也難以讓學生理解透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法理學》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創新。一、開放教育《法理學》教學的現存問題知名法學家賀衛方先生曾經感慨:“天下最困難的事,莫過于給大一的學生講法理學”。《法理學》承擔著法學初學者入門的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諸多問題,教學成效不甚理想。(一)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積極性差《法理學》教學是整個法學教學工作中的難點之一,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教師都做出了較大努力,不斷探索學生的學習難點并相應的改進教學方法。但是始終教學成效不顯著,學生的課堂到課率低,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生也普遍對于《法理學》的內容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較差。[1](二)教學方法過于傳統和單一在現階段,電大的《法理學》教學仍然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教師按照教程內容的順序安排,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逐步梳理知識脈絡,為學生講解重點、分析難點。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穿插案例,但是與枯燥的理論知識相比,遠遠不夠。難以達到教學目的和良好的教學效果。(三)脫離實際《法理學》雖然是一門理論學科,但是理論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不能脫離實際光講理論,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四)沒有充分利用開放教育的網上學習平臺開放教育最大的優勢在于網絡平臺豐富,而現階段我們的教師并沒有利用好這一資源。《法理學》網上教學流于形式,網上資源也相對匱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二、開放教育中《法理學》教學現存問題的原因電大《法理學》教學之所以會存在上述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法理學》課程內容本身理論性較強、學生基礎差異較大、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傳統等原因造成的。(一)《法理學》的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法理學》是一門理論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要想學好《法理學》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還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然而《法理學》課程通常是安排在法學專業的第一學期,而電大的學生總體素質偏低,知識面和接受能力都有限,法律實踐感性認識和理論思維能力都相對較弱,在學習時間和精力上都十分有限,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結果就造成了教和學的不相適應。教師難教,學生難學。[2](二)電大學生基礎偏低電大學生基礎普遍偏低,學習時間有限,學習動力不足,自身情況也參差不齊,學習條件也有限,絕大部分都沒有一點法學基礎知識。在這種前提下,要去理解高深的理論知識,就會讓學生的學習倍感吃力,增加了學習難度,這也是學生厭學、提不起興趣的一個主要原因。(三)缺乏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按部就班的根據教材內容組織教學,講解知識。這就造成學生處于被動接收、機械記憶的地位,這樣就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中央電大為了避免傳統講授法的弊端,把授課教師教學定位于“導學”,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3]但是,在教學資源這一塊還是相對缺乏的,僅書本上的知識是難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的,教師要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更多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及延伸知識。教學方法方面,也不能只限于單一的知識講授法,要巧妙的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的達到《法理學》的教學目標。三、開放教育中《法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一)學好《法理學》是學習其他法學學科的基礎《法理學》是法學專業的入門學科,是基礎性課程。是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的問題。法理學既是學習、研究法學的入門,也是在掌握部門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法律現象,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起步,所以對《法理學》的教學方法改革十分必要。(二)注重第一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法理學》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較差。我們知道,作為學生在學習上易受先入為主的影響,剛接觸法學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法理學》時,會滿懷期望,會陌生好奇,對老師的第一課也有著很高的期望。而作為老師我們就要抓住這一時機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不能在第一堂課就讓學生昏昏欲睡,覺得《法理學》這門課程是一門枯燥無味的理論課程。要讓學生對該門學科、該課程能夠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有了學習的熱情,教學活動的成功就有了希望。[4]四、開放教育中《法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建議基于《法理學》教學中現存的一些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結合自身在《法理學》教學過程中積攢的一些經驗,對《法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幾點建議:(一)改進多媒體教學法針對目前《法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首先需要改進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不是單純的運用ppt課件進行教學。而是要善于運用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漫畫等等,改變以前ppt上只是簡單文字羅列的形式。甚至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當下熱點的法律法制節目;也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對法學史上的名人、名言等進行圖文介紹,為課堂教學增添形象、生動的色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就對任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師提高使用多媒體設備的技能,其次還需要教師在課前要用心的去備課,去準備。(二)合理利用案例分析教學法由于《法理學》課程的抽象性、理論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合理的利用案例分析法。選取一些法理學的經典案例,或者貼近生活,時下熱點的典型案例,來講解法理學的原理。如:通過“秋菊打官司”可以引出法是什么;通過“辛普森案”可以讓學生理解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以及中美法律的差別;通過“四川見死不救案”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法與道德的區別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后要用心去發現,去搜集相關案例。(三)適當展開辯論式教學法或者專題教學辯論式教學法是教師、學生就某一單元內容中的某一論題為專題而展開分析、討論、總結,從而獲得真知的教學方法。它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辯論式教學法要求教師首先要選好論題,比如“法與道德”、“法與自由”、“法與效率”、“效率與公平”等等思辨性較強的論題。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對辯論進行總結和點評。[5]電大法學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法院、檢察院以及公安機關的民警、協警等。我們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這些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同學來對時下的熱點問題進行辯論和探討。這樣課堂氛圍將會很活躍,學生也會化被動為主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可就課本內容,結合當下熱點問題,為學生準備一到兩次的專題教學,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四)充分利用開放教育網絡平臺開放教育與傳統教學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它沖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通過網絡平臺的網上教學,打破了教師與學生、教材、教室、黑板之間的不可分割性,教學可以通過實時和非實時兩種方式同步進行。[6]而《法理學》由于其內容較難理解,開放教育的面授輔導課又不像普通高校那樣充足,學生往往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更要充分的利用開放教育的這一特點,更好的實施教學。而網絡教學不能流于形式,必須要落到實處。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上傳豐富的教學資源、典型案例、時下法律熱點等等。也可以在每次面授課之前,將與下次課程相關的知識或者案例,掛到網上論壇供學生預習。課后可以通過網上論壇非實時的為學生解答疑問。在組織實時答疑時,教師最好是以時下熱點法律問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形成專題討論。充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五)可以將微課堂的形式應用于《法理學》可以利用微課堂,將《法理學》的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原理、原則等等做成微課件,并配以圖像或者聲音等等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綜上所述,《法理學》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多樣化,不斷豐富網絡教學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這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專業知識、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時下熱點法律知識、多媒體使用技術等等方面都要不斷提高,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應材施教,以達到《法理學》的教學目的。[參考文獻][1]黃磊.試論電大法理學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2).[2]趙迅,庹進平.走出法理學教學困境的理性思考[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26(3).[3]李海清.電大法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時代教育,2009,2.[4]湘君.法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4).[5]劉雪梅.法理學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2.[6]胡暢輝.論開放教育中網上教學與面授輔導的組合與效果優化對策——以<法理學>教學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