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霞
大量事實表明,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創設出學生樂于接受的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是極其有效的。所以,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目標,有意識地精心創設適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積極的態度來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一、聯系生活,設置懸念
在教學中不難發現,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比較貼近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特別高。所以,在設計數學教學過程之前,教師應該先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他們的生活環境及大體的生活經歷要心中有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現實的數學問題。
四年級上冊開學伊始的《升和毫升》,是關于容量單位的認識,教學內容本身就比較枯燥和抽象,而且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教學過程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后來經過了解,我發現雖然多數學生平時在這個方面并不是很留心,但是他們卻有一些與之相關的生活經驗,比如有許多學生喜歡在浴缸里泡澡,用杯子在臉盆里玩水等等。于是我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良,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張浴缸的圖片,教師手里拿一個臉盆,問:很多同學喜歡在浴缸里泡澡,你們知道浴缸和臉盆哪一個能裝的水多呢?再拿一個茶杯,問:臉盆和茶杯哪一個能裝的水多?學生們根據日常經驗,相當自信地輕松地說出答案,有一些人甚至回想起了自己在浴缸里、在臉盆里玩水的情景,臉上浮現出燦爛的笑容。然后我就根據學生們的回答,以談話的形式引入容量的概念:“像這樣,浴缸裝的水比臉盆裝的水多,就說明浴缸的容量比臉盆大,臉盆裝的水比茶杯裝的水多,就說明什么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明這個臉盆的容量比茶杯大。”
二、變靜為動,直觀再現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迅速,他們已經初步認識到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并根據這種認識開始對事物進行分類和簡單的分析、概括,從而掌握了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不過,從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有些數學教學內容是比較抽象復雜難于理解的。對這些內容,僅憑口頭的空洞講解是起不到真實有效的作用的。這時,我們可以采用動態教學,把書本上的靜態知識,通過動態的演示,就可以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增加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面集中起來,如此化難為易。
仍以《升與毫升》的教學為例。在幫助學生建立1升和1毫升的概念時,我先出示了一些課前搜集來的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請學生說一說這些包裝來自哪里?用的是什么單位?學生知道了升和毫升大多用在液體的計量上,但是大家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有的用升做單位有的用毫升做單位呢?1升和1毫升到底是多少呢?此時,我拿出量筒和量杯,讓學生用量筒滴幾滴感知1毫升的水有多少,再用量杯取100毫升的水往升的容器里面倒,倒了10次,升的容器滿了,學生們歡呼,充分感知到了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關系。在一個個這樣的小實驗中,教學重點和難點迎刃而解,學生人人動手,個個參與,思維活躍,學習主動。
三、穿插游戲,開展比賽
在教學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數學小游戲,可以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趣味盎然,課堂氣氛也會隨之變得輕松愉快,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更容易快速牢固地理解并掌握新知。
在書本第六頁第8道練習題:在括號里填“L”或“mL”,只有4張圖片配文字填空。我一方面加大了題目的量,一方面設計了一個答題小游戲。不是讓學生以傳統的方式在書本上直接填空,而是讓每個人先自己制作兩張答題卡,一張上面寫“毫升mL”,一張上面寫“升L”,做題目時,要求學生舉卡回答,開始是師出題生舉卡,后來是學生兩兩組隊互問互答。一方面學生在制作卡片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另一方面,此種答題形式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積極性高。
課后,我就要求學生到超市去做調查,親自觀察總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用升作為單位,哪些用毫升作為單位,它們在包裝上有什么區別?第二天再回到課堂上來反饋交流。采用分小組匯報的形式進行,哪個小組匯報得全面細致,形式新穎,可以為小組獲得一枚獎章。由于是為了小組的榮譽而戰,學生們分工明確,配合到位,做足了功課。課堂上生成了多個精彩瞬間。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創設出適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學習情境,這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是必需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