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敏 陳炳山
內容提要 回眸前一階段的搶險救災報道,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時刻牢記媒體的責任擔當,在新聞采寫和呈現上注意黨報和都市報聯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在新聞報道中,注意統籌把握新聞“快”與“準”的關系、傳播信息和引導輿論的關系、負情緒和正能量的關系、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關系,為搶險救災凝心聚力。
關鍵詞 搶險救災 媒體責任 正能量 輿論引導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6月23日,鹽城的阜寧、射陽遭受突如其來、刻骨銘心的傷痛。龍卷風伴隨冰雹襲來,頃刻間,8970戶、31841間房屋倒塌受損,99人遇難,846人受傷……
而自今年入汛以后,江蘇沿江蘇南大部分地區持續遭遇暴雨、大暴雨襲擊,_人湖、秦淮河、水陽江、蘇南運河水位超警戒,長江干流江蘇段潮位全線超警戒,里下河地區河湖水位超警戒,多地河湖不斷刷新歷史最高水位,部分城市和鄉村出現積澇、漫堤等險情。
汛情刻不容緩!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把搶險救災報道當成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主要負責人親自指揮、調集精兵強將奔赴一線,報紙、網站、新聞客戶端等所有媒體及時推出專題、專欄、專版,聚焦最新災情和搶險救災的最新進展,弘揚救災中的正能量。
回眸前一階段的搶險救災報道,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時刻牢記媒體的責任擔當,在新聞采寫和呈現上注意黨報和都市報聯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追求新聞時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時,確保報道穩妥有序、導向正確,在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方面發揮了“穩壓器”和“定音鼓”作用,凸顯了黨報集團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引導力、權威性和影響力。在新聞報道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注意統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以為搶險救災凝心聚力。
一、處理好新聞“快”和“準”的關系
每一次災難幾乎都會伴隨著各種謠言,而媒體報道越是充分而及時,謠言就越沒有生存傳播的土壤。不論是“6·23”龍卷風冰雹特大災害還是南京等城市內澇和沿江蘇南地區的洪澇災害,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報紙、網站、新聞客戶端全媒體矩陣開足馬力,第一時間發布真實、準確、權威的搶險救災信息。因為信息及時準確而充分,在這兩場災害的搶險救災中,自媒體上流傳的謠言非常少,獲得了上級宣傳部門的肯定。
“6·23”鹽城龍卷風冰雹特別重大災害是突發災難,能不能及時準確地提供有效的新聞信息滿足社會關切,更加考驗集團新聞報道的快速反應和組織應對能力。
災害發生后,集團旗下的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全網首發鹽城發生風災盼陜訊,此后又連續發出多條關于遇難人數、災害性質、災害損失等方面的全網首發消息。集團旗下《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南京晨報》《江南時報》等報紙和中國江蘇網等網站都在第一時間刊登了來自災區一線的權威新聞。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關于“6·23”風災的信息傳播非常及時準確,關鍵因素是記者第一時間趕到了災區現場,發回來準確無誤的第一手新聞。
6月23日15:10,災害發生剛40分鐘,《新華日報》駐鹽城站記者卞小燕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阜寧縣昊灘街道黨工委書記許山發出的求助信息:吳灘遭龍卷風冰雹襲擊,有人員傷亡,并配有現場圖片。“出大事了,還有人被埋著。”從對方只言片語中,判定這起突發災害的嚴重性,記者一邊迅速趕往受災鄉鎮,一邊將情況向總部匯報。當晚,記者馬不停蹄地冒雨采訪救援現場、救治災民的醫院、獻血點、災民安置點,凌晨兩點還給報紙發出當夜最后一篇稿件。凌晨4點,記者再次趕到醫院,采訪救治工作的最新進展。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領導近年來一直強調,哪里有新聞,記者就耍在哪里出現,遇到突發事件,不管最終能不能報道,記者不必請示先趕到現場采訪!報社的年輕記者萬程鵬聽到消息后,連夜從南京趕往鹽城,凌晨到達后即刻投入工作,發回“6·23”災后第一組航拍圖片。當天,連夜冒著傾盆大雨從南京趕赴阜寧災區的還有年輕記者陳月飛。這次風災中,得知災情后迅速趕到現場的《新華日報》記者有6位,《揚子晚報》記者有7位。《南京晨報》和《江南時報》也都在集團統一協調下,派出記者赴現場采訪。正是他們忘我的職業精神和不知疲倦的持續努力,才讓集團這次搶險救災的報道得到廣泛的認可,傳遞的信息既陜又準。
對待有關搶險救災的新聞,處理態度上更多一份認真。作為本地媒體,在信息源等諸多方面有著優勢,對于流傳中不夠準確的信息,有義務有責任及時澄清。在“6·23”風災和隨后的洪澇災害發生后,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對部分不實新聞進行了“還原真相”。
6月26日,題為《被壓72個小時的一殘疾老人獲救》的報道在網絡迅速傳播。一直堅守在搶險救災一線的《新華日報》記者立即趕往陳良鎮丹平村尋找被救當事人張維田核實。在災區的黑夜中步行近一小時,幾經周折找到了這位耳背的老人,“筆談”后了解到,老人23日遇險后曾被救起送醫,26日在家中廢墟上揭氈布時突然暈倒,再次被救。記者采訪老人的親戚、村民、救治老人的醫生,皆證實“老人被壓72小時獲救”報道不實。
剔除不實信息,還要排除互相打架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源因為口徑、表述、出發點的不同,而導致其發出的信息可能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在抗洪搶險報道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有關災情級別、雨情雨量、水位數據、受災人數等相關數據,都只認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絕不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或者一味求陜而傳播錯誤信息給搶險救災添亂、給災民添堵。如關于災害損失,只報道民政部門調查核實的數據,水位漲落只認防汛抗旱指揮部門的信息源。傳統媒體記者按條口建立一對一的聯系,新媒體則利用權威部門的QQ群、微信群,第一時間拿到官方發布的準確信息數據。如交匯點新聞客戶端跟江蘇省氣象局和江蘇省水利廳取得聯系,加入了抗洪救災和氣象陜報微信群,確保第一時間直接拿到并發布官方發布的氣象、防汛權威消息。
二、處理好傳播信息和引導輿論的關系
災害報道不是簡單地做災情的“搬運工”,而是在傳遞災情的報道中時刻注意引導輿論、把握導向。
災害來臨時,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社會秩序也會發生劇烈震蕩,人們的心理變得脆弱,不滿情緒容易被點燃,在很多國家,災難經常會伴生搶劫、打砸、族群沖突等暴力事件。在災害來臨之際,社會對新聞高度依賴,媒體有機會更有責任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引導輿論,將動蕩不安的因素轉化為搶險救災的現實力量。
“6·23”龍卷風冰雹特大災害和洪澇災害發生后,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及時將準確的一手信息發布到客戶端、網站和報紙上,同時注意把握好傳播信息和引導輿論的關系。對災區的各種信息,經過記者和后方編輯的甄別、選擇和處理,在新聞傳遞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很好地做到災情報道和救災報道的平衡。雨情、水情、汛情、險情、災情都第一時間客觀報道,但將側重點放在抗災救災上,用更多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報道展現黨委、政府在危險和困難面前的堅強領導、廣大群眾和各方各界的積極努力。
“6·23”災害發生后,集團旗下各媒體都第一時間報道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救災的指示、李克強總理的批示,及時傳遞黨中央、國務院對江蘇受災群眾的親切關懷;第一時間報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人連夜趕赴鹽城靠前指揮;第一時間報道當地干部群眾眾志成城、自救互救的感人場景。同時,還在第一時間把鏡頭對準各地緊急馳援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社會救援力量,聚焦供電、通信、交通等相關方面搶通保供的不懈努力。
暴雨洪水持續侵襲,南京高淳的固城湖蓄水接近極俏之際,《新華日報》記者趕赴大堤,既如實反映4億立方水隨時可能決堤而出的險情,又通過《“有黨和政府在,多大險情都能控制”》的稿件描繪了防洪搶險的周密部署。同時,記者還從溧水抗洪一線發回2萬人共同奮戰排除深水險情125處的報道,抗洪勇士們“險情一天不除,我們堅決不撤”的決心讓人動容。這些報道讓災區的群眾和關心災區的受眾既看到災害的無情,又看到搶險救災、重建家園的進展,幫他們燃起希望,很好地為救災報道奠定了基調,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牧育活動,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的救災報道突出宣傳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的模范帶頭作用。《新華日報》在頭版刊發總編輯部署安排的通訊《把黨旗插在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之后,接連刊發《讓受災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溫暖》等深度報道,并配發《黨員要做“定風神珠”》等評論。7月的抗洪救災報道中,推出了一大批如《自家被淹顧不上他們連夜轉移群眾》一類的反映基層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的報道。連續推出一線采訪到的一個個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舍生忘死的生動感人故事,是對災區黨員干部更好發揮作用的引導和鼓舞,也讓廣大受眾在閱讀一個個感人故事的過程中增加了對黨紺織的信賴感、親近感。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的媒體在反映市民水淹之苦的同時,反思防洪防澇方面可以改進的地方。如在特大暴雨襲擊南京,城市出現較嚴重內澇之際,采寫調查稿件《城市防澇,能排水更要會吸水》,提出城市良心工程的下水欠賬、城市地面太硬等城市建設的缺陷。此類反思報道始終從建設性立場出發,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采寫。如《新華日報》刊發的《“暴力梅”來了!治澇防汛面臨大考》的稿件,借專家的“外腦”指出,“政府需要做的事有很多,完善排水系統是首當其沖的,應急處置能力也需要不斷提升”,同時也客觀提出城市建設和洪澇等災害的設防都很難完全不淹水,“城市防洪再發達,如遇短時間兩三百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一點不積水是很難做到的,歐美國家不少排水系統完善的城市,這種狀況也難以避免”。這樣的報道,既敦促政府部門改進工作,又緩解了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對搶險救災和災后的社會管理都有裨益。
三、處理好負面情緒和正能量的關系
災難必然充斥著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元素:流血、死亡、眼淚、絕望……越是重大,越是突如其來的災難,這樣的元素就越多。西方媒體的新聞操作手法,多是原封不動地反映這些負面情緒,因為越負面的新聞越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高媒體的市場占有率。報道這種來自受災地區、受災群體的損失、苦痛,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但一味放大、聚焦受災人群的傷口和悲慘境遇,導致負面情緒的信息過度過多強刺激,對受眾心理、社會氛圍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在災害報道中注意適當適度反映災民的痛苦和擔憂,同時濃墨重彩地傳遞搶險救災中的正能量、總結提煉搶險救災中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溫情,不悲情。對悲情有所反映,但不過分過多渲染龍卷風和洪水災情的慘烈、給災區百姓造成的苦難和折磨,而是用帶著溫度的文字,帶著暖意的圖片和視頻去鼓舞人、慰藉人,對在滔天洪水和狂風暴雨之中已經遭遇巨大損失,甚至是家破人亡的受災群眾來說,這些都是心理上的撫慰。比如,6月26日《新華日報》3版《心系災區心手相牽》搶險救災特刊題圖使用了一張外地打工的兒子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緊緊抱住受傷母親淚流滿面的圖片。這張圖片展示出了赤子對母親的牽掛,親情一覽無余,同時對受災群眾也是一種無聲的暗示:只要人還在,家就還在,家園可以重建,災難總會扛過去。
房子倒塌了,精神要崛起。苦難是一所學校,在搶險救災、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往往會激發起精神層面中正向的、積極的因素,如何總結、傳遞搶險救災中的正能量,為更好地完成救災和重建任務,乃至為更廣大地區在更長時間內的建設和發展凝心聚力、提供精神支點,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在最近的風災和洪災里當仁不讓的職責所在。集團所有傳媒在這兩次搶險救災的報道中,準確無誤傳遞信息的同時,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導,積極宣傳昂揚向上的精神,唱響主旋律。
如6月26日的《揚子晚報》共推出5個整版的救災報道,分別用“有一種愛叫母愛無疆”“有一種愛叫以身作則”“有一種愛叫赴湯蹈火”“有一種愛叫救死扶傷”“有一種愛叫守望相助”5個單元,圍繞愛的主題,著重突出了在搶險救災中體現出來的對生命的珍愛,以及博大的親情、友愛情懷,有力展現了“全社會的愛心涌向阜寧”這一動人情景。
《堅強樂觀,抗災救災的強大正能量》《無邊大愛,匯聚成抗災救援的磅礴力量》《心手相牽鹽阜有你》……即使不看文章內容,僅看《新華日報》刊登的這些重頭稿件的標題,就能感受到滿紙生輝的正能量。
7月4日,《新華日報》副總編輯陳鋼帶隊深入災區,深度挖掘抗災救災中蘊藏著的精神內涵,研究提煉主題、推出階段性總結報道。8日,《新華日報》一版重要位置,刊登了鹽城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搶險救災紀實通訊——《狂風中屹立不倒的強大力量》,并配發評論《鉚足精氣神建設新江蘇》。這篇近8000字的紀實報道,聚焦在搶險救災中涌現出的上下一致、黨群同心的偉大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情懷,老區人民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宜興汛期降雨高達866毫米,連續降雨加上客水“上壓”、下游太湖高水位的“下托”,使得宜興市境內水位持續攀高不斷超過歷史紀錄。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持續關注宜興災情和搶險救災事跡,采寫了《因為有你,在微信朋友圈熱傳》,熱情謳歌在洪水面前團結互愛、堅強不屈的抗洪精神,認為這是“一座城市寶貴的精神財富”。
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在抗洪搶險報道專題中開設暖心故事欄目,推送抗洪救災中正能量的好故事。《速寫南京抗洪:身裝五個心臟支架還在抗洪一線》《大堤上,戰士們在雨中入睡》《垂危老人急需血透民警抬輪椅趟百米“長河”送就醫》等全媒體記者現場采寫制作的鮮活報道,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四、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關系
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去年正式上線后,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形成了涵蓋紙媒、網站、客戶端三代傳媒形態的全媒體矩陣,今年六七月搶險救災報道是新華報業全媒體矩陣成軍之后的一次協同作戰,集團科學調配力量,結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特點,發揮各自所長,網上網下同步發力,形成1+1>2的新聞傳播效果。
新媒體充分發揮了“快”的特點。
6月23日下午16點30分,災難發生兩小時,交匯點值班總監章強在微信中發現阜寧可能發生了龍卷風災害,當即打開@江蘇氣象查詢相關信息,發現46分鐘前有一條微博稱阜寧、射陽產生大風、冰雹強對流天氣。另外,幾分鐘前新浪微博中個人號@鹽城囿猴剛發布了一些受災地區的圖文。
16點38分,在各大新聞網站、客戶端均未有報道的情況下,交匯點率先發布并推送稿件《蘇北遭特大暴雨和龍卷風襲擊阜寧境內出現冰雹》。與報紙第二天才能送到讀者面前、報業網站第二天早上才能上線相比,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的快,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24日上午9點,江蘇省委召開全省政協工作會議,會上通報了災害最新死傷人數,與會同志全體起立,為此次災害中不幸遇難的同胞默哀,參會記者當即發回快訊及圖片。9點16分,交匯點獨家發布并推送稿件《阜寧射陽龍卷風冰雹特別重大災害已造成98人死846人傷》。全國各類新聞客戶端隨即都推送了來自交匯點的這一稿件。
災害發生后的不到24小時里,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發布了數十條新聞,其中6條重要新聞是全網首發。可以說,交匯點的迅速反應能力在這次搶險救災報道中得到了初步體現。
傳統媒體的強力支撐,助推了新媒體的精彩。
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上線之初,集團領導就宣布,旗下傳統媒體的記者都是交匯點記者。經過大半年的運作,集團記者都形成了有新聞首先投交匯點的習慣,這使得交匯點客戶端可以憑借全集團的支持而如虎添翼。
6月23日下午,交匯點發出的第一條阜寧發生龍卷風災害的消息只是一條快訊,但很快這條消息就變得有血有肉。就在這條快訊發出前一分鐘,集團旗下《江南時報》鹽城駐站記者施廣權投來原創稿件,較完整地描述了災害發生的情況,交匯點立刻將其整合到首發稿件中。而隨著集團10多位記者先后趕赴搶險救災一線,他們的稿件都在第一時間發交匯點,交匯點有了大量精彩的原創新聞。
而從整個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來說,全集團助力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也使得集團的新聞產品可以更早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可以說,借助新媒體的平臺,實現了整個集團新聞呈現的提速。
傳統媒體靜心錘煉出稿件的“精”。
新媒體崛起之后,傳統媒體在速度和容量上的相對不足更加凸顯,這倒逼著傳統媒體在質量上做文章。在救災報道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傳統媒體的突圍之路是讓報道更專業,讓稿件更精準、更精彩。《新華日報》《揚子晚報》救災報道的專業性,體現在注意吸納專家的意見,及時傳達權威專家的聲音;更體現在派出對災害報道更加在行的專業報道隊伍。
6月23日下午鹽城發生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24日凌晨陸續抵達搶險救災一線的《新華日報》的肖勇、萬程鵬、黃偉、徐冠英等記者有著很強的業務能力和災難報道經驗,他們曾經參加過汶川地震、昆山爆炸、東方之星等災害新聞報道。后方編輯出版人員,在汶川地震期間就經歷過為編輯搶險救災新聞、制作版面而通宵達旦的戰斗。采編雙方都了解搶險救援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對災害報道里該報道什么、不該報道什么的新聞倫理有足夠的認同,確保了新聞報道的精準。同時,也可以根據抗災救災工作的進展,更準確地從現場挖掘相應的感人故事,確保了此次報道與抗災救災工作不脫節、不滯后,為抗災救災工作持續向前推進凝聚能量。
版面容量的局限也進一步促進了《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的精品意識。搶險救災報道期間,《新華日報》編輯中心值班主任與前方記者保持密切溝通,深夜再從前方來稿里“好中選優”,整合提煉。夜班編輯常常從上萬字的各路稿件中取其精華,濃縮成一篇2000多字的精品之作。
在搶險救災報道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統籌處理好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系,催生出一大批時效性強的精彩報道,為搶險救災凝心聚力的同時,也促進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同頻共振、共同提升。
(作者周躍敏是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陳炳山是《新華日報》新聞編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