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寶
內容提要 《張掖日報》作為河西走廊在先期改革中唯一推向市場的地市黨報,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建平臺、造流程、優管理、新呈現,敢試敢闖自求生路,走出了西部欠發達地區地市黨報融合發展的一條新路。
關鍵詞 媒體融合 地市黨報 傳播力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海嘯”般沖擊,讓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地市黨報幾乎頃刻問由“香餑餑”變成了“土包子”。張掖日報社義無反顧地建平臺、打造“中央廚房”,活機制、重塑采編流程,拼技術、創新呈現方式,強管理、革新生產模式,在媒體融合發展上邁出了新步伐、探索出了新路子。
一、平臺上:打造扁平化橫向新聞采集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環境日益復雜,主要表現在用戶生產內容的“野草式瘋長”和“海嘯式傳播”,而過去傳統媒體“中規中矩”的職業生產,在自媒體面前日益式微。如何在媒體融合中鞏固傳統媒體專業化生產優勢,始終在全媒體內容的生產上處于領跑位置,這是融合發展中地市黨報必須認真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事實上,從社會需要和分工的層面上說,不管傳媒業態出現何種變化,職業記者編輯內容生產的專業性無法替代。”這種專業性一是體現在核心信息的獲取要快;二是體現在新聞內容的呈現要好。
為了做到好與快,張掖日報社的主要做法是打造統一的新聞采集平臺——“中央廚房”。一個高效運轉的能生產出“色香味”俱全且令人叫好“菜品”的“中央廚房”,不外乎要有一流的原材料(新聞線索)供應渠道、一流的“大廚”(名編名記)和一流的設施(傳播渠道)。近年來,張掖日報社在“中央廚房”的建設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發展壯大通訊員隊伍,“建網軍”。充分利用地市黨報的品牌優勢,除了在市直、縣區、鄉鎮,及各級行政企事業單位健全通訊員網絡外,還注重把本地社交媒體、自媒體、垂直媒體優秀人才吸納入自己的通訊員隊伍。同時,要求每名記者編輯自己發展新聞線人不少于10人。目前,張掖日報社在縣區、院校、企業建立記者站10個;縣區記者站又在各鄉鎮建立通訊站96個,經培訓認證的通訊員隊伍保持在300名左右。這些通訊員活躍在社會各階層、各行各業,既是傳統媒體最忠實的讀者,又是新媒體的報道員,還是“中央廚房”新聞稿件、新聞線索的提供者,更是網絡熱點事件的評論員,成為引導主流輿論不可或缺的一支“網軍”。
二是利用技術手段使用“全民記者”。張掖日報社充分利用論壇、微博、微信、QQ、短信等“自媒體軍團”,搜羅獲取新聞線索,再從中甄別出熱點線索、突發事件線索、監督類新聞線索,或聯系當事人及時爆料,或安排專業記者及時采訪、深入采訪、追蹤采訪,基本實現了采集無盲點、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
三是建立扁平化橫向式采編平臺。融合發展關鍵是人的融合,才能做到事的合一。張掖日報社成立統分結合的大采編部,依托方正數字采編平臺,建起“新聞超市”。所有來稿以及自媒體上甄別出的新聞線索,均分門別類集成在采編平臺上。“報、網、端、微”編排人員在編委會的統一指揮下,按照編前會每天確定的“新菜譜”,在“新聞超市”內自選原料,在“中央廚房”里根據不同受眾的關注點、興奮點、接受點、互動點,制作各自的“家常菜”“地方菜”“特色菜”“看家菜”,再結合不同的傳播渠道優勢,處理好點線面的關系、把握好時度效的節奏,分別以文字、圖片、音頻、動漫、幻燈、視頻等等,滾動式不間斷依次發布,以形成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二、機制上:以“五變”再造新聞采編流程
地市黨報變其所當變,就應主動順應互聯網時代,“適時重組生產架構、組織架構,再造采編流程,讓報紙的原創內容優勢與互聯網的技術渠道優勢充分結合。”對此,《張掖日報》在重塑采編流程上實現了五變:
一是變“算盤”式采編為“黃牛”式采編。這幾年,張掖日報社逐步摸索建立健全了定量、定性與定級結合的采編考核激勵機制。量上,每名記者每月有14篇120分、每名編輯每月有4個版28。分的定量考核基本任務,超獎缺罰;質上,考評小組完全依據稿件(圖片)和版面的質量分特、優、良、次四個檔次打分;級上,每名記者編輯根據上年度綜合考核結果確定本年度考評系數,本年度每月考核總分乘以不同系數。形成了獎肋“頭牛”、加料“快牛”、鞭打“慢牛”的激勵機制。
二是變“文抄公”式記者為“掘井”式記者。張掖日報社在制度設計上千方百計讓記者深入火熱的生產一線找線索抓活魚。如采取下鄉有補貼,讓來自基層實地采訪的稿件快上版面、上好版面、得最高分,尤其是對采訪細、挖掘深的精品力作,不惜版面重推特獎,激勵記者樂下鄉、肯下功、善挖掘,讓“掘井”式記者有為有位。
三是變“會議記者”為“奔走記者”。在采編流程的設計上,壓時政新聞擴民生新聞,讓名編名記下基層抓活魚、年輕記者跑會議,在地位和待遇上力促黨報記者由“會議記者”向“奔走記者”轉變。
四是變單一文字攝影記者為“單兵”式全媒體記者。要求現場記者做個優秀的目擊者,自始至終,把前方事件在第一時間里,以微信、微博、視頻、電話、稿件等形式,分別傳發到報社所屬郵箱、網站、微信公共平臺等,在實踐中讓只會寫稿和拍片的記者逐步變成能寫會說、能拍會攝、能傳會發、能剪會裁的“全能記者”,能熟練使用采訪的各種“輕重武器”,能熟練掌握新技術條件下的各種傳播方式。
五是變“淘金”式編輯為“造型”式編輯。以往編輯編版選稿,是在數以萬計的稿庫中選好稿,行業里謂之“沙里淘金”,而在融媒體時代,一家編輯眼里的“差稿”,有可能是其它媒體的“紅稿”。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報社側重要求編輯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稿件用好,而非改好。
三、技術上:創新新聞呈現形式
近年來,張掖日報社探索以互聯網的邏輯、互聯網的智慧、互聯網的思維,創新新聞的呈現形式,在傳統媒體“互聯網+”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榭立全媒體經營的理念,注重植入更多的互聯網基因。”
一是著力做強以《張掖日報》為旗幟的黨報全媒體矩陣。黨報的全媒體矩陣,圍繞時政做文章、圍繞熱點做深度、深耕張掖做服務,拼的是高度、深度、力度,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去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
二是全力做大以《張掖日報·周末》為龍頭的都市報傳媒平臺。突出小時政大綜合、小社會大生活、小論壇大監督、小問答大互動、小知識大消費、小專業大服務,強化社區特色,專注訂戶服務,拼的是有品、有趣、有料,讓專業的人做有意思的事,去影響有潛在影響力的人。
三是合力做活以甘肅張掖網為先鋒的新媒體集群。新媒體集群的呈現,我們著重在集納、再造、分流、呈現四個方面下功夫,力爭做到集納要多,再造要好,分流要快,呈現要彩,真正把新媒體做得多快好省、精彩紛呈。
四是努力做優以張掖牧馬人文化傳媒體公司為突破口的多元文化產業鏈條。先后進行了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兩次房地產開發、成功策劃了兩次大型文化演藝活動、搞了酒類商業開發、開設了祁連玉產品銷售網店、涉足了戶外大屏幕和戶外廣告、舉辦了兩屆金張掖品牌汽車展銷會以及草根化的各類評優活動等,為報社創造了不菲的收益,拓展了報業生存空間。
四、管理上:革新產品生產模式
近年來,張掖日報社在新聞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上,實現了兩個轉變:
一是變以我為中心后端編輯為核心的生產模式,為用戶為中心采播互為聯動的生產模式。我們主動適應“用戶生產內容”的大勢,主動變革,逐步形成策劃、決策、統籌、采訪、編輯、制作、校閱、分流、傳播、資源共享、技術保障等各團隊之間,信息互為反饋、環節無逢對接的生產模式,以用戶為中心,“量身定制”本地化、特色化、精準化、趣味化的新聞內容和生活資訊,較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二是變做新聞為做“新聞+”。張掖日報社結合本地實際,做好加減乘除,為用戶提供個l生化的精準內容服務,通過“九變”實現了由做新聞為“新聞+”:變讀者為用戶、變辦給讀者看為給讀者辦事、變我刊啥你看啥為你需啥我刊啥、變我要說為您要說、變話語體系上的“普通話”為“地方話”“家鄉話”、變姿態上的“高大上”為接地氣,變資訊平臺為服務平臺、變信息第一內容為王為服務為先辦報為民、變以信息需求吸引讀者為滿足服務需求留住讀者。我們的主要做法是,除頭版與要聞版外,日報的其它版面和周末版千方百計、見逢插針地開設民生、社會、法制、來信、熱點、反饋等欄目。大大增強了報紙與讀者的黏性,也把報紙深深耕植于讀者的土壤,從而汲取讀者智慧和用戶的營養,把報紙培養得根深葉茂。連續3年,《張掖日報》發行逆勢實現了穩中有升,廣告經營收入年均實現15%以上的增長。(作者是張掖日報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