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面深化改革與世界經濟*

2016-11-15 02:46:08黃衛平
江淮論壇 2016年2期
關鍵詞:轉型經濟

黃衛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2)

全面深化改革與世界經濟*

黃衛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2)

世界經濟面臨增長乏力、全球化格局混沌之際,中國經濟呈現出與之相對應的波動期。傳統動力不足、新型動力缺失造成中國“新常態”經濟的增速放緩與多種矛盾聚合。問題倒逼改革,采取市場取向的改革、轉型調整將是中國未來前進的方向,并將由此引領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世界經濟;轉型調整;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格局處于劇烈變化當中。世界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失衡”與“再平衡”壓力,表現為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國際收支經常賬戶的持續落差以及如何進行平衡。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為標志的世界經濟進入動蕩之后的轉型調整期,消費無亮點、技術待突破所導致的全球經濟動力缺失使得各國經濟普遍處于下行態勢。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全球化融合進一步深入,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程度也進一步加深[1]。

表1 2009—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

一、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新變化

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后的歐債危機造成世界經濟的核心——美歐出現了金融動蕩,從而影響到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外圍國家亦無法避免沖擊。近年來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增速下滑(見表1),需求側不旺、供給側低效成為了世界經濟兩大主要現象。在新增長動力未形成之前,世界經濟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格局及特點變化。

(一)美國繼續主導新世界經濟秩序

自20世紀90年代始,美國依靠互聯網技術及金融工程成為唯一經濟超強大國,但在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下,美國面臨歐盟競爭、中國崛起的情況,一方面其再工業化轉型戰略的進展,并未完全盡如人意;另一方面美元的國際貨幣主導地位呈現壓力,如人民幣最終于2015年11月獲準成為國際貨幣基金SDR體系定值貨幣,對國際貨幣體系未來會產生相應影響。因此,適值國際貿易格局混沌及變革之際,美國力圖通過制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及促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兩大協議(見圖1),占據貿易規則主導制高點,重新塑造世界經濟新規則[2],繼續維持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地位。

圖1 TTIP與TPP示意圖

(二)歐盟一體化進程面臨內部不平衡

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現存的最高階段,歐盟整體經濟規模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聯合經濟體,德、法、英、意四大主要國家也呈現出較為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但同時也面臨域內國家發展不平衡、財政政策無法協調一致的主要矛盾,面臨持續通貨緊縮壓力,平穩復蘇基礎比較薄弱。[3]個別國家,如希臘的債務危機一度對歐盟的統一貨幣體系造成較大沖擊,很多人擔憂處理不當會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進而威脅到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基于振興經濟、維護一體化的整體進程,歐盟“容克計劃”正式出臺,寄望于在2015—2017年間總額達3150億歐元的重點領域投資計劃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從而形成更大的投資乘數效應,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該計劃實施以設立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FSI)為平臺,劃定消除投資壁壘路線圖,據此采取非歧視的市場化行為進行相關項目的建設。然而該計劃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尚有待于市場進行最終檢驗。

(三)新興經濟體亟須突破增長瓶頸

2013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G20峰會召開之際曾經提交過一份秘密報告,指出新興經濟體不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重新把發展動力定義為來自發達國家。實際上進入21世紀以來,以金磚五國、新鉆十一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37%提高至2013年的50%以上,未來將發揮更為重要影響。[4]雖然IMF其后對以上結論作了修正,重新承認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但仍然反映出IMF對新興經濟體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憂慮:在近20年來持續的高速增長基礎上,在世界市場整體需求受限情形下,能源價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以及局部地緣政治影響、地區沖突等,使得新興經濟體也需要轉型調整以擺脫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困境。包括中國、俄羅斯、歐佩克組織等均面臨各自的國內經濟增長壓力,從而既受制于世界經濟整體增長,也對世界經濟整體增長帶來負面牽制。

(四)世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

兩次石油危機反映了石油資源對于經濟增長的巨大沖擊.2015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已降至30美元/桶之下,全年跌幅約40%。低油價實質背后折射的是世界市場需求不旺帶來的經濟下行蕭條,不僅對于資源型國家如歐佩克組織、俄羅斯等經濟體帶來重創,更由此造成國際貿易的市場份額萎縮形成關聯效應,加大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進而引發經濟周期爆發危機的風險。從經濟周期結合實際情況判斷,全球新一輪競爭正在加劇,歐美經濟內在矛盾短期難以調整到位[5],世界經濟周期律將在2019—2023年發揮作用,從而使得世界經濟在未來三年后進入增長低谷。由此將帶來世界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加速催化和迫切期待(見表2),唯有如此,同時輔以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國際合作的加強及各國經濟政策的合理應對,才有可能逆轉經濟長周期帶來的全球負面影響。

二、中國經濟內部環境變化及影響

2014年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喜憂參半,一方面中國GDP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與美國共同成為全球僅有的兩個“10萬億美元俱樂部”國家;另一方面諸如“劉易斯拐點”、“增速換擋”、“轉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等均對中國經濟繼續以較高速度增長形成困擾,尤以低成本擴張優勢不再、要素投入驅動不可持續為最。國內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并呈現出“新常態”特點,從而要求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作出相應變革以適應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

表2 三次工業革命與六次技術革命浪潮

(一)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1.“新常態下”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

2010年以后,中國經濟開始失去兩位數增長,下行態勢較為明顯,經濟增長高速轉為中高速已成為顯著特征。2014年GDP增速降至7.3%,未來數年則可能進一步回落至6.5%~6.8%的運行區間。伴隨經濟下行態勢,產業結構經過約20年調整,出現了一些優化跡象,表現為戰略型產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比例有所上升、服務貿易獲得較快發展。此外,創新驅動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動力形成共識,傳統上依托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及資源損耗日漸凸顯出負面效應。“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成為“新常態”經濟的特征,伴隨而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供給側改革滯后、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約束及環境污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

2.傳統“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作用的重新定位

中國經濟進入過剩階段后,依靠傳統“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出口形成經濟增長動力,最后演變成為一種增長模式。遍觀歐美經濟,發達國家消費比例在經濟增長中基本超過65%以上,甚至部分拉美國家如阿根廷其消費比例也在GDP的60%以上。客觀而言,消費只是在經濟增長起基礎作用,經濟水平的提高會擴大消費,但基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依靠消費效應只能短期刺激經濟增長,只有創新才是經濟增長可持續的根本動力,不能本末倒置。中國經濟2015年消費在GDP中的比例已達60%,這說明擴大內需的政策有所奏效,但并不意味著增長模式僅靠提高消費比例就會順利轉換。“新常態”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已經結束,取而代之以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這意味著短期內難以形成消費大的浪潮,同時也對企業適應消費需求帶來創新挑戰。

投資是經濟起飛階段必不可少的條件,東亞“雁形模式”發展期間,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等投資率都常年保持在35%以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歐美經濟一片蕭條,唯有中國經濟未受到大的沖擊,可謂與危機“擦肩而過”。盡管時過境遷,今天很多人認為當時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使中國經濟錯失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時間和空間。但事物一般具有兩面性,我們無法否認“4萬億投資計劃”對當時中國經濟屏蔽危機的正面作用。從目前情況看來,投資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在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領域如何重視并發揮投資作用仍將成為未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在2015年也呈大比例下降(-7%)。其中出口小幅下降(-1.8%),而進口受制于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明顯(-13.2%)。出口貿易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不言而喻,自2001年12月入世以來,中國出口貿易額三年之內實現翻番,并于2011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加工貿易及外商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出口模式的重要形式,依靠規模效應及低成本擴張占據較大利潤份額。但隨著世界整體經濟下滑、保護貿易趨勢抬頭、傳統比較優勢減弱,出口貿易雖遭遇到很大困難,仍將在中國未來經濟增長中發揮促進作用。

3.供給側深化改革滿足提高的需求

經過37年的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國特色的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及路徑正逐漸形成。通過生產力的改造和生產關系的改進,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告別經濟短缺,經過1993—1996年短暫的三年經濟基本平衡階段后,供需矛盾造成的過剩與缺失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旋律。一方面大眾化的商品生產超過需求從而造成庫存增長,另一方面又存在結構性矛盾造成部分商品短缺,由此引發國人遠赴海外頻頻海淘各類商品如電飯鍋、高壓鍋、廚具、嬰幼兒奶粉、化妝品、衛浴潔具等現象。究其原因,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購買力的增強,國人具備了消費偏好的實現條件及強烈的多元需求,而中國產業升級的步伐并未與此同步,國內市場無法提供相應產品,因而傳統產能過剩與新興產業不足造成市場競爭由數量價格競爭轉向質量及差異競爭。能夠滿足及誘發消費者偏好的商品及服務才能促成消費者“以貨幣為選票、以腳投票”加以青睞,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將成為未來長期內市場競爭的主線以及企業決勝的命脈。

4.中國制造提出2025目標

現代產業結構中,工業是一國承上啟下連接一次產業和三次產業的根本。本世紀初英美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日本提出第三條發展道路都顯現出對工業制造的重視。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立足于“質量、效益、可持續”的指導思想,但需要結合本國國情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還并非制造業強國,企業集群度和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6],造成我國產業還處于“微笑曲線”的低端,所獲附加值比例有限,還需要向上下游攀升以提高技術含量。通過20年以來的轉型調整,當前“新常態”下,新興產業、服務業及小微企業均獲得了較大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體現。中國已經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正是基于目前工業制造向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態勢,以適應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入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內的結合及運用趨勢。[7]

(二)問題倒逼改革、轉型調整勢必加速

“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正在促進改革措施的落實,同時轉型調整需以提高我國經濟體適應條件和環境變化能力為目標。

1.發展的不可持續倒逼改革深化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經濟建設中心,撥亂反正意義深遠,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大幕的正式拉開。經過30余年的經濟發展,借助于全球化的融入,中國經濟取得世人矚目成就,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然而無論國內海外一致認為現有的改革紅利已經不能支撐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需要進一步厘清思想定準方向,形成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及健全機制。當外部環境已變化,內部資源條件、要素條件已不能按照原有模式支撐經濟發展,低成本擴張、要素投入驅動路徑已面臨發展瓶頸,有悖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宗旨,舊有模式受到制約需要尋求新的變革。

2.民生改善與國家治理問題倒逼改革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對于中國居民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意義重大,衣食住行各個層面全面升級,從HDI(人類發展指數)指標的提升也可看出中國經濟水平的巨大變化。中國汽車保有量、人均住房面積、智能手機、電腦、家電等使用數量均有長足提高與普及,同時火爆的境外旅游折射出中國快速的居民收入增長和強勁的海外消費能力。與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相比,這一切均反映出中國民生的極大改善。然而我們也不得不看到,經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土地轉讓群體事件、部分官員權力尋租問題,導致群眾思想認識模糊,不滿情緒增加,從而不利于國家頂層設計及治理。改善民生是國家有序治理的必要條件,僅僅依靠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并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還需要結合依法治國、依憲執政,強化黨的領導,加強政治體制改革這樣的維持中國長治久安的充分條件,以保持我國和平穩定的優良環境。

3.經濟增長模式及產業結構優化問題倒逼改革

自1996年以來我國始提出轉型調整,出發點在于需要遵循規律發展,即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以及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經濟體的要素特點及比較優勢確立增長模式才能與時俱進[8],我國20年來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基礎之上,犧牲環境及資源為代價。經濟增長的背后浮現的是青山綠水不再,充斥的是冬日霧霾彌漫。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催生“4萬億投資計劃”延緩了我國經濟轉型調整的時間與步伐,“新常態”下,經濟轉型調整勢必需要加速。轉型意味著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的轉變,調整則意味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核心則在于創新驅動機制的構建,從而實現“質量、效益、可持續”。

三、世界經濟變幻中的中國全面深化改革

依靠規模經濟優勢,借助于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及加入WTO融入世界市場,中國經濟實現從溫飽到初步小康的快速飛躍。通常而言,由貧困到溫飽、奔小康、至富裕最終實現發達是一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五個階段。“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需要全面實現小康以邁向富裕從而達到發達階段,在國際、國內環境均發生新的變化情況下,全面深化改革、以問題為導向,確立質量目的型改革[9],在關鍵領域變革創新、因勢利導,成為迫在眉睫的必然選擇。

(一)市場取向的改革是基礎

發展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先決條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干預,以更好地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主導作用。

1.發揮市場力量的滲透作用

供需平衡是經濟穩定的基礎,價格機制則是調節供需平衡、實現要素配置效率的手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已經證明市場驅動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漸進式”改革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需要逐步消除“市場失靈”。基于體制及歷史原因,現階段我國在諸如能源、基礎設施、通訊、金融等重大領域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深入,故而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取向改革以消除要素配置的錯位及低效,避免福利的無謂損失。同時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構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

2.轉換政府職能加深與市場接軌

市場化的改革需要在明確產權基礎之上,賦予企業獨立自主決策的權利。這決定了政府職能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看得見的手”之靈活調節作用,杜絕對企業的無端管制和對市場競爭的無序干擾。和諧社會需要注重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10],政府職能轉換的焦點在于確定“越位與失位”之間的中位平衡,即合理定位,注重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市場有序運轉。當前我國政府職能轉換正在沿著簡政放權的取向進行改革,通過明確“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界定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劃分與權利享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此防范官商利益捆綁、權力尋租,真正形成市場驅動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運用企業“勤勞之手”創造增量財富

財富源于生產而實現于流通,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承擔著財富的創造與實現,以此化解存量積聚矛盾。因此,企業自身如何運用“勤勞之手”,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實現利潤最大化成為現代企業運營的本質。早期薩伊定律提出“供給自動創造需求”,企業無需營銷。時至今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品更新日趨加速,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更迭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定準方向,通過產品功能延伸、新型產品制造、服務細致強化等吸引消費者青睞,全面參與到全球價值鏈競爭環節中,從而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獲取利潤,奠定企業生存并發展的基礎。

(二)轉型調整是核心

轉型調整既包括宏觀層面的轉變增長模式,又包括中微觀層面的調整產業結構。在中國承接世界產業轉移過程中,資本、技術、管理、信息等要素被大量配置到中國,世界市場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廣闊容納空間。然而要素投入驅動模式必然面臨發展瓶頸,轉型調整勢在必行。

1.中微觀轉型調整——追求“三高”

產業的基礎是企業,企業的基礎是管理。企業提高競爭力可以體現在“三高”方面,意即企業能夠擁有高新技術、高附加值及高端客戶。高新技術意味著發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并使之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通過高新技術創造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以利于企業利潤最大化[11];高附加值意味著企業在微笑曲線中向兩側攀升,占據研發、營銷、服務等高利潤環節,避免陷入低利潤加工形式帶來的資源消耗及環境破壞;高端客戶則意味著企業與市場銜接的橋梁,將企業供給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據此制定經營決策實現科學管理。

2.宏觀轉型調整——創新驅動、化解過剩、合理布局

短期而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長期而言則是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宏觀層面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不在于以消費、投資、出口的何種形式成為主要動力,而在于改變經濟增長的驅動機制,即由要素投入驅動轉為創新驅動,通過作為增長源泉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12];產業轉型的主體是企業,政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具有導向性和推進器的作用。[13]化解過剩重點在于改造傳統過剩產能,通過治理“僵尸企業”,通過關、停、并、轉將富裕要素重新配置。合理布局既要考慮產業結構素質提高,又要兼顧區域平衡發展。鑒于中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因此,通過轉型調整可以加強供給側改革,從而適應并創造需求形成經濟增長動力。

3.轉型調整實質在于提高經濟體適應能力

無論是中微觀層面的轉型調整,還是宏觀層面的轉型調整,不論采取何種形式和手段,其實質均在于提高經濟體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內三期疊加矛盾下,需要認清轉型調整的實質并確立衡量的標準。質量、效益、可持續對于轉型調整而言是最終的目標,經濟能否很好適應國內條件的變化、世界環境的沖擊,則是衡量轉型調整是否到位的依據。

(三)金融改革深化是重點

金融體系的穩定對于經濟有序運行至關重要,尤其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越過里程碑階段(獲準加入SDR成為定值貨幣),金融體系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及市場化改革已成為協同實體經濟發展、彰顯大國責任及參與全球治理的當務之急。

1.回歸資源配置功能協同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配置資源,資本市場則是有效配置資源的渠道。然而隨著上世紀90年代虛擬經濟在美國的無序膨脹,借助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無孔不入。中國的金融市場化改革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受到虛擬經濟的滲透及影響卻非常深遠,2015年6月資本市場的跌宕起伏便可見一斑,新確定的股市熔斷機制在2016年的第一周便出現兩次,產生停市的局面,其后迅速被叫停,這充分說明中國股市易受多重因素影響,呈現出極為嚴重的資源配置扭曲效應。股市動蕩不僅蒸發大量財富,對經濟信心的樹立、國企混改的進程、企業融資的便利都產生沖擊和負面效應。最為關鍵的是高倍率的杠桿造成的資金泡沫沖垮了貨幣進入實體經濟的通道,加大了市場投機心理而影響了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阻礙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投資的初衷。因此,金融制度市場化改革必須吸取國際經驗,以有效配置資源為出發點,協同實體經濟發展為要務,建立科學的金融運轉體制及金融監管制度,以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得益彰的協同效應。

2.融入世界金融體系承擔SDR定值貨幣責任

金融深化使得資本流動更為迅速及頻繁,金融動蕩對各國帶來的沖擊效應也比以往更為明顯。一國一旦金融體系過于脆弱,則更易受到國際游資的攻擊。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正是基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資本賬戶開放導致量子基金等國際資本在金融市場的投機逐利,由此對東南亞生產體系造成致命性摧毀。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2015年11月越過里程碑階段,即獲準進入SDR體系成為定值貨幣。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成就帶給世界經濟的影響及世界對我國貨幣的信心,另一方面則毫無疑問也給人民幣帶來更大的責任擔當。按照“三元悖論”所述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更深入發展,未來我國必將逐步全面開放資本賬戶、更深地融入世界金融體系、遵循國際金融規則,以充分應對并化解更大的金融風險,同時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SDR一籃子貨幣中的權重及影響,為中國經濟穩增長及發揮在全球更大影響力創造金融條件。鑒于我國在亞投行的主導地位,以及金磚銀行和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絲路基金先后成立,未來我國金融國際化可以通過以上三座平臺逐步展開。

(四)國企改革是難點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需要國企承擔重大的經濟責任及社會責任。國企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因而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既需要增強市場活力,同時還要保證公有制性質不能變色。

1.明確產權制度推進“進、退、流、轉”

產權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國有企業也當如此。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證明了從亞當·斯密提出的“分工創造財富”到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創造財富”以及科斯所主張的“產權創造財富”均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說明了價值產生既離不開勞動創造,也離不開制度激勵。國企改革需建立在產權國有原則基礎之上,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根據國企所在領域、戰略地位、經營現狀、發展前景、推進“進、退、流、轉”,通過合理“強身、廋身”實現國企資產增值、功能擴大、效率提高。

2.實行國企混改引入競爭機制

國企改革并非為改而改,需要避免盲目改革及一刀切。對于運轉良好、戰略意義重大領域的國企,其改革重心聚焦于加強科技研發、提高管理水平。對由于行業壟斷造成缺乏創新、績效低下的國企,則可以通過引入戰略投資、民間資本參股從而建立競爭機制激發市場活力,以此帶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通過混改不僅可以改變國企由于壟斷帶來的低效,也可以對民營經濟提出進一步規范和約束要求,從而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14]

3.分類完善國企法人治理、考核、激勵

國企既承擔經濟責任,又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在國企改革中,需要根據其功能定位和業務類別,確立其承擔的主要職責。對于以經濟效益為主及以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國企應加以甄別區分,分類建立不同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根據不同經營目標制定考核方法。例如,從維護國資安全、促進深化改革、評價領導經濟責任及改進公司治理等方面加強審計監督,同時設立不同的激勵制度,完善企業現代管理。[15]

結論

當前國際市場處于收縮、各國經濟有競有合,同時國內面臨資源制約、多種矛盾交織聚合,變幻中的世界經濟及“新常態”的國內經濟大邏輯和經濟問題倒逼中國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確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證,圍繞“市場改革、轉型調整”的進程將更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向未來更高階段邁進。

[1]陳鳳英.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J].領導文萃,2014,(5):7-22.

[2]全毅.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及中國的對策[J].經濟學家,2015,(1):94-104.

[3]王海峰.全球經濟調整新特點和國際競爭新態勢[J].國際貿易,2015,(1):41-45.

[4]卡洛斯·馬格里諾斯.大金融與全球綜合增長[C].北京:中國國經濟出版社,2014:133-138.

[5]霍建國.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及中國的機遇[J].國際經濟評論,2012,(5):38-46.

[6]孫韜.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1,(5):38-41.

[7]Archanun Kohpaiboon,Juthathip Jongwanic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Clusters,and Industrial Upgrading[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13,(2).

[8]黃衛平.對當前深化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的再探討[J].經濟問題,2012,(7):9-14.

[9]黃衛平.改革開放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J].經濟經緯,2004,(6):18-21.

[10]周曉虹.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5,(2):9-20.

[11]Arash Azadegan,Stephan M.Wagner.Industrial Upgrading,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and Explorative Innovations[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0).

[12]戴維·N·韋爾.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82-185.

[13]賈建忠.產業轉型升級的群效應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2,(1):20-29.

[14]王欽敏.積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J].中國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3-5.

[15]侯杰,商建波,等.拓展深化國有企業審計研究[J].審計研究,2015,(3):20-26.

(責任編輯吳曉妹)

F015

A

1001-862X(2016)02-0005-007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從小康走向富裕”(14JPJ010)

黃衛平(1951—),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經濟、經濟發展、國際商務、中國改革與開放。

猜你喜歡
轉型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反季”的冬棗——轉季的背后是轉型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30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安凱轉型生意經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30
聚焦轉型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西部大開發(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灃芝轉型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久草中文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1区2区| 欧美a网站|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伊人中文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看| 欧美在线免费| 亚洲a级毛片| 91美女视频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伊人91在线| 在线看国产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日韩a级片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美成人第一页|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999精品免费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h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网站| 欧美激情首页|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不卡网|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白丝av|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日韩免费毛片| 亚洲成人在线网|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操国产美女|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青青操视频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亚洲男人天堂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