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碎片化閱讀”與經典閱讀并不矛盾,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移動閱讀甚至可以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高校圖書館可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分步驟開展經典導讀工作。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高校圖書館;經典導讀
1 經典閱讀與經典導讀
一個崇尚經典閱讀的時代才是一個有文化品位的時代,一個崇尚經典閱讀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光明前景的民族,一個崇尚經典閱讀的學校才是一個優秀的受教育去處,啟發智慧和鼓舞人心的經典是否得以重視和閱讀往往決定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命運。為什么要如此熱衷于“經典閱讀”?錢理群先生認為,“‘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里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后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1也就是說,我們是帶著問題去讀經典,從經典之中去找尋智慧和啟示的。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我們所面對的宏大主題,比如說“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等,就迫切需要向經典求索,在對經典的“創造性轉換”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增強開拓未來的定力和自信。西方近代文明之所以能夠走出中世紀并在較長時間內引領世界潮流,很大程度上源于文藝復興的思想和理論準備,中華現代文明崛起于世界東方,同樣有賴于一次對中華古典文化的脫胎換骨和“涅槃重生”。對于個人而言,閱讀經典,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對于開闊視野、涵養道德、增進智慧,確立自身的價值理想和信念,亦功莫大焉。經典閱讀的意義正在于此。
然而,經典閱讀是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而非膚淺閱讀和“快餐式”閱讀,是“陽春白雪”,而非“下里巴人”。比如傳統文化經典當中的經、史、子、集,其內涵豐盈、博大精深,除了一些專家學者能夠潛心閱讀原著以外,大學生往往礙于學識、閱歷等因素對經典敬而遠之,但內心又渴望了解、接觸一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和典籍。因此,當下我們迫切需要為經典打開一扇門,引領在校大學生閱讀經典、研習經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對于經典的導讀工作就顯得意義非常。
筆者認為,“碎片化閱讀”與經典閱讀并不矛盾,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移動閱讀甚至可以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有學者曾論述道:“借助于互聯網、手機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訂閱感興趣的微信公眾平臺等,相關人員對各種經典進行主要觀點摘要、深入淺出地詮釋等,這種 ‘導讀以圖文并茂、花樣翻新、通俗易懂的形式‘接了地氣,即傳統經典以‘碎片化閱讀的方式進一步走近了公眾的生活。”2另據新華網2016年7月30日報道,首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平臺”29日在書博會全民閱讀推廣·包頭峰會上發布,“北京閱讀季”、“國家圖書館”、“讀者”、“咪咕閱讀”等50個閱讀微信公眾平臺入選;入選的閱讀微信公眾平臺中,政府和行業協會類5個、出版社類15個、媒體類6個、書店類8個、圖書館類5個、文化公司類5個、閱讀推廣機構類6個3。可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圖書推介或閱讀推廣工作在實踐中已邁開了步伐。但查閱有關文獻發現,目前高校圖書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經典導讀方面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擬就此主題開展討論。
2 高校圖書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經典導讀的優勢分析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一經問世,就在媒體界產生了巨大反響,現已廣泛應用于多種服務業領域。作為高校圖書館,應主動認識、積極謀劃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經典導讀工作,使其作為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一個有力抓手。筆者認為,當下的新媒體工具(如微博、微信等)盡管有碎片化、零散化等諸多弊端,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經典導讀工作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潛在優勢:
一是受眾廣泛且經濟實惠。當代大學生是新媒體運用的弄潮兒,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已成為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必需品。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的微信公眾平臺只要在有wifi信號覆蓋的地方(在高校校園內教學樓、圖書館、宿舍等公共場所均安裝有無線網絡信號發射器)就可以免費使用,這一特點非常有利于圖書館與學生之間信息的推送和互動。
二是移動閱讀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習慣。目前,通過手機微信公眾平臺獲取各種資訊,分享文章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移動閱讀可謂無處不在。圖書館與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實現零距離接觸,這為開展經典導讀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是微信公眾平臺本身所具有的即時性、開放性和超文本特征。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即時群發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內容,傳遞量大,能滿足大學生對傳遞信息多樣性的需求。制作精良的經典導讀信息可以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吸引大學生主動關注,而且微信公眾平臺可實現雙向、同步的在線交流,此種互動體驗的方式亦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
3 高校圖書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經典導讀的工作設想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經典導讀,首先高校圖書館需要組建一支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經典導讀工作團隊,并投入一定的財力和物力使其有效運轉。工作團隊可分為素材組和技術組,素材組負責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內容的準備,技術組負責內容的編輯和發布以及公眾平臺的運行維護等,另外,鑒于經典導讀的知識性和專業性較強,建議高校圖書館根據自身實際聘請一批校內外專家對工作團隊提供智力支持。工作團隊組建完成后,建議按照下列程序開展工作。
3.1 創建、推介經典導讀微信公眾平臺
為了方便向讀者推送消息,建議高校圖書館采用訂閱號而非服務號。創建經典導讀微信公眾平臺后,還需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組織發動全體學生訂閱公眾平臺,力求將公眾平臺覆蓋全體學生。在創建本校經典導讀微信公眾平臺的同時,我們還建議對現有的閱讀類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篩選并推介給學生,如上文中提到的“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平臺”就可以予以選擇性推介。
3.2 遴選經典導讀書目
遴選經典導讀書目絕對不能閉門造車,而應該廣泛借鑒國內外知名高校和其他機構的推薦書目(如美國高校的新生夏季入學閱讀計劃、 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經典書單、港臺大學的通識教育書目、知名出版社的經典評選,以及各大讀書社區的經典名著推薦欄目)以及我國民國時期胡適、梁啟超等一批文化大家所推薦的經典書目(如胡適開列的《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梁啟超開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等)。經典導讀書目不在多,而在精,在校大學生若能認認真真地讀上若干部經典著作,對于他們的精神世界無疑會增輝添彩不少。筆者不揣淺陋,認為以下幾部書可算作普遍意義上的經典著作:《論語》、《莊子》、《史記》、《唐詩三百首》、《四書集注》、《紅樓夢》。
遴選經典導讀書目還應結合高校自身實際。每個高校的辦學定位、學科結構千差萬別,必須以此為著眼點,在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經典導讀書目,一方面要了解本校學生的閱讀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征求各學科領域專家的意見。若能邀請一批有影響力的本校專家參與遴選工作,經典導讀工作將更加地“接地氣”,師生共讀經典、共談經典,將更加有效的促進學校閱讀風氣的養成。
遴選經典導讀書面要注重通識性和專業性的有機結合。通識性是第一位的,專業性亦不可忽視。文史類經典一般通識性較強,可以予以著重考慮,但管理類、法學類、經濟學類的入門性質的經典著作亦可以大膽選擇,這一類著作實際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識性,在選擇上不必囿于學科界限而放棄。
3.3 編輯加工、有效整合導讀資源
經典著作是常讀常新的,一部經典經過長時間的解讀已自成一個體系,蔚為大觀。因此,編輯加工、有效整合導讀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導讀資源不僅包括圖書著者、出版者、內容梗概這些淺顯的信息, 也包括一些成熟的圖書網站(如當當網、豆瓣網)已有的導讀信息。導讀資源的編輯加工對名著相關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精心選取最能吸引讀者閱讀的介紹性語句,提取圖書的核心內容和精華部分,比如介紹《紅樓夢》,除必要的書目信息外,還要附上其在線閱讀地址、影視、音樂觀看鏈接,和“蔣勛說紅樓夢”“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等講座觀看鏈接與同名書籍信息。以此為學生讀者創造多種途徑接觸經典,最大限度地激發興趣,最終促進經典名著原本的閱讀。
在經典導讀工作過程中,可以借鑒古典目錄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輯錄體提要方法,該方法由元代馬端臨在其著作《文獻通考·經籍考》首創,后世多有沿用。輯錄體提要是指廣泛輯錄與某書有關的序﹑跋﹑評論等資料而成的目錄﹐基本引用成文﹐有時加有按語。由于一部經典的歷史源流相對復雜,建議此項工作由外聘專家牽頭、工作團隊協助。
3.4 建設經典閱讀實體區
經典導讀最終是為了促進經典閱讀。經典導讀的電子資源應與圖書館的實體專柜相對應、相結合。我們有必要根據經典導讀的信息構架對經典著作的紙質本進行分類整合,并開辟專柜建設經典閱讀的實體區。如《紅樓夢》,我們可以搜集庫存資料,按照各種版本、各個時期的研究資料等分類進行編排,便于閱讀者學習研究。實體區建設應注重閱讀環境的布設,如字畫、電子顯示屏等,使讀者一走進實體區就如同進入了《紅樓夢》所處的年代,與曹雪芹、脂硯齋展開心靈的對話。
3.5 組建線上、線下的經典閱讀交流群
微社區是微信公眾平臺于 2013 年 12 月推出的新功能區,將“微社區”用于圖書館經典導讀可使讀者與讀者,讀者與平臺之間呈“多對多”的雙向溝通模式,給讀者帶來更好的互動體驗。在微社區中可設置話題、精華帖、排行榜等,讀者的互動方式包括回帖討論、分享、點贊等。因此,微社區的經典導讀可以專題討論為主,號召讀者在線上進行基于經典著作的討論活動。這種具有深度且傳播性強的讀者交流與互動可使圖書館的經典導讀更具廣泛性與思想性。
線上的交流可以孵化線下的交流,如組建經典閱讀興趣小組或閱讀類學生社團,二者有機結合可以進一步擴大經典閱讀的影響面、提升經典閱讀的實效。
4 結語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高校圖書館經典導讀工作說到底就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收獲經驗、總結經驗、推動工作。高校立德樹人不是一句口號,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滿懷熱情投身其中,高校圖書館工作者責無旁貸,而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工具在推動經典導讀方面必將成為是一件有力的“武器”。
注釋
1.錢理群:為什么要讀經典?,http://edu.qq.com/a/20150129/078677.htm
2.王艷玲.讓碎片化閱讀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J].新聞愛好者,2015(3):66
3.首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評選結果發布[EB/OL]. [2016-07-31]http://world.jyb.cn/book/dssx/201607/t20160731_667358.html
參考文獻
[1]梁鉅霄.讀圖時代的圖書館導讀創新[J].圖書館建設,2012(7):51-54.
[2]蘇云,何靜.大學生經典閱讀危機與對策分析[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4):60-63.
[3]謝蓉.數字時代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2(5):23-27.
作者簡介
陳娟(1985—),女,學士,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