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摘 要:高職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教師應積極面對加以改善:敢于突破,積極進行教學創新;學法創新;英語實踐掌握基本英語語法;教會學生學會總結英語特點,英漢用法的“異”和“同”;注意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
關鍵詞:高職英語;語法教學
自從我國在高職院校開展《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已有近十個年頭了,縱觀考試的題型,可以看到學生如果想通過考試,語法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對語法的厭惡,主要來自于同“枯燥、單調和應試教育”的一起聯想。如果教師的概念新、方法得當,英語語法教學完全能跳出傳統應試的模式,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像語法翻譯法那樣,僅僅學習英語語法以及過分強調語法在英語教和學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對的,但以“培養交際能力”為由而忽視英語語法的教學肯定也是錯誤的。所以,廣大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英語語法的教學。掌握的英語語法知識是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不可忽略的有機組成。
1 語法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1 語法格式化,偏重講解
語法格式化,即教師在語法教學中,常常將固定的用法、分類和規則,放在固定的范圍中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一旦脫離這種環境,師生就會產生不適之感,或錯誤地認為那是不正確的。另外,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學會了語法就等于學好了英語,具體表現為偏重語法知識的講解,讓學生背誦一條條語法規則。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疲于應付晦澀難懂的語法概念,其結果是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不利于他們語言學習和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導致了英語教學的低效。
1.2 過分淡化語法教學
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分“淡化”語法教學。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設置各種任務和活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訓練機會,學生會在完成任務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所學的語法知識。盡管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不能用準確、得體的標準英語進行口頭表達。在書面表達中,理由尤其嚴重,如不加以規范,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1.3 語法與詞法的孤立教學
目前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語法教學與詞法教學割裂開來,語法是單純的語法,講授規則、應用等等,而詞法要在另一個時間內學習。學生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語法,還要在學習詞匯上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法可說是軀干,詞匯可說是枝葉。語法和詞匯密不可分,每個詞匯中都有語法理由,語法體現在整個詞匯之中。孤立研究語法不可能掌握語法,語法要在活生生的語言中體現。那種人為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學習的難度,也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大多數學生都有一本英語語法的參考書,教師也多進行一些語法的講解,但那基本上是一個粗線條的籠統分類結構。
2 語法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善
教師在語法教學中扮演著很的角色,教師教學理念的變化對學生學習語法的效率也產生著一定的影響。上述在語法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理由,教師應積極面對,采取有效策略。
2.1 敢于突破,積極進行教學創新
面對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面對新的課程標準,面對個性迥異的學生,如何突破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學觀念,積極進行教學創新,這是對新時期英語教師的挑戰。教學創新并非完全放棄傳統的教學策略,而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有性的引導學生對語法知識感知、體驗、運用和歸納,一些有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法規則的作用并逐步掌握這些規則,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法意識。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能用所學的語法知識在恰當的場合表達恰當的,換句話說就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能表達并對不同的言語行為做出反應。從教學的角度來看, 學生語法能力的缺陷,只有在運用中才容易觀察到。可見語法教學不應只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更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2.2 學法的性
“學有法,而無定法”。學法,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法學習來說,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至關。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及時加強學法指導,把研究性學習和發現法逐步貫徹到語法學習中去,如: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自愿結組方式組成研究小組,將學習語法過程中有困難的項目整理出來,各小組選定一個項目然后采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將這些語法項目系統化,并在交際活動中得體地、有效地加以運用的學習過程。
2.3 英語實踐掌握基本英語語法
單純的英語語法知識講解,一來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覺得晦澀難懂;二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感到把握不準重難點。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實踐中性的練習,反復操練基本句型,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自己去發現語法現象和規律,從而建立一種語言習慣。當然,在練習過程中要遵循從易到難的準則,從單項練習開始,培養學生的語感。但言語技能的提高是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綜合而成的,這僅靠單項練習是辦不到的,所以,在此基礎上要逐步過渡到綜合性的練習上。二者緊密結合,互相補充,交替運用。
2.4 教會學生學會總結英語特點,英漢用法的“異”和“同”
在復習階段,學生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習題,各種提高題、模擬題、真題等也是不斷接受著學生的“檢測”。但不管題目如何變化多端,其中隱含的知識點和考點還是那么多,有的僅僅是變換了人稱、數和時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總結英語語法特點,掌握其精髓,以不變應萬變。
2.5 學語法要注意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二者密不可分
學習英語不僅是學習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也要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及背景、生活習俗。這就是說學生在學習英語語法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英語語言所包含的文化知識和使用的習慣及傾向。不懂得文化風俗、交際功能特點以及社會價值觀念,就會造成學習語言的困難。因此,應始終將語言的文化融入到語法學習中,在語法學習中感受語言精華,感受異域文化,感受英語國家的真實生活。如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英語句子表達、結構和漢語的區別,英語句子結構傾向復合,非謂語動詞、獨立主格結構、定語從句及各種狀語從句綜合運用;而漢語句子結構更傾向簡單化。所以,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地有性地增加一些英漢文化的對比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但明了真實語境中的語法運用,也同時養成真正的英語思維,對學生語法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總之,高職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上述理由,教師不僅更新教學觀念,認真鉆研教法、學法,更發揮教師自身的智慧,積極進行教學創新,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實現英語語法學習的高效。
參考文獻
[1] 雷小川.《以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
[2] 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于《 外語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