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毅宏?楊英翔?陶寧?施勇
摘 要:大學時期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網絡信息環境對當代大學生正在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本文對網絡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做了全面和詳細的分析,并對如何增進網絡信息的積極影響,較少弊端,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信息環境;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分析;對策
當今世界,網絡已無處不在。人們通過使用網絡,形成了新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網絡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作為“天之驕子”的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網絡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應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保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并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向上的網絡價值觀。
1 網絡信息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1 網絡信息內容豐富多元,極大地滿足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網絡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庫,涵蓋的信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內容多樣而又廣泛,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大學生可以超越時間、空間和經濟的制約,不再依賴課堂知識局限的內容,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并且網絡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與一體,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視野,一些新思想、新觀念、新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等都會通過網絡對學生產生影響。網絡有助于開發大學生的潛力,有助于大學生培養和發揮創新能力。同時網絡也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
1.2 網絡世界具有平等的交互性,有利于調動大學生吸收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網絡空間,使大學生的獲知觀念由被動接受教育的灌輸和安排,轉為主動的上網查資料來獲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識。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不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而是通過征服信息獲得知識,更有利于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網絡時代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他們正確的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擺脫了知識權威的從眾心理,從而更有利于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網絡帶來大學生交往方式的改變,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絡上的人際交往去除了雙方的社會屬性,個人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緩解了生活中的心理壓力,擴大了交際面。
1.3 網絡為大學生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成功機會
網絡的出現拆掉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圍墻,把大學生帶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通過網絡,大學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和思想觀點。網絡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征,它豐富了教育內容,拓寬了教育途徑,而且有利于大學生發展和形成個性。網絡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等網絡服務在生活中已必不可少。網絡為大學生的求職就業提供了更大的機會,通過網絡應聘,大大減少了應聘的盲目性,同時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2 網絡信息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2.1 網絡容易令自制力差的大學生產生網癮
網絡空間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容易令自制力差的大學生產生依賴性,即通常所說的網癮,沉迷網絡已成為大學階段學業荒廢的主要原因。大學生是集體住宿,多數遠離家人,在鍛煉了自身的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因距離的遙遠缺少家人的看護和監督。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一旦產生網癮,不僅影響學習,還會影響個性形成、價值取向等深層次的東西,易造成大學生脫離現實生活,甚至心理發生一定的扭曲,從而引發極端行為,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2 一些低級庸俗、虛假誤導的網絡信息對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網絡是一個寶庫,同時也是信息的垃圾場。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大量封建迷信、色情暴力、低級趣味、反動言論的信息在網絡上泛濫。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和獨立價值判斷能力,極易受到網絡文化不良觀念的干擾。借由互聯網的隱蔽性進行的欺詐、誹謗等,對于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甚至個人物質利益都有著嚴重的危害。有害信息在網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過任何傳統媒介,網絡輿論極易成為整個大學生信息輿論系統的不穩定因素。
2.3 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網絡信息環境是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扮演著非現實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為所欲為而不受約束。網絡社交雖然可以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但同時由于脫離了現實交往,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沉溺于虛擬空間,與親人、同學、老師之間的感情聯絡就會淡化,與現實中的生活也產生了距離感。由心理上對網絡的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擴展到對現實的厭倦與冷漠,極易導致情緒緊張、孤僻、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3 網絡信息環境趨利避害的相應對策
3.1 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網絡心理教育
高校應加強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弘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克服極端個人主義。突出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應建構人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網絡心理訓練,全面提高其網絡心理素質。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網絡文明素質。提高大學生辨別事物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遵守網絡規范,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
3.2 健全網絡法規,實行道德建設與法治相結合的網絡管理
宏觀上國家要加強互聯網的管理和建設。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行為的立法,保護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免受非法和有害信息侵犯。加大對互聯網行業監管力度,不斷凈化網絡環境。規范互聯網市場秩序,創建安全的網絡環境,強化企業網絡信息安全責任制度。積極引導互聯網行業自律,加強公共教育,倡導網絡文明,深化治理網絡有害信息,共同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環境。在技術層面探索出一種新的對網絡的控制管理方法,利用必要的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過濾信息垃圾的目的。同時加大投入,大力開發積極向上的中文信息資源。
3.3 營造和諧豐富的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和網下的校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使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選擇、利用網絡信息。確保自己既能走進網絡,利用網絡,又能走出網絡,遠離網絡,提高駕馭網絡的能力。幫助大學生確立主體意識,培養獨立人格,使其認清自我優勢、發展方向及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實現發展個性素質、激發創造潛能的目的。
4 結論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空間在為人們打開一個面向精彩世界的窗口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些蚊蠅乘虛而入。當代大學生應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網絡,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消除網絡給自身健康成長帶來的消極影響,促進思想和能力的全面發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應采取積極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預策略,維護與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效能。愿當代大學生在享受現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我,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曹建平. 問題大學生心理問題剖析及引導機制探新.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7(6).
[2]李衛星, 洪岑. 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探析[J]. 山東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 2004(2).
[3]胡志強. 網絡環境與大學生德育工作. 科技信息,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