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潔
摘 要:近年來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持續熱播,本文將以《瑯琊榜》為例,從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來分析如何由熱評小說成功轉型為有口皆碑的良心古裝劇,以期推動古裝劇的進一步發展,為受眾提供更多制作精良的古裝劇。
關鍵詞:《瑯琊榜》;改編;古裝劇;大眾文化;原因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帶來了網絡小說乃至網絡文學的博興,網絡文學的一路高歌猛進,為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奠定了基石。由于電視劇的大眾文化屬性,制作者總要挑選富有吸引力的題材進行創作。而由中國電影人獨創的古裝劇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大批觀眾,幾乎占據了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所以自然而然掀起了“古裝劇改編熱”的浪潮。近期更是集中涌現了一批由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古裝劇,如《花千骨》、《瑯琊榜》、《大漢情緣之云中歌》等。這些古裝劇的“原身”皆是在網上好評如潮的熱度小說,而被改編為電視劇后,受眾對其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那么,從熱評小說到口碑古裝劇的轉型之道究竟是什么,筆者將以大眾文化作為本文的視域,以被稱為“良心劇”的《瑯琊榜》為例,從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來分析研究。
1 大眾文化的特征及古裝劇的概念
在分析之前,先要明確兩個概念。首先,大眾文化是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社會中為普通民眾所參與和消費的一切物質、符號、觀念和活動。或者簡單來講,大眾文化就是現代社會中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通俗性、流行性、商品性、大眾傳媒的依賴性、娛樂性為其主要特點。其次,不等同于歷史劇,古裝劇的內在規定性,是“以流傳了千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學經典、話本小說、戲文故事、說唱傳奇題材的商業片類聚。”除此之外,純屬虛構的、僅以古代為背景,以古代的服飾演繹情感故事的電視劇也被成為古裝劇。古裝劇中的“古裝”也并不局限于歷史上人們真實的裝束,古裝劇的裝束主要在于求美、求韻。而本文中所指的古裝劇即是純屬虛構僅以古代為背景的古裝劇。
2 《瑯琊榜》的大眾文化特征體現
電視劇《瑯琊榜》自9月19日開播后,次日,網絡播放量就已達到了1.4億;豆瓣上對其的評分更是高達9.3分,是今年開播的國產劇中評分最高的,七千多人參加評論的人中有74.9%的人給了五顆星好評。而播出該劇的兩大平臺——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黃金檔收視率也憑借此劇躍升至前兩位。這部收視率低開高走的古裝劇,在播出后被稱為男版《甄嬛傳》。《瑯琊榜》可謂是從熱度網絡小說到口碑古裝劇成功轉型的范例之一,細分析不難發現,該劇無處不體現了大眾文化的主要特點,這是該劇能夠從熱小說到口碑劇轉型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3 劇本選取符合大眾文化通俗性和流行性
從劇本的選擇上來看,該劇符合大眾文化通俗性和流行性的屬性。文學作品向來是影視劇取材的源泉,近年來尤以網絡文學為最盛,而《瑯琊榜》緊跟時代潮流,深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的道理,選取了素有中國版“基督山伯爵”之稱的網絡小說《瑯琊榜》。原著中人物鮮活靈動,情節環環相扣,故事步步為營,雖也是以皇宮為主要背景,卻巧妙的避開了以“是非之地”的后宮作為主戰場,從女人堆中跳出,將目光轉向了朝堂上的男人們,但并不意味著情節完全由男人主導,后宮中的女性也頗為重要,是一部以扶持明君、平反冤案、振興山河為主線,兒女情長、后宮斗爭為輔線的權謀劇。因為劇本的選取得當,使得該劇在播出前,就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粉絲群體,即《瑯琊榜》一書的書迷,俗稱為“原著黨”,這些“原著黨”的年齡段集中分布在在青少年,以學生為主,本著對紙質文字的喜歡,他們自然會對電視劇抱有一定的期待。另外,避開了玄幻愛情為主的題材使得劇情走向越發符合大眾文化的通俗性,因為劇情所展現的內容不是為某一特定階層服務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服務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該劇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觀看,老少均可,而且劇中的國仇家恨和義薄云天也使該劇變得男女皆宜,不局限于“原著黨”,同時雖是權謀劇,但劇情并不復雜,適合不同職業和文化水平的人觀看。
4 商品性與娛樂性的融合
從制作團隊來看,本劇由白玉蘭獎最佳導演孔笙、李雪指導,從演員陣容的華麗到攝像剪輯的精細,從片場道具的嚴謹再到導演大刀闊斧的指揮都為該劇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團隊在開機前的半年就提前進入了工作狀態,為了使畫面呈現出磅礴而不失詩意的精美畫面,劇中出現的蘇宅、武英殿等內殿及閣樓,包括殿內及樓內的廳室、書房、密道等內景,都是現搭建的,該劇投資更是高達一億以上,可謂在制作上的大手筆,在細節上的嚴苛刻。而《瑯琊榜》在演員的選取上,選用了胡歌、王凱、靳東三人,這三位男明星雖然都不是當紅的“小鮮肉”,卻都是演技已十分純熟的“老戲骨”,尤其這三人剛剛合作拍完了《偽裝者》,已經有了一定的默契,本身也有著相當龐大的粉絲數量,再加上有不少粉絲是因為喜愛他們三人一起搭戲,所以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常常調侃三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借著《偽裝者》的余熱,《瑯琊榜》的熱度也隨之上升。同時,這三人都是在社交平臺上比較活躍的明星,在《瑯琊榜》開播之前,包括胡歌、王凱、靳東以及劉濤等在內的演員,都會利用他們的微博配合官方微博進行前期的宣傳,在播出過程中,官方微博還會根據劇情來制造話題,或者利用團隊幕后的推手將劇中的人物畫成卡通形象,而演員也會根據劇情的發展頻頻互動。這充分體現了大眾文化視域下,粉絲與粉絲之間,粉絲與偶像之間,偶像與偶像之間的娛樂化與被娛樂化。
5 電視劇本身所具有的傳媒依賴性
從電視劇本身來看,首先,播出的平臺無外乎電視和網絡,而電視文化和網絡文化都歸屬于大眾文化,故而一定避免不了對于大眾傳媒的依賴性。其次,電視劇本身也可歸類為商品,既是商品則應有其本身的價值,避免不了要追求市場需求和經濟收益,這就凸顯了大眾文化的商品性。本劇的價值就在于其精良的制作。鏡頭、構圖、聲音等基本的視聽語言方面不必多說,恢弘且精細的攝像剪輯手法自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筆者以為服裝道具等小細節才能體現一部電視劇是否用心。在服裝方面,劇中人物參考了唐朝之前的造型風格,融合了各個歷史時期經典的中國元素,配合不同人物的性格,顯得相得益彰。拿造型設計來說,僅僅是“冠”的材料就有玉、銅、檀木、金銀、絲綢之分。麒麟才子梅長蘇原乃江湖人士,在入朝前他一直是散發披肩,而入朝后則是將發絲高束于頂,且為襯托他“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的溫潤、隱忍的氣質,他的發飾一直是玉器。而靖王蕭景琰為親王,氣質卻不雍容,而是充滿了武將的英武之氣,所以他的發冠比較固定,基本只有一款銅冠,這也與性簡樸不好鋪張浪費,也并不受皇帝寵愛有關。但太子和譽王便不同于靖王,他二人地位尊貴且性喜奢華,所以劇中給他二人配的都是金冠。再說劇中云南王府的霓凰郡主,她作為劇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偏偏身份特殊,雖是郡主,卻是云南幕府的掌權人,所以她的頭飾除了充滿濃郁的云南特色外,上面還鑲嵌了飽和度不高但顏色柔和的寶石。既保留了她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又體現了她一府之主的尊貴地位。從這可以看出,《瑯琊榜》雖是架空歷史,劇中服裝、道具、建筑、禮儀沒有具體可對應的朝代,但在細節上卻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也正是對細節的苛求,才使瑯琊榜的收視率雖然低開卻持續高走,最終似一批黑馬在這網絡文學改編古裝劇泛濫的年代脫穎而出,在韓國的衛士登錄,游戲周邊等也迅速火爆,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瑯琊榜》沒有拘泥于宮斗或朝斗本身,它涌動著一股浩然之氣。“麒麟才子”梅長蘇輔佐的靖王蕭景琰正直善良,他執念于是“非公道,天理人心”,他信奉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劇中,他與主人公梅長蘇之間的友情,與母親靜妃之間的親情,與一干支持者一同匡扶正義的堅持都令人為之動容。由此可見,從熱小說到口碑劇,兩者之間并非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相反,只要把握住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做到通俗而不惡俗,流行而不泛濫,娛樂而不過度娛樂,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注重電視劇的品質,“以正合,以奇勝”,用“正”來呵護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與集體文化心理,用“奇”來讓人們充分體驗視聽帶來的視覺享受和跌宕起伏的劇情帶來的精神愉悅,為古裝劇的突圍探索出一條“守正出奇”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大眾文化通論》劉自熊、閆玉剛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14頁。
[2]《從古裝劇及相近類型看電視劇的類型化發展》,曲德煊,南京大學中文系。
[3]《小議電視劇<瑯琊榜>中的服裝造型》,石偉華,《戲劇之家》2015年10(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