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笑怡
摘 要:本次研究旨在全面地探析兩岸語言的差異與融合的社會背景、呈現兩岸語言差異與融合的研究現狀。研究深層次的目標在于探索民族認同感在這個從差異到融合統一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以及推進語言差異與融合研究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兩岸語言研究;差異與融合
臺灣漢語和大陸的普通話本是“同源、同宗、同體”,但是,50 多年的人為隔絕,使得兩岸漢語在各自的社會中隨著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變遷。兩岸語言的差異與融合,隨著交往的日益增多,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兩岸聯系和交往日益增多,從而使兩地的漢語獲得了相互交流的機會,進而在這種交流中逐漸振興中華民族。
1 兩岸語言差異與融合現象
首先,這種詞語差異促使我們對現代漢語的社會方言應有新的更充分的認識。一般語言學著作對社會方言的解說只限于行業語、黑社會切口、不同階級或階層的語等。臺灣與大陸的詞語差異提示我們,由于臺灣長期以來存在著與大陸不同的社度、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現代漢語在發展演變中積微成著地形成了可觀的語言差這也是社會方言的表現形式,而且是更典型的表現形式。對此,既要在理論上有充認識和解說,又要對這一現象對漢語詞匯發展演變的影響有充分的估計和分析。
第二,對現代漢語詞匯,應有新的全面認識和完整的描寫。臺灣詞語也是現代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港臺特有的詞語和新的義項、感情色彩等,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及現力,這是十分可貴的。
第三,對臺灣與大陸間的詞語融合現象,應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切實的指導。詞融合,要互相吸收長處,而不是只求新奇。港臺詞語固然有許多可取之處,但由于和臺灣多年來并未進行認真的詞語規范化、定型化的工作,用語中存在不少不純潔、不健康的詞語。放任自流地使港臺詞語融入大陸,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是堪虞的。
2 關于兩岸語言差異的研究
胡士云(1989)把大陸與臺灣詞語的差異分為兩種:一種是表述性差異,一種是非表述性差異。表述性差異即“用不同形式的詞語來表述同一意義而引起的差異”,也就是構詞習慣的不同。非表述性差異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差異,臺灣和大陸在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產生了反映各自社會現實的詞語,這些詞語所形成的差異就是一種表述性差異,此外造成差異的原因還有“隨國民黨政權去臺灣的,有許多江浙人,吳語對臺灣書面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普通話和國語的不平衡發展”,“詞匯規范工作無法在統一的環境中進行”,“生活節奏的不同”,“大陸與港臺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等。
刁晏斌(2000)多年以來一直從事海峽兩岸語言差異的比較研究,對臺灣漢語在造詞或構詞上與大陸普通話的差別及其造成原因作了表述,認為造成差別的主要原因有:(1)古今差別;(2)新舊差別;(3)譯音差別;(4)音譯與否之別;(5)方言之別;(6)簡縮之別;(7)事物命名方式或角度的不同;(8)社會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觀念意識等的差別;(9)與外國接觸及開放程度的差別等。蘇金智(1994)在概括臺灣和大陸詞語差異模式的同時,指出“臺灣地域文化特點是:新舊結合,土洋并存?!倍暗赜蛭幕莫毺匦允菦Q定這兩個地區與大陸詞語使用差異的主要因素”。
以前的研究以詞匯為主,口語的重要性尚不十分突出,而如果對兩岸語言差異進行全面的研究,就不能不格外關注口語了。因為在書面語中,兩地語言的差異表現得并不十分充分和全面,如果僅憑書面語,有些差異就不易發現或很難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語音,雖然通過工具書注音的比較,可以發現許多兩岸不同音的例子,但我們卻無法完全了解臺灣語音的實際狀況。比如,在音系上,雖然臺灣也有卷舌音,但實際上,這類音卻已趨于消失,因為絕大多數人在說話時是沒有卷舌音的,動詞前加“有”、句末大量使用表確認的“這樣子的”和表限止的“而已”,某些語氣詞高頻率的使用等,都遠未在書面語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許多事實告訴我們,不考慮口語的因素,對兩岸語言差異的研究就很難達到全面。
3 關于兩岸語言融合的研究
專門進行兩岸詞語融合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比較少見,大多數的研究都是把香港和臺灣詞語放在一起稱之為“港臺”詞語,來討論它們和大陸的融合情況,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香港和臺灣因為彼此相似的地位、制度及相互間從沒間斷過的密切聯系、較多的交流,在詞匯方面也保持著相當的一致,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臺灣和大陸由于政治的原因,一直處在隔絕的狀態,直到80年代臺灣宣布解禁后,臺灣人民回大陸探親、通商、旅游,才帶來了一些臺灣詞語,兩岸才有了融合的機會,但由于臺灣方面嚴格控制大陸去臺灣的人員,使得臺灣社會及民眾極少有機會接觸大陸的語言文化,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本世紀之前,單獨去談兩岸詞語融合的文章就會比較少見。
4 兩岸語言差異與融合的研究的意義
兩岸青年交流語言的差異與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進一步了解兩岸語言差異的狀況及特點
由于多年的隔離,兩岸的漢語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語言的差異不利于信息的傳播、交流,也不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在詞匯上,兩岸呈現出的多方面差異已經給兩岸人民的交往帶來了諸多不便,也必定對漢語詞匯今后的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了解臺灣漢語不同于大陸普通話的狀況及特點,發掘造成兩岸語言差異的原因,使人們對兩岸詞語差異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和認識。進而了解兩岸詞語的發展趨勢,以達到新形式新條件下的共同進步。
(二)進一步了解兩岸語言的融合狀況及特點
大陸普通話一直有從方言、外語、文言等吸收詞語的傳統,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兩岸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普通話也不斷地從臺灣漢語中吸收有用的詞語,從而使兩岸詞語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了解兩岸詞語的融合狀況,通過分析這種狀況,進而掌握兩岸詞語的融合特點。從相互了解、相互溝通走向相對的統一,是兩岸詞語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兩岸詞語融合狀況的分析,可以了解兩岸詞語的發展趨勢,也可以為我們“漢語詞匯的規范化”提供一些參考。
(三)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研究兩岸青年交流的語言差異與融合狀況,加強兩岸青年間的交流,最本質的目的還是要促進兩岸的統一大業。兩岸文化本來就同種同源,臺灣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有某些大陸所欠缺的獨到之處,兩岸通過各種形式的,既有大眾的通俗文化交流,也有精英的深層探討,共同打造中華文華的現代模式。目前兩岸在文化交流上方興未艾。不過目前的文化交流在文學藝術方面較多,在其它方面較少。兩岸應將文化交流推廣到文史、科技、教育、體育、衛生、宗教、民俗、出版、傳謀、旅游等文化的各個領地,遂步增進文化上的互補與融合,實現文化上的實質統一,最終推進祖國統一。
參考文獻
[1]蘇金智.臺灣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J].語言文字應用.1994(4)
[2]胡士云.略論大陸與港臺詞語差別[J].語文研究.1989(3)
[3]刁晏斌.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