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既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哲學的素養可謂舉足輕重。創新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內容,健全人格是創新能力的根本動力,而實踐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途徑。哲學對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對健全人格的養成,以及指導實踐都將必不可缺。
關鍵詞:哲學;思維;人格;實踐;創新能力
創新是國家實現“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戰略,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近年來,圍繞“創新”展開的研究與實踐可謂自覺與時髦,對“創新”的內涵、重要性、培養途徑等的研究討論滿目皆是,筆者無意狗尾續貂,也不愿隨波逐流,惟想借鑒時賢的理論研究成果,對哲學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作一簡要申述,以拋磚引玉。
人的創新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其生理基礎和外在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文化環境和學校環境),然而,他們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穩定性,因此并非筆者探究的對象,而從我們能著手加以實施、對人加以改變同時也是對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的思維、人格及實踐來探索創新能力的培養。
1 創新能力與思維
“相對于個人而言,如果做出了新穎、獨特、具體價值的精神的或物質的成果,則這種成果就是創新性成果;試圖做出創新性成果的活動(過程)就是創新活動(過程);從事創新活動、做出創新性成果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盵1]無論是從事創新活動,還是做出了創新性成果,都離不開人的意識或者說思維。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靈魂或核心。
哲學正是一門鍛煉思維的學問。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上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盵2] 一方面,通過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世界與人生問題的思考,啟發我們的思考,鍛煉我們的思維;另一方面,哲學史上對人類認識自身的考察更是直接鍛煉我們的思維。無論是對人類認識規律的揭示,還是對思維方法和思維方式的介紹,都是我們形成創新思維的前提和主要內容。創新能力所需具備的“邏輯—直覺”思維、“發散—收斂”思維、“分析—綜合”思維及“展開—整合”思維都可以從哲學的學習中獲得。
正是哲學對思維能力塑造的功能,哲學歷來為政府各界所青睞。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痹醒霑浱帟浝钊瓠h撰寫出版《學哲學,用哲學》,提出:“哲學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學哲學,天賦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3]
哲學的學習,正是讓人“明白”自然、社會、人類及個體自身的發展規律,而“明白”的過程,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改進了我們的思維模式,鍛煉我們的思維綜合能力,從而達到形成創新思維的能力。
2 創新能力與人格
創新能力培養的對象是人,目標是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格的培養。人格的概念是個多義詞,學界對“人格”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筆者只就教育學領域討論人格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因此,關心的只是人格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因素。健全良好的人格是創新能力的動力之源。
馮契先生于1955年提出了“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著名思想,在當代中國哲學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思想遺產。在馮契那里,理論主要指包含善的知識和系統的哲學理論兩部分。善的知識是對社會道德規范等的把握,而哲學理論就是與人的自由發展相聯系的關于性與天道的真理性認識,如世界觀和人生觀。[4]
然而,不僅哲學理論,自然科學與藝術都不僅只有工具價值,同時還有其內在價值。正是本身的內在價值使得科學和藝術研究者獲得精神滿足而矢志追求。在馮契看來,化理論為德性要經過三個環節:首先,理論要取得理想的形態,而非單純的知識。所謂理論的理想形態是指理論應體現為理智、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統一。馮契認為,只有理智、情感和意志三者應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理論才能指導人生。一個人總是根據一定的世界觀來估計現實的可能性和自我的要求,并依據這種估計來提出生活的目的。他雖然受了父母、師友的教誨,但一定是出于自由選擇, 這一過程就體現了他的自由意志。換句話說,一定的理性認識和自愿的選擇相結合,才能使人提出人生理想,確定生活道路。這表明理論只有與情感、意志結合起來,才能轉化成德性。其次,通過實踐把理想轉化為信念。人們要把理想變化現實,就得付諸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在克服困難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并使自己的精神保持一種明覺的狀態,從而將理想轉化為信念,獲得持久的精神動力。再次,習以成性。馮契認為,信念使人樂于從事,形成習慣,就成了自然?!爸挥辛曋染?,習慣成了自然,感到天道和性是統一的,天道仿佛就是我的理性所固有的,這才真正成為德性?!盵5]
3 創新能力與實踐
創新能力不同于食、色等本能,而是人的一種高級能力。它不是先天具有而需要靠后天的實踐獲得。廣義上來說,“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盵6]它包括科學實踐和生產實踐。因此,從廣義來說,上述措施均屬于實踐。這里的實踐不是從廣義上來說的,而是相對于理論研究的實踐來說的,側重實際動手的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
從馮契先生的“兩化”思想來說,無論是化理論為德性,化理論為方法抑或化知識為能力,均以實踐為基礎。從化理論為德性來看,首先理論的產生和獲得離不開主體的實踐投入,并出入實踐的目的和動力,理論獲得理想形態。其次,理論經由實踐的磨練形成信念;再通過在生活世界中言行一致的反復踐履,形成德性。理論、知識不只是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理論、知識不在實踐中運用,它將失去作用和生命力,也無法形成主體的內在力量,能力無所由生。因為“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質基礎上,經過教育和培養并在實踐活動中吸取智慧和經驗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7]
實踐是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范疇,包含多種含義,這里是指相對理論而言的付諸客觀的活動。
綜而言之,哲學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馬克思那句經典名言“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系統中精華。當然,哲學的素養并非一定來源于哲學專業的研習,作為一種“愛智慧”的學問,并非哲學專業人士所獨有,如果對事物規律所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常常也具有哲學素養,這同樣也是創新能力的源泉。
參考文獻
[1] 趙卿敏.創新能力的形成與培養[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9)
[2]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19)
[3] 李瑞環.學哲學用哲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
[4] 馮契.認識世界與認識自己[M](馮契文集第一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17)
[5] 馮契.人的自由與真善美[M](馮契文集第一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25)
[6] 李秀林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73)
[7] 黃潤龍.能力構成的理論框架及其影響因素.笪佐領主編.本科生能力建設初探.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7)
作者簡介
方金奇(1977-),男,上海,漢族,哲學博士生,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