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末著名的儒學家王夫之在總結前人的法制史觀的基礎上,從立法原則、執法構想、守法思路等三個方面,重點強調以“吏治”為主的法制史觀。
關鍵詞:治吏;立法原則;構想;思路
1 “治吏”的法制原則以穩定為出發點
法的作用對于王夫之本人來說很重要,立法的精髓在于他的觀點的根源是“以定民志,興民行,進天下以協于極,其用隱而化為神。法者,所以敘彝論,正名分,定民志,息禍亂,為萬世法也”。(1)總而言之,立法的原則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各種秩序和合,民心的共和,社會的各種復雜關系的協調,消除國家和民眾的動亂之念,確保國家和王朝業績的長治久安。綜合所述,他從穩定社會的實際立場出發,確立了一系列立法的原則和規范:
(一)言簡意賅之原則。王夫之認為,法律條文的泛濫之弊端在于復雜的社會情況,違法犯罪的猖獗,制定完備的法律來對付民眾的叛亂和沖突,導致了不安定因素的結果卻出現了。王夫之說,“大法之立也有限,而人之患也無方,以有限之法,盡無方之愈,是誠有所不能該矣,于是而律外有例,例外有奏準之令,皆求以盡無方之愚,而勝天下之殘,于是律之旁出也日增,而憂患其不備”(2)法律的泛濫,失控的現象勢必陡然出現。因此,王夫之主張,就犯罪危害的社會面大的情況作出相應的常態規定,這樣做的目的是“律簡則刑清,刑清則罪允,罪允則民知畏忌”,(3)從而使社會秩序可以鞏固和穩定。(二)根據適時即定的原則。在立法關鍵的問題中,是“法古、循禮”,還是根據適時即定的原則,從古到今,自成熟的法律條文出現以來,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直是法律界爭議的關鍵。主張法古的人被王夫之斥責為“后世無識之士”,簡約的提出,立法的目的是要“達其時變,不能徒言法古;否則,不搖其實,欲以制法,則殃民者亦攀援附托以起,足以禍天下者也?!保?)(三)不受株連是禍的原則。封建社會的法律條文里描述一人犯法,株連九族的行法方式,王夫之對此是相當反感和排斥的,他主張個人犯法個人擔當,法據唯一之原則,不能株連和禍及罪犯至親的家人,也不能株連罪犯祖籍的地方官,地方官因懲治犯罪之人,如果株連地方官的話,主觀上被迫驅使地方官隱瞞罪情,包庇嫌犯,逃避懲處,客觀上起了“縱奸以賊民”的作用,更為嚴重的會引發民眾的動亂。(四)完善需有個漸進的原則。他認為,立法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其始制法也,不能皆善。然亦當草創之際,或嬌枉太甚,或因陋就簡,粗立之以侯后起者之裁成”(5)因此,“天下將治,先有制法之主,雖不善,賢于無法也”(6)概括為,法律不完善是正常的事情,須有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有法使天下安寧,有法強于無法,無法是為弊端。這印證了王夫之樸素的辯證思想體現在立法問題上的具體詮釋。
2 執法框架以“三嚴”為主旨
王夫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倫理學家,涉及再具體的執法階段體現了獨特的特點,總結為“三嚴”,即嚴以治吏,嚴以治上官,嚴以治貪。圍繞治民與治吏的辯證關系中,王夫之主張對待官吏要嚴律,對待民眾要寬泛。他進一步指出,避免造成民害的主體是要對老百姓實行寬政,同樣的道理,對官吏的管理如果也是“寬”待,那老百姓就會受到很大的摧殘,他說:“嚴者,治吏之經也;寬者,養民之緯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時為進退也”(7)意思是說,嚴格管理官吏的所做所為,寬泛的對待老百姓群體,這是兩條治國的重要綱紀和根本,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在治下吏與治上官的二者關系中,王夫之主張嚴懲上官。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進程中,官吏隨意的欺壓盤剝老百姓,“源濁于上,流污于下,其來久矣”(8)他認為,這個問題之所以長期不能解決,也是基于這個根本原因:用句俗語,上梁不正,下梁歪,使下吏獲罪而不使上官有罪,執法是極不公平的,在情理上也說不通的;要使下吏有很大的警覺,那么就要嚴治上官,可以使“吏安職守,民無怨尤,而天下已平矣,”(9),否則,“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甚,政益亂,民益死,國乃以亡”(10)針對王夫之深刻的論述,其重要的參考價值體現在我們當今的治理國家的層面上。
王夫之主張治吏的突出重點就是治貪。諸多犯罪現象中也是極為常見的,在他看來世風日下,人道滅絕,就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個別官員貪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貪人之風帶動善人,善人也跟隨一塊貪腐,整個社會就形成一股腐敗之風,善人學壞了,自己還不以為然,還認為是正常的事情,長此以往整個國家就會面臨危亡,甚至導致亡國之禍和滅頂之災。因為“貪暴之吏,唯其所為,而清議不及,乃民夷積怨,一激以興,揭竿冒死,而禍延于天下”(11)從歷代的教訓看,王夫之清楚的意識到,如果執法不嚴,執法不依,不有效的懲治貪腐,后果就是形成官逼民反的地步,亡權、亡國,為后人治國之策提供了有力的借鑒作用。
王夫之認為,要出現好的執法者就要在執法上做到“三嚴”,簡言之,“以要言之,用人其尤函乎!人而茍為治人也,則治法因之以建,而茍刻縱馳之患兩亡矣”(12)換句話說,有了強有力的執法者,就可以嚴格地行使執法權,寬容相濟;主張要建立一支專業的執法隊伍;還建議實行回避制度,將這一制度作為工作的常態,采取異地為官的有效機制。他還認為,法與情相不兼容,在處理親情的案件上,主要是吏在家鄉為政,有些實在是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弊端。“若欲曲全恩義,而執法以伸私,則依倚以殃民者不可勝潔”(13)異地為官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不足為奇,但在三個世紀以前就提了出來,王夫之的觀點是新穎和超前的。
3 守法思路的主旨是以德導民
為了有效地保證法律的實施,必須有力的維護法律的尊嚴,極大的發揮法律的威力,王夫之主張以德導民,以刑輔禮。王夫之較深的認識、體現了對法律與統治階級道德的關系。他提出:“先王之教,以正天下之志者,禮也。禮之外,則輔禮以刑。禮者刑之相與為出入也,出乎禮,斯人乎刑矣刑者箱之使合,抑之使受也”(14)這進一步說明,王夫之已進一步探索到,統治階級的道德則借以輿論的力量,教育引導人們守法,對法律的實施起著促進作用,而且,道德約束力和影響力,雙管齊下的作用,有時還能達到法律所力不能及的作用。誠然,王夫之在談到“刑與禮”的辯證關系時,也流露出了“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對這一思想的詮釋,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王夫之因襲了孔丘法律思想糟粕所致,表明了統治階級的局限性,是不可取的。從而指出,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不足和缺陷,但不因此而否定其本人其他的觀點。
以德導民守法這一主張,首先要以德導官之守法有例。王夫之對孔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觀點十分贊賞,主張能夠執法的人就應該是有道德,有學識,有德干、能帶頭遵紀、守法之人,如果“上之自為正也無德,其導民也無教,寬則國敝而禍緩,猛則國竟而禍急?!保?5)所謂的執法官包括皇帝在內,失去正確執法的前提就是無德無教,無論寬嚴皆誤國,以德導民,借以增強百姓的守法觀念,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營造和擴大遵紀守法的社會氛圍和程度。王夫之意識到,必須加強道德和法制教育,“人勸于善”,做到國泰民安,就抓住了法制的根本,社會形態就會顯現出人人遵守社會道德的祥和局面。
以德導民,增強守法觀念,還包括對罪犯教育的加強。王夫之主張嚴以執法,但堅決反對使用酷刑:如肉刑,比如斷手、別足、斬首、車裂等;其一,肉刑容易被貪官污吏利用,做不軌行徑;其二,肉刑是搞逼、供、招、訊的罪魁禍首,很容易造成冤假錯案;其三,肉刑反而會滋生大量的社會問題,對于有越軌行為而又未觸及刑律的人,建議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道德教育,培養感化,促其遵紀守法,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之才;尊重罪犯的人格,對其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又要從心靈深處解決他們的問題,“建之為道術,推之為治法,內以求心,勿損其心,出以安天下,勿賊天下。”(16)即使對于死囚,從善而言,為了止惡、懲惡,死刑得意保留,但在行刑方式上,須以處死為行刑之極限,盡力避免搞斬首、車裂等酷刑,從而避免給死刑犯的親屬、朋友帶來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折磨。
總之,王夫之從立法原則、執法構想和守法思路等方面,圍繞“治吏”為切入點,繼而完善了他本人倡導的政治哲學的法治觀。
參考文獻
(1)讀鑒通論卷十.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2)讀鑒通論卷二.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3)(4)讀鑒通論卷十四.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5)讀鑒通論卷二.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6)讀鑒通論卷十.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7)讀鑒通論卷十二.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8)讀鑒通論卷十四.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9)讀鑒通論卷六.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10)讀鑒通論卷二.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11)讀鑒通論卷十四.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12)讀鑒通論卷十.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13)讀鑒通論卷十二.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14)(15)(16)讀鑒通論卷十.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2
作者簡介
李萬軍(1978-),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