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敏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既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更要注重激發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把正確理解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一起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呢?一、品詞析句,培養學生的情感;二、創設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情感。
[關鍵詞] 閱讀;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增強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既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更要注重激發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把正確理解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一起來。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啟發、發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語)閱讀是理解吸收,對學生來說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啟發誘導,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針對學生生理和認識特征,充分激發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情感,只有激起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中這種積極情緒如果被調動起來,會形成“情感動力”就會起到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的作用。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呢?
一、 品詞析句,培養學生的情感
情感素養是人的一切素養的血肉。沒有了情感,就沒有什么素質可言。兒童是“情感的王子”。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學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學生”之間的情感的橋梁就是我們老師的情感,要由老師去傳遞,去強化,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課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好學精神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懂得愛,懂得熱愛崇高,追求美好。盧家楣教授也告訴我們,情感是聯系教師和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激發學生學習情緒的動力。
1.情感誦讀,感知內容
就語文本身來說,語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內容。就語文教學來講,只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指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示思維,使課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腦中浮現出來,產生真切的感受,進而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誦讀。通過誦讀。耳朵可以具體地感受語言抑揚有致的音韻,緩急合宜的節奏;大腦可以把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鮮明的形象;內心能夠和作者的心意相同,敏銳地感知課文的內容。
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文時,先是通過有感情的范讀使學生受到感染,在朗讀狼故意找碴兒時,把狼的兇惡和殘忍讀了出來。之后教師并沒有作繁冗的講解,而是適當地指點,讓學生反復的誦讀,學生邊讀邊體會,在讀到這部分時,學生仿佛看到了狼兇惡猙獰的面目,懂得存心要干兇惡殘酷的壞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顯然,通過誦讀,學生感知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對語言文字有了真切的感受。
2.啟迪想象,領會意境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誘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特定意境之中,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怎樣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意境呢?教師應善于啟迪學生想象,使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在腦中加工再造,顯現出相應的具體形象,并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從而領會課文的意境,豐富情感世界。請看這樣一組微型教學片斷:
師:敵人快要走到山口,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讓他帶路,他假裝順從自有主張。(《歌唱二小放牛郎》)讀到這一句,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二小他在想什么呢?他有什么主張?
生:山溝里潛伏著后方機關,還隱藏著幾千個老鄉,我是不能讓敵人找到的。
生:我一定要想辦法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師:說得好!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想象,體會到英雄的內心世界,正是王二小用自己年僅十三歲的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換來了后方機關的安全,換來了幾千個老鄉的安全。也正是有很多很多像王二小這樣的小英雄,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這一微型教學片斷我們可以看出,教師通過啟迪學生想象,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他們體驗到英雄的情懷,于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英雄主義教育。可以說,如果不啟迪學生想象,引導他們領會意境,那么,語言文字很可能只是抽象的符號了。哪里還談得上培養學生的情感呢?
3.調動積累,體會感情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讀到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關的語言文字時,就會浮想聯翩,很容易對這部分語言文字產生真切的感受。這說明,情感與生活經驗是密切相關的。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教師應抓住這個連接點,啟發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從而真切地體會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感情。
《“閃光的金子”》中有這樣一句話:“開箱時間:19時。”對于這樣一句話,一些學生往往不加注意,一讀而過。但我卻抓住了這容易被忽略的話,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具體的情感訓練。首先問學生:“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晚上的19時,也就是晚上7點,你和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做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吃完晚飯在看電視,有的說吃完晚飯去散步,有的說爸爸媽媽出去娛樂。接著讓學生說一說徐虎這個時候在干什么?通過討論之后,讓大家再讀讀這句話,體會體會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的品質。學生的心很快地就被徐虎的崇高品質深深地打動了。徐虎的形象就像一尊塑像屹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如此教學,既保證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深度,又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創設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發展的,因此,教師應創設最優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
1.渲染法
在教學《荷花》一課中,新課啟始,教師要放飛一群“蜻蜓”,要送過一陣“微風”,讓孩子情感的河水蕩漾起來,使他們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環節來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現在是陽光明媚的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你知道有哪些花兒都竟相開放了?而炎炎夏日里盛開的荷花你見過嗎?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去公園欣賞欣賞那一池美麗、動人的荷花吧!緊接著課件展示美麗的荷花圖,隨著流淌的音樂,老師激情的描述,荷花的美深深地吸引著學生!這時設問,如果你來寫荷花,你會怎么寫呢?然后引出課題《荷花》。
如此設疑、激情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2.再現法
就是教師將教材內容與學生易于接受的直觀形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實物、模型、掛圖和錄像等,再現課文內容的有關情境,從而增強課文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作用的方法。再現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被說明的事物或現象直觀可感、栩栩如生,從而達到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歡樂餓潑水節》一文時,因二年級的學生對傣族的潑水節和傣族的風土人情比較陌生,所以上課時,我用多媒體打出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風景圖片,配上富有體現傣族風情的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學生欣賞美妙動聽的音樂、看著風光秀麗的畫面,深深地陶醉在無限美好的情境之中,身臨其境,深深體會到傣族人民在潑水節這一天的無限歡樂。
3.懸念法
就是教師以引人入勝的方式,緊扣課文主題,一開始就制造一二個懸念,引發學生的興致,使他們急切地“且聽下回分析”,而創設出一種暫時的沉默緊張的搜索、試探性地設想答案的一種學習氣氛和情境的方法。一篇課文,本身就好比是一座知識迷宮,有許多問題需要學生去主動揭示謎底。運用懸念法創設情境,不僅有利于引起學生揭謎的情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課文的要害之處,在沒有翻開課文之前,就對課文內容饒有興趣,急切地想弄個明白,主動去尋找能說明懸念的答案。如講《會走路的樹》,一開始就可提出:“樹怎么會走路?”“這棵樹到底是什么?”一連串的懸念將學生的興趣引向課文,使他們個個睜大眼睛,急切地想去閱讀,喚起了學生求知的渴望。
4.激趣法
就是教師采用激勵和煥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促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體驗到情趣,從而形成了一種學生“自動化”地投入學習的氣氛和情境的方法。
激趣法對一些特殊的內容創設情境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比較枯燥、抽象,或者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學生沒有感性經驗,感到苦澀難懂,學習起來索然寡味,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激趣法去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教師一旦入了境,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如教《有趣的發現》一課,二年級的學生對這課的理解有一定困難。在教學的最后,出示一些昆蟲的圖片,告訴學生這些昆蟲要到這個島上去,請你對這些昆蟲說一說,他們能不到島上去,并說明理由。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沒有感情的文章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課堂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課堂難以激起學生心靈漣漪……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作者情,教師情,學生情構成了語文教學豐富的情感內涵。語文作為傳情達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決定了它在傳遞知識、訓練能力、灌輸思想時,應情注其中,意蘊其內,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撥動情弦,一往情深,完成培養和發展學生情意的獨特使命,發揮語文教學“移情煉意”的基本功能。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恰當的運用課文和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說:“課文是無聲的,教師要善于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發揮語文教材所特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要飽含深情,進入角色正確理解文中寄寓的情和意”。傳情激情,這樣文字就有血有肉會說話,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符號,學會活躍在優美的語言氛圍中,耳濡目染,深得其益。語文教學是知、情、意的統一,情感貫穿于教學活動的第一環節。教師一定要把情感的誘導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自己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職責來對待,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情感效應,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