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梅
【摘要】目的 通過中藥配方顆粒內服外用聯合治療痤瘡。方法 選取痤瘡患者72例治療,與普通治療方法相對比,總結效果。結果 治愈51例(70.8%);好轉20例(27.8%),無效1例(1.4%)。結論 劑型簡單,用藥宜被接受,外用方便,效果良好。
【關鍵詞】消痤顆粒內服;消痤顆粒外用;痤瘡
【中圖分類號】R27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6..02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皮膚病,相當于中醫的“肺風粉刺”[1]。早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就有本病的描述,“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2]。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多數人感覺壓力過大,常伴有情緒不安,憂郁苦悶,精神緊張,睡眠不佳,增加了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在3治療中抓住調節患者情緒,醫治心理創傷,從整體觀念出發,四診合參,審癥求因,確立治療方案,制定醫囑。
筆者近幾年來不斷篩選有效方劑,內用消痤免煎顆粒方,外用消痤免煎顆粒面膜方,內外兼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觀察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痤瘡患者72例治療,其中女44例,男28例,年齡15~38歲。其中丘疹型痤瘡27例,膿皰型痤瘡20例,囊腫型25例。
1.2 方法
消痤免煎顆粒內治方:側柏葉、枇杷葉、大青葉、白鮮皮、牡丹皮、桑白皮各15 g,白花蛇舌草20 g,夏枯草、生山楂、黃芩、丹參各15 g,黃芪20 g、生地20 g沖服,
2次/d。
膿皰重加紫花地丁15 g;經前重加益母草15 g,當歸15 g,白芍15 g;腫硬不消加皂角刺15 g;瘙癢嚴重者加蟬衣20 g,防風15 g;消痤免煎顆粒外治方;皮疹以丘疹、粉刺、膿皰為主;連翹,白芷、丹參、硫磺、黃柏、穿心蓮、蒲公英、薏苡仁、大黃、花粉。皮疹以囊腫、結節、疤痕和色素沉著為主:白蘞、丹參、僵蠶、蒲公英、冬瓜仁、貝母。美白祛痘印:金銀花、野菊花、玫瑰花、皂角刺、白茯苓、牡丹皮、側柏葉、珍珠粉,以上諸藥根據臨床表現用菊花或玫瑰花,綠萼梅水調成糊狀涂抹在皮損處,30 min/次,1次/d。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皮膚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4]:治愈:皮膚損害消退,自覺癥狀消失;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及癥狀均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
2 結 果
治愈51例(70.8%);好轉20例(27.8%),無效1例(1.4%)。
2.1 典型病例
楊某,女性,19歲,學生,面部、背部起紅色丘疹1年余。檢查:前額、面頰、胸背部及肩部可見密集米粒至綠豆大小紅色炎性丘疹、膿皰及暗紅色色素沉著斑,部分丘疹頂端可見白色膿頭,擠壓后可見白色脂栓,壓之未見明顯疼痛,胸背部、肩部偶有瘙癢、面部、胸背部可見皮脂溢出,患者體態偏瘦,消谷善饑,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油膩之品。大便秘結,3~4 d一行,小便黃赤。
舌象:舌質紅,苔黃膩。脈象:脈數。中醫診斷:粉刺(肺胃蘊熱證)。
2.1.1 內治法
以清熱解毒除濕為主,消痤免煎顆粒加紫花地丁15 g,蟬蛻20 g,防風15 g。
2.1.2 外治法
先行粉刺祛除術,通暢皮脂腺導管,減少脂肪栓瘀后配合穿心蓮、蒲公英、薏苡仁、大黃、花粉、連翹、白芷、丹參、硫磺、黃柏等藥物用菊花水調勻涂抹在皮損處,1次/d。
告知患者清潔面部,多飲水,飲食清淡,作息規律,調暢情志定時服藥,10天后復診。
2.2 二診
前額、面頰、胸背部及肩部大部分紅色炎性丘疹消退,部分炎性丘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斑,胸背部、肩部基本不癢,面部、胸背部未見明顯皮脂溢出。因月經將至,面部前額散在幾個新出紅色炎性丘疹,舌質紅,苔薄白,脈弦,大便每日一行,排便順暢,小便調暢。患者經前乳房脹痛,月經期間有痛經等癥狀。口服消痤湯加益母草15 g、當歸15 g、白芍15 g。外治法同前。
告知患者清潔面部,多飲水,飲食清淡,作息規律,調暢情志定時服藥,10天后復診。
2.3 三診
前額、面頰、胸背部及肩部可見淡褐色色素沉著斑,胸背部、肩部基本不癢,面部、胸背部未見明顯皮脂溢出。舌質紅,苔薄白,脈緩,大便每日一行,排便順暢,小便調暢。內治法同前。
外治法:金銀花、野菊花、皂角刺、白茯苓、牡丹皮、側柏葉、珍珠粉、當歸、桃仁、生地榆,以上藥物用玫瑰花,綠萼梅水調勻,涂抹于皮損處,1次/d。
告知患者清潔面部,多飲水,飲食清淡,作息規律,調暢情志,定時服藥,6周后痊愈停藥。
3 討 論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皮膚病,因典型皮損能擠出白色半透明狀粉汁,故稱為粉刺。本病好發于顏面、胸、背部,多見于青春期男女。
中醫學認為,素體陽熱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充盈,血熱外壅,氣血瘀滯,蘊阻肌膚,而發本病;或因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上熏,血隨熱行,上壅于胸面[5]。辨證選用請肺胃熱邪之藥配合外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瘀散結為主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奏清熱消腫活血化瘀之功,致病情痊愈[6-7]。
免煎顆粒劑型簡單,兼備了中藥煎劑和中成藥的優點,既突出了中醫辨證施治之長,又為由于工作、學習、環境等諸多因素不能煎煮湯劑的患者提供了方便,特別是外用方面,不必將中藥飲片經過粉碎壓面,隨調隨用,方便快捷.衛生,患者樂于接受,醫生得心應手,便于使用。
參考文獻
[1] 鄧炳成.皮膚病中醫外治學[D].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05-67.
[2] 杜錫賢.皮膚病中藥外治療法[D].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1-175.
[3] 徐興龍,陳四清,孫麗霞.從肝論治痤瘡芻議[J].江蘇中醫藥,2011,42(10):34-35.
[4] 趙炳南.趙炳南臨床醫案集[D].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7-45.
[5] 孫秀珍.大學生痤瘡發病率調查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09-147.
[6] 鞠 強,辛 燕,夏隆慶.痤瘡炎癥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13,11:169-170.
[7] 劉紅霞.皮膚病中醫外治技法[J].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0:98-10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