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

【摘要】目的 對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藥學服務措施進行分析和總結。方法 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使用中藥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 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有品種混用、用藥方法不當、劑量過大等。結論 臨床醫生應對中藥不良反應有充分了解,不斷提高自身用藥認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藥學服務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6..02
臨床使用的藥物包括中藥、西藥,雖然中藥不良反應少于西藥,但也會存在。在疾病治療或生理調節過程中,患者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服用中藥時而發生的有害反應,稱為中藥不良反應[1]。本次主要對我院發生中藥不良反應患者5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了解常見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有效依據。現將詳情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使用中藥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43.5±2.5)歲,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包括失眠、過敏、嘔吐、胸悶、頭痛、血壓驟升等。
1.2 方法
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年齡、性別、原發病、藥物名稱及劑量等;記錄不良反應的表現與原因。
2 結 果
2.1 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
皮疹13例(26.00%);嗜睡6例(12.00%);胃腸道反應24例(48.00%);其他7例(14.00%)。
2.2 患者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
在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品種混用、用藥不當、炮制不當等,見表1。
3 討 論
3.1 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分析
3.1.1 品種混亂
中藥來源廣泛、成分復雜,且每種藥物與藥性的差異也天壤之別。如果醫生不能對各種臨床用藥品種正確辨別,藥物配伍錯誤,很可能引起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比如,金錢草同名異物較多,江蘇全草主要用于泌尿系統結石的治療,四川大金錢草主要用于膽結石的治療,若藥物混用,極可能導致不良反應[2]。
3.1.2 用藥方法不當
有文獻指出,部分中藥具有一定毒性,若未能合理用藥,極可能導致嘔吐、口腔麻木等不良反應。比如,在對阿米痢疾進行治療時,選擇鴉膽子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由于該藥含有鴉膽子堿、鴉膽子苷、皂化物脂肪酸等成分,這些成分會對胃腸道產生嚴重刺激,引起嘔吐、腹瀉,甚至是過敏性休克等癥狀[3]。
3.1.3 個體差異
中藥的不良反應,還和患者體質有緊密聯系。在臨床用藥中,雖然使用的藥物劑量相同,但有患者會出現毒副作用,而部分患者則未見不良反應。例如,年老者體質較弱,對藥物耐受力差,在使用相同劑量藥物時,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要大于中年人[4]。
3.1.4 劑量過大
在應用中藥的過程中,保證劑量的合理非常關鍵。然而,在臨床實踐中,一些醫生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故常出現超劑量使用的情況,引發不良反應。
3.1.5 服藥期間飲食不合理
在中藥治療過程中,大多數情況需要忌口,而許多患者未能嚴格要求自己,依然進食各種可能影響藥物療效的食物,不但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甚至會使病情加重。
3.1.6 長期用同一處方藥
中醫治療同一疾病時,講究“守法不守方”,即重在藥理,而非藥方,不要求藥方的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患者定期復診,然后再根據病情開具藥方。然而,經常會有患者使用曾經的處方藥多次調配服用的情況。長期服用同一處方藥,藥理與疾病不對癥,很容易引起失眠、頭暈等不良反應,甚至會發生心律失常、心臟不適等嚴重后果。
3.2 藥學服務對策
3.2.1 加強宣傳
醫院應定期開展中藥知識與不良反應知識的宣傳,增強群眾的科普意識,防止群眾被書刊雜志、民間偏方及網絡處方等誤導。患者用藥前,應有藥師指導,以保證藥物的合理使用。此外,醫務人員還應耐心向患者強調合理煎藥的必要性,避免因煎藥方法不對而引發不良反應。
3.2.2 加大對藥物常識的普及力度
定期舉行演講、座談會等活動,為患者講解或宣傳中藥基本知識,并對中藥適應證、禁忌證、注意事項、常用藥劑的分類、用藥基本原則、不良反應種類及預防措施等知識進行重點普及,提高患者對中藥服藥的認知。
3.2.3 提高合理用藥
合理用藥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關鍵,且對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反之,不合理用藥不但會浪費錢財,引發不良反應,甚至會使病情加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藥師與醫生應加強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做到對癥下藥,不斷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既能避免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生,還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此外,在用藥前,醫務人員應先仔細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在藥量方面應結合患者年齡、體質等特點酌情增減,尤其是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老人、兒童等特殊人群。
3.2.4 合理配伍中藥
臨床醫生在開具藥方時,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對癥下藥,并注意對中藥進行合理配伍,提高藥物配伍的合理性,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3.2.5 保證藥物質量
相關部門應重視藥品生產各環節的監督與管理工作,嚴格根據中藥的生產標準開展中藥加工工作。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執法部門的職能,對偽劣藥品進行嚴厲打擊,從源頭上保證藥物質量,以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提高治療效果。
3.2.6 加大對中藥用藥的監督與控制力度
加強中藥用藥監督與控制,是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措施。例如,建立起有效的中藥不良反應監督機構及系統,積極收集各種不良反應資料,并進行分析,加強實時監測,早診斷、早控制,提高用藥安全性。
由上述可知,中藥用藥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較多,而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也較多,包括品種混亂、用法不當、個體差異、長期服用同一處方藥、用藥期間飲食不合理等。基于這些認識,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相對應的藥學服務措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與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孫佳瑜.中藥的不良反應及藥學服務對策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3):259-260.
[2] 殷玉華,孫立平,陳喜英,朱玉波.中藥的不良反應探討及藥學服務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2015(10):41.
[3] 孫廣科.中藥的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針對性藥學服務措施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4,2(05):23.
[4] 何洪春.中藥的不良反應探討及藥學分析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0):144-145.
[5] 彭爾寶.中藥不良反應與臨床表現藥學服務措施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0):13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