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培蕊
【摘要】目的 觀察血府逐瘀湯加減對代謝綜合征(MS)胰島素抵抗(IR)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代謝綜合征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色球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探討。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IM、HbAlc、FPG、IRI、Ins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其中BIM、HbAlc、FPG、IRI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代謝綜合征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血府逐瘀湯;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6..02
代謝綜合征(MS)是內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誘發(fā)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能與胰島素抵抗(IR)有關[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代謝綜合征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代謝綜合征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色球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7.81±2.30)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5.67±0.54)年;合并癥(可兼有):高血壓25例,2型糖尿病30例,高脂血癥21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患者血壓、血糖、血脂情況給予相應的西藥治療,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戒煙戒酒,合理膳食。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為:川牛膝15 g,生地黃、當歸、赤芍、枳殼各12 g,柴胡、紅花、桃仁、川芎、桔梗各9 g。隨癥加減:大便干結者,加決明子30 g,萊菔子15 g;脘腹痞滿者,加厚樸10 g,澤瀉15 g,薏苡仁15 g;口苦者,加澤瀉15 g,黃芩12 g,半夏10 g;倦怠乏力者,加白術、茯苓各15 g,黃芪15 g。1劑/d,用水煎服,分2次服用。兩組患者以2周為1個療程,持續(xù)觀察3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后,對兩組患者F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BMI、空腹胰島素(Ins)進行測定,采用微量血糖儀測定FBG,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Ins,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IRI)=FPG×Ins/22.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上述匯總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BMI、FPG、Ins、HbAlc、IR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有所改善,對照組無明顯緩解,觀察組患者BIM、HbAlc、FPG、IR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祖國醫(yī)學認為MS屬于“心悸”、“脅痛”、“頭痛”、“消渴”、“濕阻”等范疇[2],腎、肝、脾為主要病變部位,病久導致臟腑陰陽氣血虧虛,血瘀痰濁,脈絡受阻。少動、過食為MS發(fā)病常見原因,活動減少、過食肥甘,脾失健運,津液不歸正化則為痰、濕、脂、濁,從而變生百證[3]。筆者認為治療此病應遵循活血化瘀、健脾祛濕的原則。我院所采用血府逐瘀湯中,枳殼、桔梗、柴胡疏肝解郁、寬胸理氣;當歸、赤芍、紅花、桃仁、川芎、川牛膝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桔梗具有化痰理氣之功效;生地黃清熱、生津、養(yǎng)血,全方共達理氣、活血、化瘀之功效。
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BIM、HbAlc、FPG、IRI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血府逐瘀湯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MS患者組織或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東建,洪慶祥,楊旻昕,等.保齡湯對老年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2,34(12):1779-1781.
[2] 薛 磊,李丹丹,龐嫵燕,等.代謝綜合征患者脂聯(lián)素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J].山東醫(yī)藥,2014,12(33):78-79.
[3] 鹿小燕.基于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及冠心病中醫(yī)干預研究思路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6):746-747.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