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擁 忠
淺析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
文/擁 忠
在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我們老師要進行合理導入,調節課堂氛圍,聯系生活實際和注重對學生的獎賞以及滲透法制教育。
新課改;導語;生活;法制
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生動的語文課離不開小學生濃厚的興趣,興趣作為小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維護小學生學習動機,達成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如此,新課導入的好,就能激發小學生情趣,使小學生很快進入新課情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故事導入、謎語導入、看圖導入等。比如在學習北京的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播放北京美麗的夜景或者北京著名的景點,讓學生早知道北京這座城市之美,然后再進入新課。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非常感興趣,只要學生開始對這節課感興趣,那么整堂課就不擔心學生學不好了。具體用何種方法,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總結、精心設計,靈活運用。總之,導入教學情境,教學活動的設置要充滿濃烈的生活氣息,以喚起小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探究課文的強烈興趣。
心理氣氛是由人的心理活動發出的特殊信息,小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與努力獲得成功,體驗喜悅。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語調,教師的神態以及投入的講解,都會感染小學生,帶動小學生,教師少講多引,先講后討論,把小學生放到主人翁的地位去思考,去實踐去創造,在教師的帶動下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學會欣賞,學會發現,學會創作,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對課堂氣氛的現狀與發展趨向反應要靈敏,調整要即使,要隨時注意把小學生的課堂氣氛導向積極的能促進小學生身心愉快的一面。對于小學生的過失可暗示,可冷處理,若一定要當眾批評也要幾言帶過,強調課堂時間是每個人的,不能隨便浪費,這樣也教會小學生珍惜時間,也會淡化小學生矛盾!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能使師生都身心愉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
俗話“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現在的學生在學校最喜歡得到老師的獎勵,在學校就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尤其是小學生。有些同學喜歡精神獎勵,有些同學喜歡實物獎勵。不管怎樣,我們家長和老師都要對學生進行獎勵。精神獎勵一般都是在課堂上對與學生答問之類當場進行口頭表揚。實物獎勵可分多種:對學生可采用一些紙制顏色漂亮的五星或小花貼進張榜欄,在全班進行公示,看誰一周得的小五角星多。因此,有些小學生是為得表揚而來,有些學生為了得更好的精美的圖片而來,不管怎樣,他們會在獎勵措施下學習習慣越來越好,學習興趣越來越高。所以,在課堂上不管是對于上課積極思考回答問題還是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甚至成績提升較快者,老師可以通過語言、物品來獎勵。獎勵的形式和獎品可多樣范圍,也可一次一次擴大。在做作業的時候對于學生做的好的作業,我們老師可以在作業本上印上“你真棒!”“太棒了!”“加油!”“好樣的!”或者印上幾朵小紅花。這樣的話,在以后教學中,學生不但沒有了心里負擔,反而個個會搶著回答問題。所以獎勵也會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和勇氣。
小學生們絕大多數都是愛說愛道,在訓練學生口語交際時,我常引導學生就他們熟悉的生活進行說話。例如,我教“喜歡”一詞時,要求學生用這個詞來說話。開始他們面目相對,無話可說,我說:“大家想想,你們平時喜歡吃什么?玩什么?”經過我這一提醒,學生的思維馬上回到了他們熟悉的生活中去,一下子明白了,有的學生說:“我喜歡看電視。”有的說“我喜歡玩游戲!”有的說:“我喜歡吃冰糕。”有的說:“我喜歡去北京旅游。”……當學生們表達完,我再引導學生用“我喜歡……喜歡……也喜歡……”的形式進行說話。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進行說話,學生就會覺得生活中有許多東西與課文內容溝通,話匣子永遠打開,提高了他們的說話興趣。
法制教育要從小學生抓起,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在完成法制教育任務方面則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通過多種途徑滲透法制教育,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法制教育,增強法制意識。
在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三年級上冊)中,教師在教學本課之前可以向學生觀察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背景、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維護著作權方面的法制觀念。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師簡單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師生條例》的第二十一條:“禁止毀林開墾、毀林采種和違反操作技術規程采脂、挖筍、掘根、剝樹皮及過度修枝的毀林行為”;第二十九條中的“采伐森林、林木作為商品銷售的,必須納入國家年度木材生產計劃;但是,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個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的內容學習,緊扣“我該怎么做?”這一話題,讓學生增進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習課文來給學生講述法制知識。
(作者單位: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雄龍西里義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