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琨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1)
兒童音樂感受力的培養研究
鄭 琨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1)
音樂感受能力,又稱為音樂的情感體驗能力、音樂感或簡稱樂感。本文以欣賞戈賽克的《加沃特舞曲》為例,針對加強兒童在音樂教學中主動參與的特點,結合奧爾夫教學理念,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圖形譜、動作參與、打擊樂演奏,引導兒童欣賞音樂,培養兒童的音樂感受力。
音樂感受力;奧爾夫教學;聆聽音樂
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他認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眾多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幫助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也為他們向音樂的高深方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習音樂即包括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技巧,也包含提高全面的音樂素養。長期以來,音樂的學科目標僅僅被理解為學習知識和技能技巧是有失偏頗的。對音樂教師來說,首要任務不是教會兒童音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而是要激發兒童的音樂興趣,培養兒童的音樂感受力。
音樂感受能力,又稱為音樂的情感體驗能力、音樂感或簡稱樂感。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培養兒童的音樂感受力,首先要以聆聽音樂為核心。此外,還需要某些“非音樂”因素的輔助,如有時需要用語言文字、圖像畫面、身體律動、打擊樂演奏等方式引導兒童欣賞音樂,這種輔助作為感受音樂的媒介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讓兒童真正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本課將采用三種“非音樂”的輔助形式引導兒童感受音樂。
(一)圖形譜教學
圖形譜是根據音樂中如旋律、節奏、音色、結構的特點,通過聯想而設計的一種新的音樂記錄符號。它較五線譜來說更直觀,適合于不認識五線譜的兒童。兒童在欣賞音樂的時候,結合自己對音樂結構、樂句旋律的分析、理解,也可創造出相應的圖形譜,從而更深層次、更理性地欣賞音樂了。
(二)動作參與
動作是人類開始認知的常用手段。律動教學可以促進兒童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幫助兒童發展身體動覺的敏感性,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啟發兒童對音樂的感受。欣賞音樂時,結合動作的音樂教學更容易讓兒童感受到音樂的節奏、特點,帶動兒童的情感體驗。
(三)打擊樂演奏
打擊樂演奏是奧爾夫教學的常用手段,一般分為有音高的旋律打擊樂和無音高的打擊樂。兒童在欣賞音樂的時,可以使用易操作的、演奏方法簡單的打擊樂器參與音樂活動,根據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演奏手法結合圖形譜來一邊聆聽音樂一邊完成演奏。
(一)教學目標
感受音樂的歡快的情緒,記憶音樂的旋律,體驗不同的參與方式所帶來的美感與樂趣。
結合圖形譜用手指點劃音樂旋律,感受音樂結構和樂句特;通過身體動作、打擊樂演奏體驗音樂節奏,培養穩定節拍感,鍛煉反應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二)教學對象:兒童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音樂音頻,打擊樂器——沙錘、小鼓、鈴鼓、碰鈴。
教材分析:“加沃特”是一種法國古代的民間舞曲,戈賽克的這首《加沃特舞曲》采用ABA的再現單三部曲式,4/4拍。第一段由對稱的樂句組成,緊湊跳躍的八分音符和頓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相輔相成,形成活潑明快又略含幽默的色彩。第二段旋律較平穩,帶有歌唱性色彩,隨后旋律出現大跳,情緒也越來越活潑,進入第一部分的再現,最后在原有的情緒中結束全曲。整首樂曲大跳音程是一個非常有特征的語匯,這一點在圖形譜設計上也將直觀的反應出來。該課例根據音樂中音型(旋律、節奏)的特征,只選了四個符號繪成一個圖形符號譜(見譜例2)。
1.教學導入圖形譜
根據動物叫聲啟發兒童聯想對應的圖形譜符號,貓、狗、蜜蜂的叫聲(見譜例1)(拓展一:教師發出一些聲音,讓兒童畫出對應的圖形譜,拓展二:讓兒童自己想一個聲音并畫出對應的圖形譜)
譜例1:

2.啟發兒童的音樂樂句聯想,用手勢比劃出或到黑板前畫出來,教師稍作點評并出示《加沃特舞曲》的圖形譜(見譜例2)。
譜例2:

3.感受音樂結構
視覺分析:看圖譜,一共幾行?(8行)有沒有相同的部分?(1、2行和7、8行)總結音樂結構(見圖形譜前的字母標記ABA)。
視聽結合:播放音樂,教師手指圖形譜隨著音樂進行,引導兒童通過視覺結合聽覺感受音樂結構,記憶音樂的主要旋律。再聽一遍音樂,由兒童自己完成。
4.動作參與
伴隨音樂,根據圖形譜出示的不同符號來表示不同的動作。教師啟發兒童四種圖形譜符號如何用拍打身體表示圖形譜中的符號,最后根據拍打動作的難易程度統一動作,如——可用“跺腳”動作,~~~可用“雙手交替拍打雙腿”動作,…可用“拍手”動作,VVVV可用“拍肩”動作。
5.打擊樂器合奏
(1)大家討論這四個符號分別用哪四種樂器配更好?
VVVV沙錘 …雙響筒/小鼓 ~~~串鈴/鈴鼓 ——碰鈴
(2)全班分四組,分別拿四種樂器,按照圖形譜伴隨音樂演奏1~2遍。
(3)全班分兩組,一組是打擊樂演奏,一組做聲勢,兩組伴隨音樂共同演奏1~2遍。
6.課程總結
總結樂曲的作者和創作年代,音樂的情緒和風格,然后從兒童的參與積極性和完成表現方面來進行教學評價,鼓勵兒童。
此課例是由筆者根據奧爾夫教學理念設計的。該課例包含了豐富的教學內容,以聆聽音樂為主,通過圖形譜、動作參與、打擊樂演奏的輔助方式,引導兒童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
首先,通過圖形譜啟發兒童對聲音形象的聯想,利用其中的音樂符號通過直觀的方式加深兒童對音樂旋律及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如《加沃特舞曲》中的大跳音程,這是非常明顯的一個音樂特點,所以我在設計圖形譜的時候根據音符的高低、長短,設計出一個三角形的點狀圖形(),這樣可以加深兒童對音樂旋律的記憶能力,兒童一看到這里就馬上能聯想到相應的音樂旋律。
其次,通過動作參與和打擊樂演奏豐富音樂的表現力,鍛煉兒童對音樂的反應能力和節奏感,促進兒童的手腳協調,加深音樂記憶能力和聽辨音樂的能力,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動覺,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
最后,該課例以培養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為首要內容,讓兒童通過圖形譜這種直觀的方式“看到”音樂,并結合聲勢和打擊樂的演奏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的情緒和特點。重點是讓兒童樂于參與,不要求在理論上過多講解,注重兒童的感受和體驗。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幫助兒童發現和發展自己的音樂潛能,建立音樂學習自信心,
[1]高萩保治著,繆裴言,林能杰,繆力譯.音樂學科教學法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妲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王耀華,王安國,吳斌.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劉杜芳.課程視野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
[6]周迅.新課程音樂教學設計創新之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鄭琨(1989—),女,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