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陽(泰州市體育學校江蘇泰州225300)
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研究
□沈 陽(泰州市體育學校江蘇泰州2253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實驗法以及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針對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在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發球成功率的提升,反手推擋、正手對攻、左推右攻等單項技術的掌握以及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標設置理論乒乓球訓練青少年
目標設置理論(Goal-setti ng theory)最早是由美國馬里蘭大學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Edi w i n A.Locke提出的一種目標理論。這一目標理論是在組織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認為任何行為都需要由完成任務的動機來驅動,而目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能夠將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讓人的行為在動機的驅動下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通過將自己行為結果與既定目標之間的對照,及時的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和修正,從而促進目標的實現。由于目標設置理論在發展之初主要是用來解釋個體在工作情境中的成就行為的,所以,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業和組織心理學的領域。但是,在目標設置理論被提出之后,Edi w i n A.Locke等人經過一系列的實踐和研究發現,目標設置理論在體育運動領域作用比在組織管理領域的作用更為顯著,因此,在隨后的發展中目標設置理論就逐漸成為了體育運動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如今,隨著目標設置理論的不斷完善,目標設置理論在體育運動訓練和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可和重視。然而,綜觀現階段目標設置理論的實踐和研究現狀卻可以發現,雖然目標設置理論已經在多項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與訓練中得到了應用,但是其在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實踐和應用研究還是較為少見的。鑒于此,本文就針對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借此為青少年乒乓球訓練活動的科學化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1.1、研究對象
在本研究開展的過程中,選取了泰州市體育學校20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研究。這20名乒乓球運動員的年齡介于10-1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2歲;受訓年限4-6年。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側重點,利用國家圖書館和泰州學院圖書館、資料室以及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檢索收集了大量關于目標設置理論和乒乓球教學訓練理論的資料,從而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必備的理論基礎。
(2)專家訪談法。
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為了確保研究思路的科學性和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針對研究思路、實驗方案以及研究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了訪談。在訪談的過程中,訪談的專家主要是來自于江蘇省現任一線教練員和資深乒乓球訓練專家,訪談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和郵件訪談三種。
(3)對比實驗法。
①實驗時間
2016年7月25日起,2016年8月24日止,共計1個月。
②實驗地點
泰州市體育學校乒乓球館。
③實驗指標
在對比實驗開展的過程中,主要選擇了接發球準確率、單項技術成績以及運動員的自我監控能力等三項實驗指標。
其中,接發球準確率,測的是在20個/m i n、23個/m i n、26個/m i n三種頻率下,運動員的接發球的成功個數,在測試的過程中每人每個頻率測兩次,取兩次的平均值;
單項技術成績測試的是一分鐘反手推擋、一分鐘正手對攻、一分鐘左推右攻的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在測試的過程中,同樣每人每項測試兩次,取兩次的平均值;技評的標準按照訓練大綱統一制定。
運動員的自我監控能力是通過“運動員動作學習自我監控能力量表”來進行測量的,本研究所采用的“運動員動作學習自我監控能力量表”是在董奇等人編制的“學生學習自我監控量表”的基礎上修正和完善而來,共包括了計劃性、準備性、意識性、方法性以及執行性、反饋性、補救性和總結性等8個維度。
④實驗流程
第一,實驗分組: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隨機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實驗組共有運動員10人,對照組,同樣也有運動員10人。
第二,實驗前測:測試兩組運動員的發球準確率、反手推擋技術,并讓兩組運動員同時填寫“運動員動作學習自我監控能力量表”,測試兩組運動員的自我監控能力水平。
第三,給予實驗刺激:對照組運動員仍然采用傳統的訓練方法組織開展乒乓球運動訓練;實驗組運動員則按照目標設置理論,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對運動員進行目標設置,并據此來組織開展乒乓球訓練活動。在目標設置時,要注意如下幾點問題,一是,所設置的目標要因人而異,要符合運動員的現有的運動基礎;二是,所設置的目標要具體、明確,容易觀察和測量;三是,所設置的目標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既是運動員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同時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四是,在進行目標設置時,要注意遵循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采用“階梯型”的目標設置方式。
⑤實驗控制
為了避免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提高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采用了如下實驗控制措施:第一,兩組運動員訓練的場地設施條件保持一致;第二,兩組運動員的訓練活動均由同一名教練員負責開展;第三,兩組學生的技術測試和評定工作均由同一組人員來負責。
(4)數理統計法。
在針對研究中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時,選用的是社會統計學軟件SPSS17.0。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主要利用SPSS17.0中的獨立T檢驗,對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的接發球準確率、單項技術成績以及運動員的自我監控能力的差異性進行了檢驗。
2.1、實驗結果
(1)目標設置訓練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接發球準確率的影響。
在實驗結束之后,針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運動員的接發球準確率測試結果進行了統計,并利用SPSS17.0進行了獨立T檢驗,最終的結果見下表1所示:

表1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接發球準確率測試結果及檢驗結果統計表
由表1可知,在對比實驗開始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在20個/m i n、23個/m i n、26個/m i n三種頻率下的接發球成功率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在對比實驗開始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運動員的接發球成功率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從而確保了實驗結束之后,兩組學生接發球成功率之間的可比性和實驗結果的可信度。
在對比實驗結束之后,雖然兩組運動員的接發球成功率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由表1中的統計數據可知,實驗組運動員接發球成功率的上升幅度要明顯的大于對照組運動員接發球成功率的上升幅度,而且原本在實驗前兩組運動員的接發球成功率是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但是,在實驗結束之后,無論是在20個/m i n的頻率下,還是在23個/m i n的頻率下,抑或是在26個/m i n的頻率下,實驗組與對照組運動員接發球成功率均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目標設置理論在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對乒乓球運動員接發球成功率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目標設置訓練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單項技術成績的影響。
實驗結束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運動的一分鐘反手推擋、一分鐘正手對攻、一分鐘左推右攻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進行了統計,并同樣利用SPSS17.0進行了獨立T檢驗,具體的結果,見下表2和表3所示:

表2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的單項技術達標成績測試及檢驗結果統計表
由表2可知,在對比實驗開始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的一分鐘反手推擋、一分鐘正手對攻、一分鐘左推右攻達標測試成績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在對比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的一分鐘反手推擋、一分鐘正手對攻、一分鐘左推右攻達標測試成績卻均出現了顯著性(P<0.05),而且對兩組運動員實驗前后以上三項技術的達標測試成績進行組內對比還可以發現,實驗組運動員以上三項技術達標測試成績的提升幅度均要明顯的大于對照組運動員達標測試成績的提升幅度。

表3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的單項技評成績測試及檢驗結果統計表
表3中統計的是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一分鐘反手推擋、一分鐘正手對攻、一分鐘左推右攻的技評成績。同樣的在對比實驗開始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以上三項技術的技評成績之間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在對比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的以上三項技術的技評成績卻均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而且對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的技評成績進行組內比較,同樣也可以發現,實驗組運動員技評成績的提升幅度要明顯大于對照組運動員技評成績的提升幅度。
因此,綜合表2和表3可知,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對運動員單項技術的掌握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目標設置訓練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影響。
由4可知,在對比實驗開始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自我監控能力8個維度的測試結果之間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在對比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組和對照組自我監控能力8個維度的測試結果均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而且,在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8個維度的測試結果進行實驗前后的組內比較時,還發現,實驗組運動員在計劃性、方法性、反饋性以及補救性和總結性等幾個維度上出現了非常顯著性差異(P<0. 01)。這說明,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對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這一促進作用在計劃性、方法性、反饋性以及補救性和總結性等幾個維度上表現的尤為明顯。

表4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調查和檢驗結果統計表
2.2、分析與討論
通過上文所述的實驗結果可知,目標設置理論在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有助于乒乓球運動員發球成功率的提升,有助于乒乓球運動員反手推擋、正手對攻、左推右攻等單項技術的掌握,有助于乒乓球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提升。而據分析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實驗結果,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以目標設置理論為指導組織開展乒乓球訓練活動時,科學、清晰、明確的目標,能夠讓運動員對所要開展的訓練活動由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并能夠據此來合理的安排和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更加科學更加合理。也就是說,在采用目標設置理論組織開展乒乓球訓練活動時,目標是運動員訓練活動中自身行為的重要指導力量,對于訓練成效和訓練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在以目標設置理論為指導,組織開展乒乓球訓練活動時,符合運動員自身實際情況,因人而異的,且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挑戰性的目標,能夠更好的激發運動員的訓練動機,讓運動員將訓練的過程中更加努力;
第三,在以目標設置理論為指導組織開展乒乓球訓練活動時,“階梯型”的目標設置方式不但能夠提高運動員在當前訓練活動中的努力程度,而且還能夠通過長期目標將這種努力延長到整個訓練計劃之中,從而有效的促進了乒乓球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升。
第四,乒乓球訓練中運動員的自我監控實際上指的就是為了取得理想的訓練成績,運用各種方法和策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覺的計劃、監察、檢查以及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過程。在以目標設置理論為指導組織開展乒乓球訓練活動時,在遵循目標設置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在教練員和運動員共同參與目標制定過程的前提下,清晰、合理的訓練目標的設置,能夠讓運動員及時、清楚的掌握自身的訓練情況,并通過自身訓練的情況與既定目標之間的對比,隨時的對自己的訓練情況進行監控,從而更好的確保了自我監控的進行,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在訓練活動中的自我監控能力。
第五,目標設置理論在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有助于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而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會進一步提高運動員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目標設置理論在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對于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1、結論
目標設置理論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在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發球成功率的提升,反手推擋、正手對攻、左推右攻等單項技術的掌握以及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自我監控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2、建議
應注意根據訓練的實際需求,合理的應用目標設置理論來指導青少年乒乓球運動訓練工作的開展。且在采用目標設置理論指導青少年乒乓球訓練活動的開展時,不但要確保目標設置的科學合理和清晰明確,而且還要注意讓運動員參與到目標設置的過程之中,以提高運動員對所設置目標的接受度和認可度,確保其積極作用的充分發揮。
致謝:
本課題在選題及研究過程中得到省一線段小玲教練和李國振教練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們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他們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兩位教練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1]郭德俊主編.動機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力為,毛志雄主編.運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蔡瑞金.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監控能力對目標定向影響的實驗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0.
[4]聶林山.目標定向與目標設置理論在高職院校乒乓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2.
G841
A
1006-8902-(2016)-10-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