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文,萬宏偉,沈 瑩,陳 燕
(1.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 200040;
2.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上海 201315)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影響
侯燕文1,萬宏偉2,沈 瑩1,陳 燕1
(1.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 200040;
2.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上海 201315)
目的 探討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產婦純母乳喂養行為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于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分娩的初產婦35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80例及對照組172例。對照組予以常規為圍產期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制定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母乳喂養干預方案,包括開設微信群、加強個體化宣教指導、增加電話隨訪等措施;分別于產婦產后3 d、產后6周及產后4個月通過當場發放問卷及電話隨訪等方式了解其純母乳喂養情況。結果 兩組產婦產后3 d、6周及4個月的母乳喂養情況均存在差異(P<0.01),且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純母乳喂養率變化程度不同。結論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護理干預對可有效提高初產婦的純母乳喂養率。
母乳喂養;計劃行為理論;初產婦;產后返崗;護理
母乳喂養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然而純母乳喂養的理念并沒有深植于國內產后媽媽心中。同時,國內較多研究顯示,即使母乳充足,產后4個月返回工作崗位是產婦放棄或終止純母乳喂養的重要原因[1-2]。為了將純母乳喂養的理念灌輸給產婦,同時幫助其提高產后返崗工作后的純母乳喂養行為,通過查閱文獻,以計劃行為理論為指導框架,制定出相關干預措施并運用于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6月于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分娩的初產婦為受試對象,隨訪至產后4個月。納入標準:年齡≥20歲;孕周滿37周;無精神疾患;已婚與丈夫同??;在研究期間居住在上海地區;自愿參加本研究的初產婦。排除標準:產婦或新生兒因特殊原因影響母乳喂養實施者(多胎、高危妊娠、新生兒有先天性疾病等);產婦不能接受電話隨訪者;參加其他研究的產婦。樣本含量以假設觀察組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率為50%,對照組母乳喂養率為30%,假設失訪率20%,根據α=0.05,β=0.8,計算得樣本量為352例。將352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180例、對照組172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n(%)
1.2 方法
1.2.1 理論框架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3](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設計研究。該理論框架包含五個要素:態度、主觀規范(即重要他人支持)、知覺行為控制(即自我效能或自信心)、行為意向及行為[4]。該理論認為態度、重要他人支持、知覺行為控制三者愈正向,其行為意向愈正向,就愈易促成其行為的產生[5]。理論框架見圖1。

圖1 計劃行為理論框架圖
1.2.2 研究設計 采用類實驗性研究,觀察組:采用基于TPB理論的母乳喂養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標準護理干預。
1.2.3 干預措施 根據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母乳喂養是一種行為,而行為由行為意向決定;同時,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又影響著行為意向?;诖耍纬赡溉槲桂B的計劃行為理論框架,見圖2。經過文獻回顧與專家探討,基于母乳喂養的計劃行為理論框架制定干預方案。對照組采用標準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通過開設微信群、加強個體化宣教指導、增加電話隨訪等措施,通過改變產婦母乳喂養的態度和意向,進而影響其行為。具體干預方案見表2。

圖2 母乳喂養研究理論框架圖

表2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母乳喂養干預方案
1.2.4 觀察指標及調查工具 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包括一般資料及純母乳喂養情況兩部分。一般資料內容包括:產婦的年齡、教育、婚姻、職業、經濟狀況等;純母乳喂養情況以單條目了解產婦純母乳喂養情況,設“是”、“否”兩個選項。問卷調查分別于產婦產后3 d、產后6周和產后4個月時進行。產后3 d多數產婦處于住院期間或出院當天,產后6周常規進行門診產檢隨訪,這兩個時間點均由有研究人員當場發放并收回問卷,均發放問卷352份,收回有效問卷352份,有效回收率100%。產后4個月時則通過電話隨訪了解純母乳喂養情況,352例產婦均成功隨訪,無退出及失訪情況發生。
1.2.5 統計學方法 雙人核對整理輸入問卷內容,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構成比進行描述。分別采用卡方檢驗比較3個不同時間點兩組產婦的純母乳喂養率;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測量純母乳喂養時間以及干預的交互作用等。
兩組產婦不同時間點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不同時間點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3.1 產后純母乳喂養狀況比較 結果顯示,兩組產婦產后3天、6周及4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均存在顯著差異(P<0.01)。且干預因素與時間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即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純母乳喂養率變化程度不同。分析3個時間點的數據趨勢可見,兩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率均在產后第3天最低、產后6周最高,到產后4個月又有所減少,而對照組減少更甚。該結果與有關文獻報道一致[6-7]。分析可能原因,產后最初3天內,初為人母的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技能掌握不足,且對自身產奶情況及嬰兒的需求判斷不足,加之分娩時的損傷、傷口疼痛等原因,往往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產奶少、寶寶不夠吃而添加配方奶。產后6周時,隨著產婦對母親角色的逐漸適應及身體的日漸恢復,母乳喂養成為其首要任務,并愿意通過各種方法調整飲食以增加產奶量[8]。產后4個月時,多數職場女性又將面臨產后返崗階段,擠奶貯奶的不便、工作的壓力等都可能對母乳喂養率產生影響。
3.2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圍產期護理干預對于改善純母乳喂養率的意義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行為意向可直接影響個體行為,且個體所知覺的對于行為的控制能力也直接和間接影響著最終的行為?;诖耍o理干預方案及實施過程中,通過加強宣教強化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的正確態度;通過個體化指導,讓產婦掌握正確的喂養姿勢及喂養知識,鼓勵家屬參與及支持,以增強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干預過程中,還通過微信平臺、電話隨訪等方式,及時了解和解答產婦母乳喂養方面遇到的相關問題,給予其持續的支持與鼓勵。在一些關鍵階段,特別是容易放棄純母乳喂養的返崗前階段等,主動提供繼續純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方法,并結合現實案例,以堅定其堅持純母乳喂養的態度和信心。整個干預方案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幫助產婦建立母乳喂養的正確態度、鼓勵重要他人的支持和參與、加強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技能等,進而增強了母乳喂養的自信心、對產婦產生正向影響。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框架的母乳喂養干預可以從心理行為學等方面全方位地給予產婦相關支持,而非以往根據經驗來給予產婦各種護理干預。同時,研究提示,母乳喂養的關鍵節點即容易放棄母乳喂養的薄弱環節應成為母乳喂養干預的重點。
[1]黃璐嬌,李鳴,芮溧,等.我國西南地區6—24月齡嬰幼兒母乳喂養行為及城鄉差異[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3,16(7):410-415.
[2]黃會堂,梁輝,胡健偉,等.中國5個地區母乳喂養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4):454-458.
[3]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Berlin and 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5:11-39.
[4]Fishbein M,Belief AI.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TheoryandResearch[M].MA:Addison-Wesley,1975.
[5]王靜,楊屹,傅靈菲,等.計劃行為理論概述[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1,6(4):290-291,301.
[6]李夢月,殷剛柱.嬰兒期母乳喂養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4,(4):49-50.
[7]Chuang CH,Chang PJ,Chen YC,et al.Maternal return to work and breastfeeding: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0,47(4):461-474.
[8]朱毓,萬宏偉,侯燕文,等.計劃行為理論在初產婦早期母乳喂養干預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7B):2478-2480.
R473.71
A
1009-8399(2016)05-0041-03
2015-12-25
侯燕文(1966—),女,副主任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護理管理。
萬宏偉(1967—),女,主任護師,博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管理。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長三角項目(課題編號:144958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