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有
摘 要:本文以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了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情況,并提出具體的加強體育社團活動的建議,為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社團活動;寄宿制;課外活動
農村寄宿制學校是指根據當地農村人口居住情況設立的解決學生上學問題的學校。寄宿制學校具有為學生提供食宿的功能。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學校在提供食宿的基礎上,逐漸融入人性化教育功能,在閑暇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在這一背景下,社團體育映入我們的視野,不僅豐富了寄宿制學校學生的業余生活,還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起到關鍵性作用。但從目前來看,體育社團活動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
一、體育社團活動開設的必要性
體育社團活動是以體育為載體,為實現某種體育目的而進行的團體活動。體育社團活動在寄宿制學校很有必要。首先,學生個體的體育素質和體育興趣是不一樣的,通過社團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其次,傳統體育課內容多而散,一學期下來學到的知識有限,而社團活動不一樣,它是以興趣為基礎的,更容易讓學生學到高精深的知識。再次,除正常課程外,學生自由時間較多,完全可以通過社團活動進行體育鍛煉。最后,體育社團可以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使他們將所學內容升華,這是傳統體育課做不到的。
二、體育社團活動在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開展的現狀
據資料顯示,體育社團活動在一些城市初中學校比較普及,活動項目和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素質都比較強。但在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開展卻少之又少,學校不提倡,教師不專業,學生團體活動都是自發的,嚴格來講不算是社團活動,純粹是一種“放羊式”的活動。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體育社團活動十分有必要加強,因為一周只有2-3節體育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要求,這一點就與陽光體育理念背道而馳了。現在體育社團活動在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尚處于嘗試階段,不要求事事完美,但我們應該努力去嘗試和做好它,讓它成為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的一部分,這也是體育教育未來的一個趨勢。
三、體育社團活動在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開展的問題
(一)學校領導重視不足
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思想束縛了學校領導,他們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水平上,對體育關心不夠,更不必說體育社團活動了。雖然近年來教育部門一再強調體育的重要性,但學校領導只做門面功夫,并未真心搞體育,所以他們對社團體育的熱度并不高。缺乏領導的支持,資金、設施、場地等問題接踵而至,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社團體育活動開展就舉步維艱。
(二)學業壓力難以釋放
對于學生而言,無論什么時候學業都是第一要務。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期望很大,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壓力。農村的學生不比城市,受城鄉二元格局及戶籍制度影響,城市學生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考上滿意的學校,而農村學生必須付出百倍努力,考不考得上還模棱兩可,所以學生的壓力十分大,不愿意將精力過多放在體育社團活動上。
(三)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體育社團活動需要經費的支持。比如說建立一個籃球社團,必須有標準的籃球場,甚至是室內球館,還要時常組織籃球比賽,這是需要大量經費的。體育經費雖屬專項經費,但事實上總量不充足,能應對基本的教務活動就不錯了,根本沒有剩余來搞社團活動。由此,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大大阻礙了體育社團活動的發展。在這方面,學校領導應向上級多反映這一情況,教育部門應該針對學校體育社團方面給予經濟補貼。
(四)教師缺乏舉辦體育社團的經驗
體育社團非常專業,不是隨便請個人就可以擔任的。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本身就缺體育教師,一個學校就2-3名體育教師,應付平時上課就已經非常累了,根本無暇管顧額外的工作。體育社團需要專業教師來管理,顯然這些學校難以做到。再就是體育教師不能勝任社團工作,體育教師的水平有限,他們大多主教籃球、足球、排球等傳統項目,而體育社團不可能只有這幾個項目,所以讓他們進行管理過于牽強,遇到問題常常無所適從。
(五)家長態度不溫不火
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一直是健健康康的。一方面,學業為重的思想在家長心目中根深蒂固,只要讓孩子上好學,可以讓孩子放棄其他一切;另一方面,體育社團活動本身帶有一定危險性,并且我國針對體育傷害事故的制度還不健全,出現問題后很難解決。為了孩子的學業和安全,大多家長并不支持孩子參加社團活動。比如跑酷、輪滑、游泳等,這些都是備受初中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但它的危險性又很強,極難在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推廣。
總之,體育社團活動在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推廣實施是必要的和切合實際的,但作為一種新興體育教育模式,顯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今后我們必須重視,意識到體育社團活動的重要性并努力將其融入到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之中。
參考文獻:
[1]趙郭俠.論建構“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機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6).
[2]張瑞格.寄宿制高中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