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的發展經濟學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時,主要強調資本積累、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而把制度作為一個既定不變的外生變量,忽略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到了二十世紀中后期,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受到經濟學家的普遍詬病,因為它很難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做出合理的解釋。隨著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和不斷發展,尤其是制度變遷理論為發展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制度也愈發受到重視。
【關鍵詞】 制度變遷 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
一、引言
(一)選題依據
傳統的發展經濟學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時,主要強調資本積累、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而把制度作為一個既定不變的外生變量,忽略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到了二十世紀中后期,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受到經濟學家的普遍詬病,因為它很難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做出合理的解釋。隨著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和不斷發展,尤其是制度變遷理論為發展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解釋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為不同國家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根本的解釋,尤其是對于那些剛剛建立缺乏完善有效制度的國家和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正在轉型的國家來說,制度對其經濟增長的作用更為明顯,對國家長期的穩定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本文首先綜述了制度變遷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接著論述了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最后論述制度變遷對建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
從上文制度變遷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學者和學派對經濟增長與制度之間的聯系有不同的認識。比如,有的把制度主要看成經濟增長的障礙(凡勃倫),有的則認為經濟增長與制度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馬克思),有的把制度排除在經濟增長的研究之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有的卻特別強調制度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新制度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在借鑒各種觀點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制度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制度與經濟增長是相互作用的,制度不僅影響經濟增長,而伴隨經濟增長而變遷。
(一)改革開放以前的制度變遷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制度演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其次,在所有制方面,逐漸形成單一公有制。建國之初,我國存在三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資本主義經濟、農業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再次,在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方面,逐步形成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和管理體系。最后,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由于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政企不分,企業不具備獨立的主體地位,只是各級政府的附屬機構,只是計劃的執行者。
(二)改革開放后的制度變遷
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制度的巨大的變遷。制度的變遷是從農村土地制度開始,改革開放以前,我國農村長期實行的人民公社制。這種制度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后,中國改革的重點轉向了城鎮。城鎮的改革的關鍵在于企業改革。企業作為最基本的經濟主體,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大的作用。
三、針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制度變遷政策建議
(一)完善產權制度
首先,明晰產權,進一步明確包括物權、股權、債券以及知識產權等在內的各種財產權,通過完善的立法清晰和明確界定各類產權的責任主體和權利主體,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讓產權權利的行使和責任的承擔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這也是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基礎和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內在要求。其次,嚴格保護產權,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私有產權的保護力度,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權利和平等地位,否則明晰的產權制度的建立名存實亡,從而抑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最后,推動產權自由流動,通過建立健全產權交易制度和監管規則,從而促進各種產權的有序流轉,提升產權的保值增值功能。
(二)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第一,加快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加深市場對內對外開放的程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的步伐,通過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等先進流通方式,推動商品和要素的充分競爭和自由流動。通過廢除阻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和打破行政壁壘障礙,消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通過發展各類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推動和規范市場交易的運行 通過嚴厲打擊商業欺詐和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健全行政執法 輿論監督、行業自律以及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制度,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第二,加快要素市場的發展 通過發展和規范主板市場,推進建設創業板和風險投資市場,積極拓展債券市場,擴大公司債券的發行規模,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從而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資本市場的產品和完善資本市行的結構,進而推動資本市場的有序改革和穩定發展。
(三)推進全方位制度改革
首先,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通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加強,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聽證制度和公示制度的建立,行政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和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其次,逐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建設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 現代傳播體系的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的構建以及城鄉文化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最后,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通過優先發展教育,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參考文獻】
[1] 戴維·羅默著,蘇劍羅濤譯,《高級宏觀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North,D.c.and R.P.Thomas(1977),The First Economic Revolution,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30,2series,no.2.
[3] 熊德義.中國經濟增長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7,28-36.
作者簡介:范運鵬(1900-),男,漢族,山西夏縣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