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梅
摘 要:由于長期從事職業教育,所以我始終把“掌握學困生的心理障礙,發現其規律,從而不失時機地采取防治措施”作為轉化學困生的一條途徑和研究的課題,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點和根本。
關鍵詞:高一;物理;心理
一、學困生的心理障礙
造成學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普遍的原因還是心理障礙問題。
(一)意志障礙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發展過程而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即意知過程。學生意志品質的好壞,對實現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發現學困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低,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體表現為:
1.缺乏學習自覺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影響,就學困生中的多數而言,往往是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認識不到學高中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社會、家庭等外界微小因素的干擾,因為他們沒有把物理知識作為內在需要,把物理學好作為學習目的,因而未能形成自覺求索的執著信念。
2.缺乏學習堅韌性。意志行為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隨意行動,意志力的培養只有在克服困難的意志努力中進行,離開困難,砥礪意志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學困生中的多數人,學習物理的毅力和耐力較差,對問題不愿做較長時間的刻苦鉆研,習慣于“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法,一旦遇到題做錯了,不會也不想主動尋找致錯原因,因此常重犯某些錯誤,遇到更復雜的問題,就一眼掃過,甚至不屑一顧,回避失敗,不善于使自己的智力活動高度緊張起來。
3.缺乏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用不當,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激活不起學生的智力活動),物理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實踐性。表現在:文字敘述比較嚴謹,學生有時能讀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義,從而對教材的理解產生困難。探究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學生的學習程序也未必都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些探究的方法,學生開始學習時很不習慣,自然感到物理難學。即使有時對某個問題,某些實驗表現出一些興趣,也只是憑借不需要意志力支持的直接興趣學得一時的輕松愉快,一旦聽或看不懂,就覺得無味,從而使自己興趣始終未能激活起來,進而喪失興趣,導致成績越來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物理的料子,最終成為學習的失敗者。
(二)情感障礙
情感是人們內心對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態度的體現,如愉快、憎惡、熱愛、仇恨等,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能滿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的積極態度,使人產生一種肯定的情感,反之就會引起人的消極態度,產生一種否定情感,而在物理教育中,恰有許多與學困生需要相抵觸的情況,從而造成學困生的情感障礙。
1.教師或家長對學困生期望值過高(教師或家長對學生提出合適的要求,有利于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學困生的基礎知識本來就薄弱,知識缺漏嚴重,在相同時間內若要求他們和尖子生一樣接受同樣多的東西,完成同樣多的學習任務就脫離了他們的實際,所以心理負擔過重抵觸情緒萌生,從而導致了他們害怕學物理,甚至厭惡物理,最終放棄學習物理。
2.教師教育不得法,忽視個性差異。物理教師如果能組織既形象生動又直觀準確的實驗,運用深入意境,喚起想象,妙趣橫生的物理語言,引導學生領略物理世界的無窮奧秘,那么伴隨的將是積極的情緒和情感,相反,杜燥和權威式的講解,只會帶來被動以至消極的態度和體驗,有些教師教法單一,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客觀實際以及個性差異靈活選用教法,教學只著眼于知識的傳授,不會因材施教,更不會因時施教,只重視多教給學生知識,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更不注意關心學困生實際心理需要,上課缺乏誘惑力和感染力等,從而造成學困生的情感障礙。
(三)思維障礙
心理學指出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邏輯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物理思維能力具有概括、間接、深刻、抽象的特點。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就體現在上述能力的差異上,學困生正是在上述幾方面都存在著嚴重不足的學生,從而構成了他們的思維障礙。
1.思維廣度不夠。物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思維要有一定的廣度,這樣才能在物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但是學困生的思維品質在這方面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孤立觀點看問題,沒有良好審題習慣和技能,只會生搬硬套,不能把各種物理知識相互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思考,因而往往抓住了問題的某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2.思維深度不夠。在分析、解決物理問題時,往往要求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和研究,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由于思維方式的不適應,學困生思維往往不能與教師思維同步,常處于茫然的狀態,對待問題總習慣于表面的直觀形象思維,而不去更深一層地分析和綜合進行揭示問題實質的抽象思維,總是只能對靜止物體進行分析,而對運動問題無法下手。
3.思維的變通性不夠。學困生由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扎實,很少能對問題的解答有一個完整的敘述,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多是一知半解,對解題方法的掌握表現為機械的模仿,長此以往便形成思維呆板,一旦改變問題的方式,就造成思維混亂,抓不住關鍵環節,形不成思維中心,從而也不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替換方案,使思維受阻。
二、學困生心理障礙的防治和轉化措施
(一)正確引導,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
很多學生反映高一物理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知識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時應經常鼓勵這些學困生,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體做法是:降低標準,分層要求,創設條件讓他們在物理教學活動中增強自信心,增加自覺性。
1.培養學困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全部學生都有思考、發言、練習、討論、板演的機會,而不能為了課堂氣氛、教學節奏、課堂密度把機會全包給優秀生,應挑一些易回答、易解答、易操作的問題讓學困生做,使他們在成功中樹立自信心和決心。
2.降低教學過程中的起點,為他們鋪好臺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講解知識的發生過程和形成過程,以降低教學起點。要采用像放電影、電視中的慢鏡頭,小步子甚至倒退的手段,給學困生搭起思維的小臺階使他們拾級而上,還要從實際出發,降低起點,對過難坡度過大的內容學困生不作要求。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師生的情感。教師要多給學困生關心和愛護,充分理解他們的心境,平時常找他們交心談心,多給他們一點情感,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向學困生傳遞親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例如:給他們一個微笑,打個手勢,拍拍肩膀,時而在練習中寫幾句贊揚話等都會給學困生以無形的力量,對他們輔導時要表現出充分的耐心不厭其煩,直到弄懂弄通為止,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讓教學雙邊活動在情感交融中進行。
(二)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物理教學中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多安排一些實驗,并注意提高實驗效果。如在學習重力一節中,講到物體重心的找法時,教師可拿一段直鐵絲,同學們很容易回答出,鐵絲的重心在這段鐵絲的正中間,然后再把這段鐵絲彎成一個圓環,讓學生猜測鐵絲的重心在什么位置,緊接著提示讓學生動手用懸掛法找找,這樣學生便會順利地得到圓環的重心在圓環的中心的結論。通過這個實驗,使同學們很容易得出物體的重心位置與形狀有關,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的結論,從而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物理教學要聯系實際、聯系生活。如在講動量定理時,可先提出從高處跳下來時為什么要蹲下身而不是直立?然后通過分析可知兩種情況下動量的變化量是一定的,而緩慢蹲下時人與地面的作用時間長,地面對人的作用力小。通過這個實例使同學們很容易得出,在物體的動量變化一定的情況下,作用時間越長,作用力越小結論。
通過介紹物理知識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就是根據牛頓運動定律人為地控制衛星的運動速度將衛星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人們還可通過衛星探測地下資源,進行軍事偵察、傳遞無線電波。
通過介紹物理學家的事跡,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毅力。如講牛頓是怎樣勤奮學習,廢寢忘食工作,為人為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樣為追求真理與教會作斗爭的;法拉第是怎樣把人類帶入電的世界的。
通過討論會、辯論會等活動,滲透物理知識,在學習每一章后都安排討論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澄清是非,從而加深對概念定律的理解。
此外,還通過閱讀科普讀物,編制理論聯系實際的習題等擴大學生的視野,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物理學困生學習方法往往表現在不訂計劃,不會預習也不去預習,坐等上課,上課時不會聽課,事倍功半,下課時不懂不問,一知半解;課堂上抓不住中心,面對問題不會分析,課后不去復習,解題后也不去反思,學習方法呆板,思維僵化膚淺,所以教師的教不只能傳授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閱讀物理課本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挖掘提煉,包括課本中的圖像、插圖、閱讀材料,注釋也不放過,更重要的是閱讀教材時,要邊讀邊思考,對重要內容要反復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律要在理解基礎上熟練記憶。
2.指導學生聽課。上課時要全神貫注聽教師的講解,聽同學的發言,要邊聽各知識點間的相互聯系、聽公式、定律的適用范圍,聽解題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聽,不懂的要仔細聽,還要動手做好筆記。
3.指導學生課后及時歸納總結。教材編寫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把完整的知識體系分到各章節中,如果課后不及時總結,掌握的知識是零碎而不系統的,就不會形成“知識串”且容易遺忘。總結也有多種方法,如每單元總結,縱向總結,橫向總結,不論哪種方式總結都要抓住知識主淺,抓住重點、難點和關鍵,抓住典型問題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4.指導學困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在講解習題時,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中的分析上,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并逐步介紹中學物理中常用的類比法、比值定義法、等效法、對稱法、假設法等解題方法,解題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學生解題時難點可能是相對應的數學知識,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闖過這一難關。如在學習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時,有些學生認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學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則,使學生認識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邊是三角形的任一個邊,而不是那個最長的邊,教師邊講邊示范畫圖,然后讓學生動手自己來畫,從而增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學困生的轉化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臨和思考的大問題,也是長期需要教師們探討的一項大工程,所以我覺得要想減少學困生的數量,防止過多學困生的產生,就首先必須懂得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做到以防為主,防止和轉化并舉的控制措施,并給予專門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