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慧
摘 要:許多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現代詩歌,認為她太難懂,除了死記硬背,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現代詩歌對他們而言是一門陌生的藝術,他們不喜歡學,也不愿意學。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隱藏在這種現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該好好探討一下“如何教”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現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和價值,愛上現代詩歌。
關鍵詞:現代詩歌;原因;剖析;方法;探索
現代詩歌是現代文壇上的一朵奇葩,她形式自由、韻律靈活、自然清新,是一種抒寫自我內心獨特感受的感染力極強的藝術形式。對于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時期的中學生來說,現代詩歌能對他們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氣質起到一定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許多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現代詩歌,認為她太難懂,除了死記硬背,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現代詩歌對他們而言是一門陌生的藝術,他們不喜歡學,也不愿意學。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隱藏在這種現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該好好探討一下“如何教”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現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和價值,愛上現代詩歌。
一、現代詩歌教學困惑的原因剖析
有人說:詩歌是最崇高的語言形式。為什么最能體現語言文化精髓的現代詩歌在教學中顯得如此蒼白?的確,在我們的現代詩歌教學中確實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一)現代詩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現代詩歌相對于其他文體來說所選篇目并不多,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小,所以,日常教學中現代詩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體的擠壓,不被師生重視。在這個大前提下,授課時的限制,幾乎沒有哪一名老師能把現代詩歌單元里的每一首詩都認認真真地講完,學生也缺少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欣賞現代詩歌,體會其魅力和價值。
(二)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太過注重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忽視了對詩歌語言本身的關注。詩歌并不是語言的堆砌,她是一種感受,好的詩歌往往能夠達到詩人和讀者情感上的共鳴。而在現實教學中,許多教師卻花費心思利用各種手段對詩歌的內容進行剖析,忽視了詩歌給學生帶來的感性的審美體驗。
(三)一提起現代詩歌,大部分學生都會說“讀不懂”。從美學上講,是因為閱歷不夠才無法復原詩中所表達的美。詩歌具有溝通功能,而中學生往往缺乏閱歷和社會經驗,很多時候詩歌中的含義是學生所不能夠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夠理解的,也就是說,這時候的詩歌無法發揮這種溝通功能,才會讓學生感到困惑。
二、現代詩歌教學的方法探索
對于優秀的現代詩歌我們必須要講,而且要講透,不僅要講出本首詩的內容與情感,更應教給學生品讀現代詩歌的方法。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的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反復吟誦、配樂朗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代詩歌也是如此。由于現代詩歌簡潔、抽象,往往讓學生覺得不好懂。初次讀時我們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誦才能對她進行深入理解。如舒婷的《致橡樹》,讀出“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等等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義,讀出這首詩的中心意象——“橡樹”和“木棉”,詩人要表達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偉大愛情,愛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為基礎的。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我們對這首帶有清新靈氣和微妙暗示的愛清詩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認識。
詩歌具有音樂性,每首詩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適當的音樂有助于學生融入詩歌氛圍,如同身臨其境。用音樂來詮釋詩歌之美,關鍵在于感受音樂的旋律,為詩制造氛圍,創設意境。我們可以為每首詩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讀,感受詩的音樂之美。
(二)拓寬眼界、擴展講解。講解詩歌,不是僅講詩歌本身,而是連跟這首詩歌相關的知識也要講解,拓寬學生的眼界,具體包括詩人簡歷、寫作背景、詩歌常識等。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就詩論詩,而是應當通過知識性的擴展講解使學生達到擴展閱讀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詩歌是詩人對現實世界和內心情感的刻畫,講解詩歌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有助于學生了解詩人作詩的出發點,進而掌握詩人的感情。
(三)展開想象與聯想。詩歌能在短短的幾行之中表達出幾種層面的意思,如果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就讀不出韻味來,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帶領他們自由聯想。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也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關鍵。在食指的《相信未來》中,“爐臺”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網”代表了“黑暗的社會和現實”,“灰燼”、“余煙”代表了“破滅的希望和理想”……學生如果不明白這些意象,就會給這首詩的解讀造成阻礙。
(四)注重引導,鍛煉學生自主鑒賞能力。在講解詩歌的時候,很多學生能夠跟著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詩學下來,可是,一考試許多人就蒙了,不知從何賞析,學生缺乏自主鑒賞能力也是中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的一大問題?!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作為老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要注重引導學生,教給學生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講,要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適當地“偷懶”,學生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體。老師要多提問問題,多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們各抒己見,只有讓他們思考了、說出來了,他們才會牢記所學的詩歌。讓學生慢慢學會并掌握鑒賞詩歌的技能,這才是真正對學生有所幫助,也會讓他們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