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杰+++史曉青
內容摘要: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商貿流通業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其對于增強城市之間的經濟交流也發揮著紐帶作用。商貿流通業是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含商業、物流以及餐飲等多種行業。同時,傳統行業中的末端行業逐步演變為商貿流通業中的先導行業,從而也成為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基于此,本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基于此研究了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模式,最后提出相應策略,以期為促進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商貿流通 產業結構 空間布局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國內商貿流通業在發展內容與結構上得到完善與優化,進而在社會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從我國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商貿流通業也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當中的先導型產業。就此,商貿流通業在解決就業問題、引導消費方向與提升生產能力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隨著國內商貿流通業的不斷發展,使得區域經濟實現了協調發展。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模式方面,這不僅能夠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而且還能夠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優劣勢分析
(一)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優勢分析
在我國推行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健康態勢,尤其是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結構優化成為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點。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已經進入到快速發展時期,而國內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優勢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國內大部分地區已經建設有較為完善的交通運輸條件,同時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能力的不斷提高,鐵路、水路以及公路等傳統運輸方式的發展程度也得到不斷加強。完善且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為國內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次是由于交通運輸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速公路里程數的不斷增加,以及部分地區國道與高速公路的融合連接,使得區域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的優勢日趨明顯。最后是近些年來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商貿流通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通過設置專項經費對當地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進行扶持。所以說,發展條件上的不斷豐富與完善,為我國商貿流通業總體發展水平提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從而有利于其發展優勢的進一步凸顯。
(二)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劣勢分析
盡管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其依然存在著發展的劣勢。比如國內部分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組織水平比較低,沒有形成規模較大的商貿流通企業。所以說,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依然沒有強有力的組織體系提供動力支撐。同時,大部分物流企業在業務開展范圍上受到地域的限制,這也嚴重阻礙了當地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在我國部分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過程中,參與商貿流通業運行過程的多數是規模不一的個體商戶,從而不利于商貿流通業覆蓋率的提升。經營模式上的落后以及缺乏專業的人才支持,使得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上存在專業水平低、覆蓋率低的發展劣勢。上文提到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然而商業設施上的缺乏,卻嚴重阻礙了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我國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由于農村市場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依然偏低以及產品保鮮設備滯后,這極大限制了農村商貿流通業的長久發展。另外,農村市場管理水平不高,過于追求經濟效益提升,使得我國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也受到極大限制。
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模式概述
開展對商貿流通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實質上是對空間環境下服務、零售以及物流等商貿流通相關產業的運輸條件布局情況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商貿流通業空間結構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模式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筆者在翻閱相關研究資料后發現,當前商貿流通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空間結構布局方面的研究成為我國產業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從我國學者研究現狀來看,其研究范圍主要是針對經濟發達地區城鎮中的核心區域的產業空間布局,而對于發展中以及欠發達地區的商貿流通業布局的研究依然較少。
(一)空間布局結構當中的點結構的構成內容
從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來看,在點結構布局上主要是由不同類型的商業網點所構成的。另外,從區域角度上說,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范圍較廣、密度較大;而中部、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范圍比較窄、密度較小。從長遠發展角度上說,我國中部與西部地區是國內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點,這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區域的市場資源、自然資源豐富且發展潛力較大,進而也就可以在這兩個區域布局更多、更廣的商貿流通業。自從我國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國內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結構的不斷優化,使得其在空間布局上已經初具規模。大、中、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地區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商貿流通業格局。同時,伴隨著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當中的各類型商業網點數量的增加、運作結構的優化,使得我國商貿流通業開始從城市向農村延伸,這也為進一步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改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動力。
(二)空間布局結構當中的線結構的構成內容
國內商貿流通業線結構的主要內容指某個區域或者方向上所形成的規模性的線狀交通、連鎖零售以及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同時,隨著商流、物流以及資金流的不斷融合,形成多樣化的商業網點模式。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線結構發展中,通訊與交通領域的線結構是目前國內商貿流通業的常見基礎設施。具體來講,國內商貿流通業在線結構的布局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交通為發展基礎的現代商貿流通物流線結構;二是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持的虛擬物流線結構。伴隨著我國交通運輸體系的日益完善,使得各類交通運輸方式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以實體物流作為發展載體的物流線結構,更是成為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主力軍。具體來講,鐵路作為承載大宗貨物的主要運輸方式,其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上發揮著連接與傳導的作用;公路則是主要從事短途運輸,對于城鄉產品的快速輸入與輸出起到重要的連接與推動作用。另外,航空以及水運等交通運輸方式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上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水運貨運量為620570萬噸,而航空貨運量則為616萬噸,同比增長了33.1%與45.8%,這也說明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中的物流線正在實現多元化發展。
(三)空間布局結構當中的面結構的構成內容
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過程中,除了城鄉協調發展的點結構與交通、物流為主的線結構之外,還有以區域發展為主的面結構。點結構、線結構以及面結構三種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間格局、一定發展規模以及一定發展水平的中國特色商貿流通業發展模式。但是由于當前我國商貿流通在點、線兩種結構上的發展程度存在很大差異,從而也就導致各個區域發展等級出現分化,也就形成了以區域為主的面結構。從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來說,區域的不同,會直接導致各個區域在物流以及發展規模上的不同。然而也正是區域之間在商貿流通業面結構上的差異性發展,為我國商貿流通業的持續發展以及布局空間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空間布局現狀
(一)商貿流通節點已經形成聚集式格局
空間布局是商貿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集聚效應的重要動力。而商貿流通業在空間布局上的各個節點,對產業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會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說,對產業布局當中每個節點進行合理化的設置,才能夠真正推動國內商貿流通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能夠對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結構起到優化作用。從我國商貿流通業節點發展現狀來說,城市當中商貿流通節點主要分為城市、鄉鎮以及農村三種節點方式。另外,區域性商貿流通業中的節點與鄉鎮、農村之間的節點布局會受到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說,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空間布局上必須要依據城市中每個節點的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等因素來進行綜合考量,以此實現國內商貿流通業節點上的合理規劃。
(二)商貿流通業物流線結構趨于整合
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物流線結構的發展上,主要是以城市中各個主要運輸線路為基礎,擴展成為連接各個區域主要運輸干道的綜合型、全方位的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結構。交通運輸作為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其隨著我國交通運輸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商貿流通業中也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公路、水運以及航空等多種常見交通運輸工具從傳統的遠距離換乘,逐步演變成為零距離換乘。同時,目前國內物流、交通運輸產業已經進入到多元化發展時期,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途徑上趨向于更加多樣、更加靈活的方式。
從我國物流運輸線路的發展現狀來說,占主導位置的依然是具有綜合運輸能力的大型線路。同時,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歷程中,物流線的并入與融合,已經成為商貿流通業集聚化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對本地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以及各條主要運輸渠道的合理化設置,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國內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的進一步優化與發展。
(三)商貿流通區域實現協調發展
筆者在上文闡述了我國商貿流通業結構發展中的點、線、面三種空間布局結構,而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正是在這三種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均衡、協調發展的。具體來講,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歷程中,區域商貿流通業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差異化的功能。同時,隨著具有不同功能的各個區域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以后,逐漸形成如今我國商貿流通業布局上的區域差異局面。這也豐富了我國商貿流通業布局的結構內容,從而為其布局空間的擴展提供了發展基礎。從各個區域關聯性上說,在功能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從而也就形成了明確的區域協作,以此為推動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一系列的物流、生產以及資金等領域的支持。所以說,在目前我國大力推動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點愈加明顯。并且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會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發揮規模會不斷擴大,商業網點也會不斷增加。基于此,可以得出現今我國商貿流通業的整體發展規模正在不斷擴大、空間布局中的點線面結構正在實現更深入的優化。而中部以及西部等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地區,在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上擁有自然以及環境上的優勢,從而預示著這兩個地區成為未來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點。
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模式特點
(一)我國三大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差距較大
從當前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說,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7%。從區域角度上說,東部地區為18.7萬億元人民幣,中部地區為8.13萬億元人民幣,西部地區則為3.17萬億元人民幣。從東中西三個地區的商品交易數據來看,2015年我國交易總額超過億元人民幣的市場共有5300個,東部地區為3785個,中部地區為1034個,而西部地區僅有481個。從三個地區批發零售以及餐飲住宿行業的從業人數來說,2015年總人數為1378萬人,東部地區為723萬人,中部地區為415萬人,西部地區則僅有240萬人。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發現,當前我國東中西三個地區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存在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東部地區不論是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上,還是在市場交易總額上,都具有絕對的發展優勢。同時,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在國內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份額方面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東部地區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其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規模以及發展方向都能夠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說,這也就直接導致東部地區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方面與中部、西部地區形成巨大反差。
(二)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
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三個主要地帶,東部地區在商貿流通業中的空間布局差異是最明顯且差異程度最高,而西部地區則處于中等水平,中部地區的差異程度是最小的。具體來講,我國東部地區在2015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于全國首位,其中廣東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海南省的23倍。再從市場交易總額來看,市場交易總額最高的浙江省是海南省的75倍。另外,我國西部地區也存在比較明顯的發展差異,比如四川省的商貿流通業發展規模是青海省、西藏自治區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三個地區發展規模的兩倍。所以說,合理控制東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個地區在商貿流通業發展上的差距,是有效要推動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
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策略
(一)增強對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宏觀引導與政策支持
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發揮其應有的宏觀調控職能,從而為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創造出良性的發展空間。同時,各級相關部門應當開展對城鄉地區居民消費需求的調研,以此為制定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結構規劃提供數據參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應當加大對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市場監管力度,對于擾亂商貿流通業的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尤其是偷漏稅等違法行為,要堅決打擊,從而為區域商貿流通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另外,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對區域當中的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規劃進行政策性引導,比如在稅收、資源以及政策方面要給予當地商貿流通業更多的引導。
(二)提升外資引進的質量
招商引資作為有效促進區域商貿流通業資本有效流通的重要方式,其對于提高區域資本利用效率以及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當前我國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大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外資引進的質量。具體來講,首先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盡快健全本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為本地招商引資創建更為有利的發展平臺。其次是要引進更多的商業項目,從而對周邊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起到輻射與帶動作用。同時,當地政府還要加大配套設施的服務力度,制定出多樣化的優惠扶持政策。最后是要對部門之間的行政性的壟斷進行改革,從而為外資企業的入駐提供良性的發展環境。
(三)大力發展新型商貿流通業態
隨著我國商貿流通業的不斷發展,使得物流行業的積極促進作用愈加明顯,從而不斷推動物流行業在商貿流通業中地位的提升。物流行業的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特點是運用信息化技術作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從而通過創建效率更高的信息化物流發展平臺,為本地商貿流通業的集約化以及連鎖經營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方面的保障。所以說,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在商貿流通業發展上應當加大對物流產業的扶持力度,從而對區域內的各項物流資源進行進一步優化。尤其是在物流產業的發展過程當中要開展全程監控,以此來充分保障物流配送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四)明確商貿流通業中的各個節點功能
當前我國各個區域中的商貿以及物流基礎設施仍舊處于比較落后的發展階段,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商貿流通業在發展上不僅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在商貿流通業布局上面臨著很多挑戰。
基于此,這就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在抓住重大發展機遇的前提下,對當前區域中的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制定出最為合理科學的商貿流通業布局模式。同時,還要消除過度追求區域經濟效益水平提升等錯誤意識。另外,區域中的大型、中小以及小型商貿流通業節點企業在功能定位上,要避免重復建設,以及對資源的過度浪費。尤其是在區域改革過程中,必須要以商貿流通業作為區域試點發展的著力點,從而實現區域市場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最終為本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物流、商流以及資金流的功能發揮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在推動區域經濟、市場一體化的發展步驟上,要首先實現商業網點的對接以及連鎖零售網絡的創建,其次是要將商貿流通業中的各類產品進行對接,實現產品上的優勢發揮,最后是要在溝通交流體系上進行對接,從而將市場中的信息準確傳達給生產與物流企業。
結論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實現蓬勃發展時期,同時也作為國民經濟運行當中的先導型產業,商貿流通業更多的發展優勢在產業空間布局上顯現出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依然有很多地區的商貿流通業還存在諸多發展劣勢,比如一些地區在商貿流通業布局上存在過度依賴交通條件的問題,從而限制了本地商貿流通業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基于此,筆者在發展環境、招商引資以及物流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以此為促進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的進一步優化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段然.商貿流通業結構優化及空間布局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7)
2.馬華.低碳交通引導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格局創新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3)
3.郭琳.低碳交通引導下我國商貿流通立體空間布局模式及優化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 2015(18)
4.劉平,賀武,周世璇.物流鏈整合視角下商貿流通業集群升級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17)
5.孫淼.互聯網時代我國商貿流通業的融合創新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21)
6.夏繼軍.城鎮化背景下城市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對策措施[J].江蘇商論,2015(20)
7.江蘇省商務廳聯合課題組.搶抓發展機遇 持續提升江蘇商貿流通業競爭力[J].唯實, 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