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貴
內容摘要:勞動關系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一項重要職能。勞動關系問題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一個微妙和復雜的問題。和諧勞動關系是促進現代社會和現代企業發展的一種“軟實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經濟社會新常態下和諧勞動關系領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政府治理 和諧勞動關系 法治 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問題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一個十分微妙和復雜的問題,也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一項重要職能。和諧勞動關系體現主體和客體良好契合狀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種“軟實力”,是企業、社會發展的基礎,員工幸福指數提升以及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勞動關系領域呈現復雜化、市場化、動態化態勢。如何引導勞動關系向公平、公正、共贏、有序、和諧方向發展,考量著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義
(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和諧的勞動關系。勞動關系體現了勞動雙方的一種利益關系,它的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經濟新常態下政府必須確保勞資雙方平等協作、共同發展、和諧相處,充分調動企業組織和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沒有和諧的勞動關系,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就不可能平穩正常運行,也無法有效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保持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
政治文明體現了一個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勞動關系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和生產過程中資本和勞動相互契合而形成的一種權利和義務的經濟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層面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關系。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恰恰體現出了經濟生活、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關系調整的對象日益增多,影響范圍和程度不斷擴大,勞動關系主體及其利益訴求愈來愈多元化。這種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政府對這種利益訴求的回應程度充分體現了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
(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的本質屬性。社會的和諧本質體現于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勞動關系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勞動關系的和諧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和諧勞動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和諧社會必然是勞動關系和諧的社會,沒有勞動關系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也無從談起。勞動關系作為一種最基本、最基礎的社會關系,其和諧與否,是社會是否和諧穩定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總之,和諧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經濟新常態下和諧勞動關系構造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就業形勢嚴峻,勞動者就業穩定性不強
就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國家政策、企業、市場、教育制度、社會文化及個人價值觀等諸多因素。當前我國總體勞動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有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就業壓力、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壓力、城鎮就業壓力以及來自因產業轉型升級導致的企業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壓力。由資源約束帶來的國內潛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以及外圍經濟增長前景不確定導致我國未來面臨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就業總量壓力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導致就業穩定性不強。同時,就業的兩極格局分化,映襯出當前經濟運行中企業組織提供的就業崗位與人才供給市場的失衡,這就需要政府制定和頒布相應政策重構平衡,以緩解就業壓力,增強勞動者就業的穩定性、安全感和滿意度。
(二)勞動標準不完善,勞動者就業質量亟需提高
就業對于勞動者不僅僅是謀生的一種手段,更是充分體驗生活的一種享受。這種享受是建立在一個有尊嚴、體面、穩定、有質量的職位基礎之上的。當前我國沒有頒布正式的《勞動標準法》。許多用人單位或企業出于對控制勞動成本的考慮,用工時常常不執行或不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勞動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規,隨意延長員工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強度,提供不適當的勞動環境和條件。這種行為導致企業組織員工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造成用人單位或企業員工隊伍的不穩定,也削減了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的滿意度,并容易導致各種勞資關系矛盾問題。
(三)勞動監察力度不夠,勞動者合法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
我國制定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但長期以來未能有效實施。當前有部分用人單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勞動者,訂立“霸王條款”。拖欠工資、欠繳社會保險、勞動合同短期化、內容不規范、履行不到位等問題依然存在,長期得不到政府的有效干預,更談不上得到合理、有效解決。甚至有些用人單位為削減勞動力成本,逃避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和規避因隨意解除勞動關系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政府監察力度不夠導致《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在實際勞動關系實踐中未得到有效執行,勞動者合法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
(四)勞資雙方力量不平衡,勞動者常常處于弱勢地位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中,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常常被過分夸大,而被雇傭的勞動者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加之勞動者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或處于弱勢地位、維權意識不強以及政府干預不夠等因素,造成市場經濟中的勞資關系極為不平衡。企業所有者以其資本權利在勞動市場上處于過強的主導地位,而被雇傭的勞動者則多屬于“無差異的大量供給者”。“強資本、弱勞工”的現象普遍存在。
(五)政府職能定位不準確,勞動協調機制不完善
經濟新常態下,勞動關系市場化調整中,政府在勞工政策、自身職能定位等方面仍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政府的勞工政策一直在企業發展和勞工保護、發展經濟和社會穩定之間調整,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將地方經濟發展速度與政績等同起來,在出現勞動爭議的時候,偏袒投資方的利益,忽略勞動者的利益,失去了自身應有的角色意識和職能定位,甚至將僅僅是經濟利益的矛盾演變成了社會性質或政治性質的矛盾。和諧勞動關系是一種軟實力,政府需要將維護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一項重要施政規劃,而不能僅僅把經濟增長速度作為政績考量的主要標準。
經濟新常態下政府治理和諧勞動關系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和諧勞動關系環境
政府要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義,大力宣傳勞動關系領域的法律法規,提高用人單位、企業和員工法律素養。加強宣傳和引導用人單位樹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觀念和意識,要求企業高度認識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方面的社會責任,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的和諧勞動關系價值生態文化環境。加強宣傳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長期投資,這種投資能夠有效建立和發展企業所有者與員工之間的良好心理契約,進而提高企業勞動生產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經營效益。政府要同工會、工商聯等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引導企業經營者樹立和達成人力資源是企業第一資源的理念和共識,增強企業合法、合理和科學用工意識,營造良好的和諧勞動關系環境。
(二)完善勞動標準,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勞動關系領域需要健全勞動標準體系。政府要積極推動與完善勞動立法,例如推動《勞動標準法》的制定。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標準法》確定的一系列明確的、科學的規則和制度,會為和諧勞動關系的確立提供法治依據。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如采取政府貼息方式,協助企業推廣產品,支持企業大膽積極研發先進技術和改進技術設備,提升科技含量,完善勞動標準,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
(三)強化監管職責,增強勞動保障政策法規執行力度
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政府要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和職能。在市場化勞動關系中,政府主要扮演勞動關系規則的制定者、監督者和調整者的角色。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嚴格執法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關鍵環節。政府要強化監管職責,做好監督服務工作。政府要經常開展勞動關系領域專項執法監督活動,對企業組織的勞動關系狀況進行風險評估,促進各類用人單位,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普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并為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政府要定期和不定期對職工維權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法行為要及時處理。提升勞動監察執法能力,政府要善于運用“大數據”全面把握和系統分析勞動保護法律制度執行情況,準確調整監管工作,監督和指導企業行為。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工作中,政府依法規范企業組織勞動合同簽訂行為,加強對企業勞動用工的動態管理,加大對勞動合同簽訂和執行情況的督查力度,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加強對企業組織工資集體協商的指導,支持企業、工會依法開展契約行為,督促用人單位、企業組織依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自覺履行雙方契約。
(四)強化制度創新,推動勞資雙方建立平等協商制度
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政府要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制度環境、創新環境。我國政府在勞動關系方面的立法還不完善,立法意識落后于經濟發展。勞動關系要實現和諧,需要更加合理、更加嚴格的制度創新。法治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先行者,經濟新常態下治理和諧勞動關系,政府要發揮法治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政府不僅要提供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利的制度和環境,又要給予導向性的宣傳,增加勞動者表達權利的機會,將勞動者的合理意愿有效轉化為政府的法規和政策,積極強化勞動關系制度創新,推動勞資雙方建立平等協商制度。
(五)充分發揮工會作用,完善三方協調機制
當前我國工會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工會依附于用人單位或企業,沒有完全獨立性。工會負責人受制于單位經營者或管理者,很難有效代表職工的利益訴求。政府要立法使工會負責人的勞動關系脫離用人單位,成為具有獨立話語權的第三方機構,包括干部任免、資金來源等,促使工會真正成為代表勞動者利益的組織。要建立健全三方機制的頂層設計,制定明確的法規和政策。強化集體協商制度,完善三方協調運行機制。同時依托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加強與工會、企業組織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主導性作用。實現勞動關系和諧發展中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企業管理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張曉霞.以多元化路徑構建和諧勞動關系[N].光明日報,2014-12-3
2.龔維斌.中國社會治理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張建國,呂國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行動綱領[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5
4.(美)約翰·伊萬切維奇,(中)趙曙明,程德俊譯.人力資源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5.喬健.略論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