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華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治療重癥呼吸衰竭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5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療效。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中醫治療重癥呼吸衰竭,臨床有效率高,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中醫治療;重癥呼吸衰竭;血氣分析;心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5.011..01
呼吸衰竭簡稱呼衰,主要是因患者換氣功能受損,引起氣體交換困難,導致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1]。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中醫治療重癥呼吸衰竭臨床療效,特收集我院50例重癥呼吸衰竭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0~60歲,平均年齡(51±7.8)年。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2~54歲,平均年齡(49±7.0)年。對照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43~56歲,平均年齡(50±6.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世衛生組織的嚴重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進行這項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批準的醫院倫理委員會。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具有平喘、消炎等功效的西藥進行治療,在維持患者水電質酸堿平衡的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酌情給予利尿強心及機械通氣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其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根據中醫辯證法對患者進行分型,將患者分為四型,即肺氣陰兩虛型、痰熱壅盛型、心脾腎陽虛水泛型以及痰濁蔽竅型。其次,針對脾腎陽虛水泛癥狀患者,采取葡萄糖混合參附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1次/d。在靜脈滴注過程中,應合理控制滴注速度,兒童可控制在25~35滴/min,成年人可控制在45~55滴/min,另外,在輸液過程中,醫務人員應隨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確認患者是否有過敏或不良反應癥狀。在中醫方面,桂枝有溫陽化氣功效,白術有補益脾氣功效,茯苓有健脾滲濕功效,將茯苓用溫水進行化服,并輔佐以桂枝、白術進行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2]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擬定,顯效: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消失,意識清楚、體溫癥狀、呼吸頻率正常;有效:患者心肺功能、體溫、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均獲得明顯改善;無效:患者呼吸困難癥狀無改善或加劇,體溫升高、呼吸急促;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呼吸衰竭主要是因患者呼吸道、肺組織、胸廓、肺血管以及神經中樞等身體器官出現病變而引起呼吸困難疾病,從而影響患者代謝及生理功能。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若得到及時治療,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在臨床重癥呼吸衰竭治療中,有效的治療手段顯得尤為重要[3]。據臨床研究表明,呼吸衰竭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缺氧、呼吸困難、氣促、二氧化碳潴留等,而在中醫治療中,呼吸衰竭屬于喘癥,主要由風、寒、濕、熱四因素引起,而長期咳喘易傷及人體肺部功能,由于患者長期患病,身體機制及其免疫力均有所下降,如采用西藥治療,副作用大,且并發癥多,而中醫選擇岑桂術進行治療,不但能起到補中健脾功效,還能起到補腎助陽作用,同時,患者病情也能快速得到控制。而重癥呼吸衰竭屬于一種突發性疾病,在短時間里患者換氣或通氣功能受到嚴重損壞,突發性呼衰情況,特別是腦血管意外、呼吸肌麻痹、藥物中毒、腦梗死疾病,更容易突發重癥呼吸衰竭[4-5]。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進行觀察對比發現,中醫辨證配合中醫治療,能有效提高重癥呼吸衰竭臨床有效率,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唯章.中醫治療25例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8):2-3.
[2] 何德平,林 琳,吳 蕾,等.中醫藥對慢阻肺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作用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06,38(11):42-43.
[3] 田明勇.中醫治療哮喘持續狀態伴發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79-281.
[4] 羅 侃.中醫對呼吸衰竭(暴喘)的診斷與治療[C].//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學術年會急診學會第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433-438.
[5] 錢桂生.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現狀與進展[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3,12(33):1774-1777.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