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鄭悅
一批以“新中產階層”為主要用戶群的創業項目,雨后春筍般活躍在大眾視線之中,不少專注于早期投資的風投機構已經將“中產階層生活方式”作為主要關注和投資的方向。
就連最新的一期《經濟學人》雜志都忍不住討論中國的新中產,畢竟“這個階層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之前尚未出現”。從2015年年中開始,新中產和消費升級成為諸多投資機構和創業公司的熱詞。2016年普遍被認為是新中產消費的元年。
新中產的崛起有著很多自身的特點:熱愛旅行,但不以掃貨為目的,而是開拓視野;熱愛運動,但不是追逐高爾夫等貴族運動,而是堅持跑步、徒步等體育運動;熱愛時尚,但不是以擁有奢侈品為榮,而是有獨特的品味;熱愛環保,但不以作秀,而是從垃圾分類、救助貧困生開始。
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中產正在崛起。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認為,新中產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家庭。而根據估算,中國中產的人數在未來20年將從2.3億人增加到6.3億人。
相較于“屌絲”的生意以規模取勝,中產階層無疑“含金量”更高,但投資,創業服務這個^群的項目,如何勝券在握?
比如,這群人是傳統概念上的“有錢人”嗎?他們在哪里?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新中產”有什么特別的消費習慣?針對“中產”的個性化服務和規模化收益之間是否矛盾?
對這些問題,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風投機構,都在興奮和忐忑地求解中。可以預見的是,這批快速龐大的人群因其生活方式的轉變而帶動了消費市場的轉型,高價值產品的消費將加速增長。BCG的報告顯示,嬰幼兒用品、消費電子產品和金融服務依然是消費者最愿意升級消費的前三大品類,而個人護理產品(比如護膚品和美容產品)以及旅游獨家產品的排名正在上升。
再往資本鏈條的上游追溯,中國社會的富裕階層(包括大眾富裕階層和高凈值人群)正在開始成為創投熱潮“隱形的手”。一些投資理念進化更快的富裕人群,正從過去的“快進快出”粗放型投資開始嘗試“長線投資”,作為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將投資目光投向比如TMT、醫療和新金融產業等主題的投資基金。
在此之前,這個群體最主要的財富積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股市和樓市的高增長。
一些創新型的投資機構已開始嘗試與傳統VC不同的運作管理模式,比如擁有100萬元人民幣資產,即可能成為基金有限合伙人(LP),此前LP的入場資格一般最低是600萬元及以上,如此一來,包括互聯網中高層在內的更多有專業領域資源的個人,將可以參與到早期投資之中。
但這些還都只是開始。要改變中國富裕階層的投資心態和追逐產品的習慣,絕非一蹴而就的事。中國創投環境亟待成熟,投資市場退出機制的完善等等,都將深深影響這一天的到來:通過股權投資,廣大投資者合力打造明天的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