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消費者的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差異,消費者分為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階層的人群通過消費來顯示自己身份地位的不同。但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受阻,出現了社會階層固化的現象。階層固化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本文從社會分層理論和消費理論出發,分析不同階層居民的消費偏好及差異。厘清社會階層固化與居民消費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階層;固化;消費心理
一、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大規模消費時代,國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消費社會學也應運而生。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概念,是中國近年來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也是把握中國社會現狀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這一社會現象,也和經濟領域息息相關。社會分層是居民身份及地位的象征,居民通過購買不同層次的消費品來體現自身地位的不同,因此社會分層使得居民消費也呈現出分層現象。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居民的消費已不再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由注重消費的數量過度到注重消費的質量,更多的是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享受生活,消費也成為一種顯示地位和聲望的象征。因此,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卻有著內在的聯系。
本文從社會分層理論和消費理論出發,厘清社會階層固化與居民消費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二、社會分層理論研究
1.傳統社會分層理論
傳統的社會分層理論大致可以分為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馬克思學派,以及韋伯代表的韋伯學派。馬克思學派和韋伯學派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著明顯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如何確定以及運用分層標準上。
馬克思學派認為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是由生產資料的個人占有決定的,也就是說通過個人生產資料的占有量的多寡可以辨別出其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這種社會層級分析方法即是馬克思學派的一元社會分層理論。
與馬克思學派一元社會分層理論不同的是,韋伯采用了三個標準來分析,即:財富、權力和聲望。韋伯認為財富是辨別社會層級的經濟標準;政治標準是通過權力來衡量;社會標準用個人在社會中的聲望來判定。與馬克思學派的分層理論相比,韋伯從財富、權力和聲望三個方面分別考察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不平等,因此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也被稱為多元社會分層理論。這對馬克思學派單純以經濟標準劃分社會階層無疑是一種有效補充。
2.我國社會階層劃分
陸學藝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依據大量的調查和數據資料,結合我國的國情,在對職業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占有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多寡,對中國的社會階層進行劃分,一共劃分了十個社會階層。其中,組織資源指的是個人對社會資源的的支配能力,這種支配能力主要是依靠國家政權和黨組織系統。經濟資源是指對生產資料所擁有的權利,包括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文化資源是指擁有社會普遍認可的知識和技能。
3.社會階層固化
社會階層的分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各階層之間可以相互流通和轉化,低階層的人群會努力進入更高的階層,滿足自身更高的要求。在一個良性的社會中,社會各階層之間應該是可以相互流動的,但是如果流通阻塞,由低向高轉化的難度加大,就出現了社會階層固化的現象。
社會階層固化的原因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占有不同、社會改革滯后、教育功能的弱化以及體制性障礙。由于階層之間無法實現正常的流動,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下去,出現了社會階層固化現象。社會階層固化對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消極影響。
三、社會階層固化對消費心理的影響
1.經濟水平差異對消費心理的影響
收入水平無疑是劃分階層的重要依據,消費者將收入轉化為商品和服務,從而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決定不同的消費行為,反映出整個社會消費分層的狀況。對于城鎮居民,收入越高的人群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比重越低,在居住方面的消費比例也略顯偏低,但是在交通通信的消費比重增幅最大。而收入底層的人群,將近一半的消費支出用于食品消費,可見仍有一大部分的人還在未解決溫飽問題,尚未擺脫貧困。除食品消費占去低收入者大部分支出外,衣著、家庭設備、交通通信和娛樂、醫療上的消費總體比例較小。
從農村居民按等級收入的消費結構來看,盡管農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差異,但是消費結構的差異性不大。用于食品的消費支出隨著收入的變化,降幅不太明顯,但是高收入者用于居住的消費支出比較多,交通通信的支出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在文教娛樂方面,高收入者的消費略有增加。同時,也不難看出,城鄉的消費結果也因為收入的差距而呈現很大的不同。
2.分配差距對消費心理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實現了國民財富的有效積累。的確有一大部分人首先脫貧致富,但是“先富帶動后富”卻沒有起到實質性效果,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而是逐漸加大,貧富差距成為亟待解決的大問題。這種貧富差距,不僅僅存在于最高收入戶和最低收入戶之間,各個基層之間的差距也很難縮減,因此社會階層的固化不利于縮短貧富之間的差距。
3.教育功能不到位對消費心理的影響
中國歷來重視教育,因為通過良好的教育可以改變命運,是個人向上流動的通道,最為顯著的便是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令人憂慮的是在教育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通道越來越窄。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越來越嚴重,社會經濟地位對個人教育資源的獲得影響越來越明顯。流通渠道變窄加速社會固化,而社會固化又會反向影響人們的教育消費。當教育體系本身無法承載社會流動的責任時,社會就需要有新的通道來實現社會群體向上流動的可能。
四、政策建議
1.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多少是決定其消費水平的最根本的因素。首先要保證居民就業,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創新創業活動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等必要的支持,鼓勵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以帶動就業。其次,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努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再者,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扶持力度,打好脫貧攻堅戰。
2.降低基尼系數,縮小貧富差距。對于我國基尼系數的大小,各界學者的計算結果不相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貧富差距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通過二次分配,抑高調低,控制貧富差距的拉大。為此,一是應該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最低工資標準;二是利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差距,加快稅制改革步伐,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并且要盡量減輕企業稅負,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
3.深化改革,維護社會公平。首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有助于打破社會階層固化。我國社會階層固化部分原因即在于某些經濟領域還存在行政壟斷,導致機會不均等。其次,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社會的公平、公正,需要依靠法治來維護,特別是保護人們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用法律制度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競爭,保證社會經濟公平、公正。再者,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教育公平,落實教育資源均等化,教育資源供給要向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傾斜,重點高校有針對性的提高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子女的錄取比例,降低底層群體接受良好教育的門檻。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J].江蘇社會科學,2003,04:1-9.
[2]鄧超.淺析當前我國社會階層固化現象[D].華東理工大學,2012.
[3]李茜.論消費文化與社會分層[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09:288-289.
[4]任敏.城市居民消費分層研究[D].武漢大學,2004.
作者簡介:黃禮龍(1988- ),男,河北省館陶縣,漢,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綠色消費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