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加快,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經濟合作提供了發展的平臺。電子金融行業的發展因此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金融業務的推進和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和豐厚的金融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常態化的發展問題。本文針對電子金融業務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簡要敘述了其中的防范策略,供同行業工作者借鑒參考。
關鍵詞:電子金融;業務風險;市場需求;防范;措施
2008年,一場波及北美、歐洲、亞太地區的經濟危機驟然發生,帶給金融行業巨大的波動,同時也帶給了世人以警醒。金融行業的風險性調控和安全性構建無時無刻都需要進行。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經濟合作提供了發展的平臺。一種現代化、創新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快速崛起,它就是如今行業內部的科技產業——電子金融業務。從根本上說,電子金融行業的發展有別于傳統的金融模式,它利用高新科技技術,建立了一套快速、便捷的金融交易、風險管控制度,因而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和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和豐厚的金融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常態化的發展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推動電子金融產業發展對我國金融行業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電子金融業務服務的具體表現
顧名思義,電子金融服務指的就是廣大金融服務者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從不同的空間、時間、方法進行金融活動。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子計算機銀行、網絡證券等形式都是電子金融服務的具體形態。
電子金融服務的具體表現可以體現在諸多性能上。首先,表現為電子服務方式的虛擬發展。和傳統金融業務有所區別的是,電子金融服務不同于傳統的銀行辦理,能夠通過電子服務模式實現虛擬的交易和發展。第二,在運行模式的發展中,電子金融模式的開放性決定了程序的便捷性。只要有一臺連接了互聯網的電子計算機,任何人都能夠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實現同等的經濟交易,從而體驗所需的金融項目。第三,在業務處理的時間上,電子金融服務擁有實時的監控性,電子商務在客戶指令上能夠實現及時的傳達,更好的傳達電子金融業務。
二、我國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現狀
1.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面積不均衡
為了滿足國有企業的產業需求,經濟發達的區域需要不斷運作,從而滿足電子業務的發展需要。但是,當前形式下,我國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京、滬、蘇等一線發達城市,在業務拓展方向和經濟發展導向上具有一定的主體性能。特別是在上海、香港等特大城市,地區發展面積相對失衡。
2.電子金融經濟監管體制相對缺乏
在我國電子金融產業中,監管機制的缺乏使電子金融產業存在一定的風險。從硬件設施上說,電子金融終端的科學性和安全性難以保障,其中涵蓋的用戶個人信息安全、金融安全防范都需要進行嚴謹的保護。同時,在軟件制度上,要對金融工作人員建立法律規章,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職務之便進行違法犯罪。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完善上都需要進行填補和充實。
3.金融業務創新的規劃和機制不足
在產品和業務的結合上,很多金融部門因為工作經驗和業務規劃上的問題,組織結構尚不完善,對金融行業的規章、規范執行的力度不夠。在機構的資質和職能劃分上,難以滿足客戶的發展,所以整體業務的創新性和經濟化相對遲緩。
三、電子金融業務中存在的主要風險
在電子金融業務的風險調控中,從總體上主要呈現兩類風險問題。主要可以分為技術風險和業務風險,具體分析如下:
1.技術風險
第一類是技術風險。技術風險指的是金融機構在運用計算機、組成金融終端等產品時,在軟件技術的維護和開拓上產生的一系列的問題。因其涵蓋著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和各項電子信息發展技術,所以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一方面,互聯網在提升技術指標的同時,也會加劇其中的風險性。另一方面,資源的共享使金融資源也產生了一定的危機。特別是在操作風險上,電腦黑客的非法侵入、網絡金融詐騙、商業機密保護、系統維護問題、客戶操作不當等問題,都會給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技術風險。
例如,當前形勢下,電子銀行的發展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吸納經濟消費、強化銷售存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用戶個人信息的泄露、網絡交易的安全性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電子銀行服務能力的提高上,用戶們感受到了電子經濟環境中的潛在隱患,這些風險源自于計算機金融技術,因而也需要在相關科學技術上進行深度的開拓。
2.業務風險
同傳統的金融業務一樣,電子金融業務的服務性體現在工作形式和推進流程上,所以其中蘊含的風險性能是多種多樣的。而從業務風險的具體形式上看,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運行風險三個方面。這些問題涵蓋了不同的方面,因此也呈現出了別樣的發展形態。
對于電子金融渠道而言,如果將電子貨幣進行營銷和投資,那么當電子貨幣的運作出現回流時,就容易遭受各式各樣的業務風險。從根本上說,計算機業務除了涉及到專業的金融知識,在網絡經營主體、通訊線路搭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組合型和流動性。一旦在業務上面臨危機,會使局部的風險性加劇,進一步拓展到更大的面積和空間,使金融業務失信于客戶,從而影響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水平。
四、對電子金融業務風險的防范策略
1.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
風險機制的建立首先要防患于未然,因此在電子金融業務中,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制度。通過風險測評,使風險控制能夠出現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其次是在風險管控過程中,運用科學的監測手法和系統的測試程序,能夠避免其中出現的系統故障,從而實現電子金融管理的實施和監控。
在網絡系統的安全管理上,要定期對網絡安全的程度進行檢查和評定,同時,為了確保網絡運行安全,應該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技術,通過數字密碼、指紋識別等方式,完善電子金融設施的高效運行。同時,不斷強化對員工的內部培訓。廣大電子金融業務機構要對員工進行定時、定期的培訓,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風尚。嚴格防止公司內部職員利用網絡非法操作,對公司造成損失,進一步明確金融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
2.加快金融法律制度的組織建設
同時,在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設上,相關工作者應該根據國家的信息化發展進程,通過金融經濟體系,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在強化金融業務的同時,建立電子商務試點單位,針對一系列創新型、發展型的技術部門進行推廣,充分緩解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針對金融法律法規進行落實和完善,進一步確立金融業務信息化的發展地位。
在電子金融業務的管理模式上,為了進一步推行電子金融業務的分類管理,應該設置高頻率、高效率的監管機制,使金融工作能夠更加切近產業情況,保持健康的運轉態勢。使相應電子服務系統由依據科學的法律規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干擾電子金融業務的具體行為實施強制清除措施,從而保障電子金融服務的健康發展。
3.不斷深化各個部門的協同合作
在電子金融服務行業中,金融監管部門需要組織國內、國外相應機構,實現多方機制聯合。在電子金融業務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超越國界、地點的覆蓋性。在加強智能監管的同時,定期進行產業溝通,從而積極應對金融產業的風險和調整。因此,要始終在電子服務產業中融入科學的合作方法,加快電子商務的全球化運行,盡量使電子商務的發展形式在符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同時滿足國際社會的發展需求,使我國的電子商務產業始終保持在尖端行業之首。
五、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促使電子金融業務沿著高效化、科學化的發展方向前進。在當前市場經濟壓力加大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各個國家都在探尋金融業務的深度發展。因此,我國要針對本國的實際金融情況,進一步提升對電子金融業務風險的調控和防范,不斷加強各個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使我國金融產業更加成熟、監管機制更加完善、運行速度更加高效。持續推動電子金融業務在現代化金融行業中的深化改革,增進當前金融產業的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占明珍.試論網絡信息時代的金融創新風險的規避[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1).
[2]封貴敏.電子金融會計的發展及其對傳統會計結算方式沖擊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03).
[3]施慧洪.電子金融產業地位結構優化與產業組織理論的應用[J].商業時代,2009(11).
[4]葉晟,周俊林.論電子金融消費在線糾紛解決機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07).
作者簡介:陳戈(1996.06- ),漢,女,河南周口人,本科,研究方向:國際金融、投資學、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