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
摘要:近年來人居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城市生態環境成為了當代人最憂慮的問題。而城市環境雕塑作為一種生態環境性的、多學科性的、公共性的公共環境藝術,對文化的積累和對當代人心理調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運用城市環境雕塑帶給公眾積極的生態觀念成了我們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城市環境雕塑;生態;人
中圖分類號:J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027-01
一、城市環境雕塑的概念與意義
城市環境雕塑作為公共環境藝術的一種,它集中體現了人群文化特征、自然環境特征、城市文化特征、城市規劃、建筑形態等地域性的特征;還包含了雕塑美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環境心理學、社會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城市環境雕塑區別于一般室內架上雕塑主要安放在室外環境里,是一種強調和周圍的環境共榮、共生的雕塑藝術形式。
在公共環境中,城市環境雕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都處于城市環境中最顯眼的位置。成功的城市環境雕塑一定是在人文精神上引領和倡導人性,美化環境,尊重自然,是人同環境聯系得最緊密的紐帶。城市環境雕塑擺脫了最初對美的追求而在新世紀有了新的思考對象——當代人普遍最為擔憂的生存環境問題。
二、衍生出生態觀念
城市雕塑作為一種立體的公共造型藝術,必然關注現實問題和當下的文化、哲學發生關系。雖然城市環境雕塑已經注意到了生態環境的問題,但還是營造人為環境為目的。城市生態雕塑徹底改變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天人合一”是它最中心的概念。
1.生態觀念的源流
具有生態意味的城市環境雕塑最早出現在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中,他使現代雕塑與現代建筑在環境中融為一體,為時代創造了一種新的雕塑語言,那是一種與環境對話的語言。
亨利·摩爾意識到和他同時代的布朗庫西和賈克梅蒂,雖然從形式上看和羅丹雕塑上的“團塊”已有很大區別,但依舊是在雕塑的本體做文章,在探索雕塑本身結構與形式的路上越走越遠,卻沒有跳出傳統雕塑中對雕塑形式語言的桎梏,沒有把雕塑本身的小空間與環境的大空間聯系起來。亨利·摩爾在這方面開創了現代主義雕塑的先河,他的雕塑形體大多取橫向斜倚的形態,而且有很多雕塑中都有“孔洞”的概念。很明顯,亨利·摩爾是想讓自己的雕塑與環境空間產生聯系,在他的創作手稿中也能看出這一意圖,他在雕塑草稿中把環境空間中的藍天、白云、山峰、樹木、房屋都進行了詳盡的設計。
2.生態觀念的拓展
公共空間的熱潮極大地促進了傳統雕塑的發展,現代雕塑向更新的當代雕塑的演變。
1960年中后期興起于美國的大地藝術(也稱為大地雕塑),可謂將環境藝術中生態理念放大到極致。克里斯托夫對于公共空間的再表現——把建筑、樹木、島嶼進行整體包裹;海澤把大地作為自己的創作材料——用挖空的負空間和挖出的正空間作對比。
三、關于中國生態雕塑走向的思考
城市生態雕塑以強大的生態環境概念已經涉及到了當代生活的每個細節,但是現在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和理論做形而上的指導,或者我國的國情與國外的生態環境不同,所有必須有更適宜本土生態化的藝術理論作支持,促進城市生態雕塑的發展。
1.地域性的核心位置
城市雕塑的創作必須有明確的地域性。鮮明地域文化的公共環境藝術,展現的是一個地域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特征,小到一個城市,大到一個國家和民族。自由女神像代表了美國人追求自由、勇于開拓的民主精神;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獨特的神秘主義傾向引人入勝。
2.探索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留下了眾多寶貴的傳說、神話、書籍資料等。我國古代始終倡導“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致中和”的美學觀點。我們民族有自己完整獨立的藝術語言體系,并創造了大量具有東方神韻和氣魄的藝術杰作。僅就室外雕塑來說,留下了像秦兵馬俑群、漢唐石刻等優秀的大型景觀雕塑作品。我們當代優秀的城市環境雕塑也很多,如廣州的《五羊》,河南的《黃河母親》,深圳的《墾荒牛》較為著名。
3.傾聽內心最樸素的需要
城市生態雕塑的“和諧性”要求與人的內在精神的和諧,作為公共藝術的一部分,真正具備與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性,具備與其周圍生活空間內的人的精神的和諧性。以人為本,應該成為城市生態雕塑所追求的精神核心,城市雕塑應該起到體現公眾價值,使公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從緊張異化的生產勞動中得到解脫的作用。
四、結語
城市雕塑在中國早已是司空見慣了,每個城市都有其代表作。城市生態雕塑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非常前衛的社會、藝術問題,因為城市雕塑已經完全脫離了傳統架上雕塑的概念,成為了一種關注環境的、多學科的、公共的生態藝術。由此城市雕塑面向更加自由、寬廣的公共空間,這也是公共藝術日益多元化、綜合化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馬欽忠.雕塑·空間·公共藝術[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2]胡春明.城雕:呼喚精品拒絕垃圾[N].中國建設報,2005-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