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辰



7月16—17日,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在廣州召開。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林積,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湯貞敏等領導專家出席了峰會。峰會圍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引領教育改革發展”主題,探討教育改革發展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本屆峰會設有2場綜合論壇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3場平行論壇。其中,第四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平行論壇——職業教育主題研討與焦點對話于7月16日下午在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與會嘉賓主要圍繞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有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職業教育論壇分為“主題研討”和“焦點對話”兩個階段。“職業教育主題研討”階段,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劉立新博士作了“學徒制和雙元制歷史的演變”演講,介紹了德國學徒制到雙元制的演變歷程;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榮長海教授演講了“關于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若干思考”,厘清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方展畫教授的演講題目是“職業教育‘供給側的改革取向:增強‘選擇性”,他介紹了浙江省如何基于職業教育的“需求側”、基于受教育者的發展訴求進行改革,重構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演講了“論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標準化”,介紹了廣東在制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方面的做法與經驗。“焦點對話”階段,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陳玉歡、廣東省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連向偉副教授等嘉賓就創新創業、產教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對話。
厘清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思路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標準
現代職業教育的標志是什么?什么叫現代職業教育?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榮長海教授對職業教育現代化進行了深入、詳盡的解讀。
榮長海教授認為,職業教育現代化必須具備三個標志:首先,現代職業教育要走在教育發展前列,只有走在教育前列,職業教育才具有活力。其次,現代職業教育需全面引領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進程,必須提供“兩化”基礎服務人才,而且這種服務是高水平、前瞻性的。再次,現代職業教育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除了良好的職業素養,還應該有思想品格上的標準,即是職業精神和人文情懷。
接著,榮長海教授介紹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一是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需要做到:(1)直接增加財政撥款,特別是生均撥款,按照學術性教育類同等標準撥款;(2)政策適當傾斜職業教育,在對職業院校辦學成效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單設獎勵基金,甚至是重獎。對職業院校與各類所有制企業的合作,在管理政策上適度放松,以有利于職業院校發展壯大為根本原則;(3)減免稅費,徹底改變高職學費比本科還高的現狀,最好是職業院校學費全免,由政府和企業共同買全單,同時對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產品減免稅收。二是職業院校應充分自主辦學。在專業設計、課程改革、培養方式、教師評聘上給予完全的自主權,同時在領導和管理人員的管理上要充分考慮職業院校的工作特點,在去行政化改革、校企之間的相互兼職、混合所有制辦學等方面可單獨確立管理辦法。三是要堅持應用型本科的建設方向。
無規矩不成方圓,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標準對于規范、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的健全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探討了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問題。杜怡萍介紹了廣東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標準方面的經驗做法。她介紹,廣東自2013年開始至今,省教育廳一共立下了74個專業教學標準的項目,開展了職業教育專業標準研究,包括中高職銜接標準、中高本銜接標準、現代學徒制標準以及國際化的標準研制項目,總共投入將近兩千萬。她指出,標準建設的過程要緊抓四個關鍵要素,一是專業教育標準應該以職業能力為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環環緊扣,邏輯相連,以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為建設的發展紐帶,形成嚴密邏輯關系,運用科學方法保證建設質量。二是充分調研,包括行業企業調研、畢業生就業崗位以及發展路徑的調研等。三是如何將典型工作任務轉換為課程。四是要有充分的經費保障。
兩位專家精彩的演講和解讀,厘清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概念與內涵,讓人對現代職業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讓人對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壯大更充滿希望與憧憬。
借鑒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 堅持創新創業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發展模式,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發性。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劉立新博士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德國職業教育從傳統學徒制到現代雙元制模式的發展歷程。“傳統學徒制是因為城市的興起,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手工業商品經濟不發達,隨著城市小商品經濟形成而形成的。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發展以及行會制度建立(中小企業手工業自我組織的制度)是傳統學徒制的制度基礎。”劉立新博士從德國學徒制的緣起,到現在雙元制的發展,娓娓道來,豐富翔實。接著,他從傳統學徒制到雙元制轉型的過程;轉型過程要實現產和教的協同;雙元制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與變化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劉立新博士認為,借鑒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必須學習的道路。他強調,雙元制要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與變化,需要做到幾點:一是保持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二是調整專業結構,更新專業教學內容。三是提高雙元制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四是向高等教育延伸。
德國職業教育從學徒制演變為雙元制的與時俱進的發展對我們本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有啟發意義的,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不能畫地為牢,不能故步自封,應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有創新。因此,堅持創新創業教育就成為了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華強研究員指出,堅持創新創業教育要做到四點:一是創新創業教育一定要融合學校培養方案、系統課程體系,構建一種全新教育模式。二是創新創業要與地方產業專業發展緊密結合,形成鮮明的互動力。三是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到城市方方面面,為人力資源和社會服務提供強大的支撐。四是創新創業教育要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做貢獻。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馬曉明做了“系統改革、整體設計、全方位立體化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演講,他指出,某種程度上來說,創新創業就是呼喚復合型人才培養。國家產業不斷跨界,需要培養跨界型人才。創新創業學科交叉,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創業的源泉。創新創業要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也一定要和專業教育相結合。他強調要塑造學生品格,內化創新創業精神,使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成為他未來職業發展、職業生涯的自主性驅動力,而不是被外界推著走的動力。
當前,廣東是職業教育大省,但不是職業教育強省。怎樣從職業教育大省變成職業教育強省?毫無疑問,積極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拿來”實現本土化,以及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創新創業教育是必經之路,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
分享職業教育辦學經驗 推動區域職業教育發展
會上,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許玲教授作了題為“對我國職業教育區域發展階段化的研究”的演講。許玲教授指出,我國各個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是巨大的,所以,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差異也很巨大,不同區域的職業教育發展狀態也有很大差異。因此,許玲教授強調,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應該有階段性,應該求同存異。
推動區域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次論壇上,來自天津、浙江、廣西、廣東的專家,分享了區域職業教育的改革亮點和發展經驗。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方展畫教授展示了2014年浙江省教育廳進行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這次改革有諸多亮點:首先,提出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教學管理新機制。目前80%的學校創造了試點,這些改革的學校規定在校三年,必須給學生提供至少兩次選擇的機會。其次,提出了“多學期制”教育管理新措施。學生有兩個禮拜到企業體驗,如果體驗之后發現目前專業不合適,學生可以改專業。再次,試行導師制。
江門市新會機電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梁遠榕認為,學做融合的教學場所是“生產進校園”教學模式的基礎,也是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培訓體系的必備條件。他介紹了該校“產教聯動,學做融合”的做法:(1)制定校企互認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2)建成學做融合、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3)建設生產與實訓深度融合的教學資源庫;(4)打造多方聯合全程參與的專業建設模式;(5)以產促學,破解工科專業高消耗、高成本難題。校企合作是該校建設中的重要工作,通過啟動《產教聯動,學做融合——生產進校園的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該校目前與合作單位開展的《現代學徒制在機加工專業的探索與研究》課題被定為省教育研究院重點課題,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華強研究員以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介紹了該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地方創新驅動發展的做法。一是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個主要的新的發展模式,提出要有“政校企”: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行業為支撐的辦學模式;“行校企”:以行業為主導,學校為主體,企業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二者組成雙三元辦學模式。二是以七大運行機制保證這個模式的實施或者推進,包括建立系統創新平臺、打造“雙師型”隊伍等,專業對接產業鏈,對接創新鏈,雙鏈互動。三是成立了五個研究基地: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研究基地(珠海)、珠海市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基地、珠澳國際教育創新研究基地、西江航運研究中心(基地)、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院。根據一帶一路戰略,在韓國、印尼、馬來西亞都成立了孔子學院。
劉華強院長對創新創業教育還提出了幾點展望:一是希望創新創業教育一定要融合學校培養方案,系統課程體系,構建一種全新教育模式。二是希望創新創業要與地方產業專業發展緊密結合,形成鮮明的互動力,形成政府、學校、企業創新聯動機制,真正推動創新創業,服務創新驅動。三是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到城市的各個層面,為人力資源和社會服務形成強大的支撐。
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一線職校校長關于職業教育的經驗分享,精彩生動,讓人對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情況有了具體可感的印象,引起了在場聽眾的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