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煒兒+張國祎
一、引言
高校黨校是高校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專門機構,是學習和研究黨的理論知識的重要陣地,是進行黨性鍛煉的重要渠道。隨著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和完善,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黨校課程、教學資源數字化,可以創新學習模式,實現教學過程的數字化建設,有利于提高黨校教育培訓的效果,發揮黨校教育職能,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都有深遠意義。2012年6月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印發<關于加強高校黨校規范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粵教工委組【2012】12號)中強調:加快網絡平臺建設,整合現有網絡培訓資源,建立開放、兼容、共享的全省高校黨校教育培訓網絡。黨校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學習,已是當前干部師生的重大需求,也是落實“人才強院”戰略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黨校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現狀
據對全國高校網絡黨校的工作情況調查顯示:從整體來看,各高校黨校利用網絡的情況并不多,只有少數建立了黨校網上學習平臺,而且其中的黨校模式還不夠健全,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設網絡課程還不夠完善,對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培訓和管理,以及開展黨建工作體系未建立。大部分院校在黨校建設方面基本沒有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黨建工作,或者偶爾開展一些網絡活動,都只是些初級的信息發布、公示、資料下載等,網絡黨校的功能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平臺建設總體處于初級階段
通過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當前高校網絡黨校的建設情況分為以下四類:(1)已經建立網絡學習平臺, 并擁有一定網絡資源的占17.3%;(2 )雖然有設立網絡學習平臺欄目, 可是提供的資源很少的占9.9%;(3)沒有設立網絡學習平臺 但在組織部網頁上有部分資料的占11.1%;(4)沒有建立網絡學習平臺的高校的占61.7%。從調查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 已經建立網絡學習平臺的黨校, 并形成一定的教學體系的高校少之又少;在黨校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的過程中, 大部分高校注重網絡技術的應用, 而忽略了對網絡學習平臺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2.平臺功能單一缺乏系統性
大多數高校網絡平臺模塊簡單欄目單一、內容重復,只停留在發布通知、學習資料下載、刊登黨建新聞和表彰先進上,而且還存在更新緩慢、瀏覽信息少,缺少交互性、參與性,這樣一個過于簡單和呆板的黨校網絡教育平臺,在內容上只注重政治性和教育性卻忽視了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新穎性。在這些網絡學校平臺上的學習培訓資源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性,更多是網絡資源的堆砌,對于學習資源的分類整理也不清晰,缺乏科學性,內容只是黨校培訓中的部分主題。進行培訓的學員無法取得系統和循序漸進的學習,無法進行獨立科學的學習,根本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校培訓教育學習網絡化。
3.平臺管理考核機制不健全
網絡黨校學習平臺大多采取的是獨立自主的學習,學員上平臺系統后學習相應的課程,在傳統集中授課時,可以讓學生上交學習心得,進行討論會來進行日常管理和考核,對學員的學習效果進行考察,但網絡黨校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大部分學習平臺對學員的管理存在不規范,沒有審核審批功能;對學習效果的考核方式不夠嚴謹、科學,流于形式,或只是為了完成某個規定的任務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進行簡單的考核,而不是出于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檢驗考核。考核方式方法缺乏科學設計和量化。
4.平臺的技術更新不夠與時俱進
黨校網絡學習平臺應該是可以提供視頻、音頻和文字等各類教學資料,并通過BBS等社交工具實現在線互動,具有用戶多、登錄頻次高、數據傳輸量大等特點,這需要平臺處理技術進行不斷更新才能跟上形勢的發展。但根據所調查的高校黨校網絡學習平臺建設情況看,基本上一直維持著初建時的狀態,沒有根據黨員學習情況和先進網絡技術水平進行更新升級,導致后期對網絡上各種資源無法兼容,同時各高校也缺乏經費后續投入,致使平臺建設缺乏必要的技術保障,造成建設的后勁不足。
三、黨校網絡學習平臺構建的現實意義
1.加強黨員黨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經調查,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甚至綜合性大學)對黨員的黨性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定的程序上是走形式,應付完成任務而已。建立完善的網絡黨校平臺,可以與時俱進,根據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安排學習課程,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效果,有效促進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教育。
2.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黨建設成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黨,作為基層黨組織和各黨支部在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中,可以充分利用平臺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政治理論學習活動,實現了黨校教育培訓在內容上、形式上、管理上的創新和突破,有效提升黨員的政治理論水平。
3.黨校教育培訓的重要補充平臺
黨校每期舉辦培訓班,經常為邀請專家、學者等授課教師、場地和組織會場等消耗很多時間,而且難以協調,一些偏遠地區要邀請名家、名師更加因交通、時間安排等困難重重,因此,建設完善的網絡黨校教育培訓平臺,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相當程度上解決此問題,彌補傳統黨校教育資源的不足,較好地緩解了學員學習的工學矛盾,同時推動黨校培訓現代化建設。
4.完善當前網絡黨校的培訓模式
通過對部分高校網絡黨校的建設情況進行調查,當前網絡黨校作用相對單一,管理不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不健全。本項目主要對黨校網絡教育平臺結構建設進行綜合、合理設計:包括課程體系、學員管理、交互式學習和考核等,構建成集學習培訓和互動交流為一體的多功能網絡教育平臺。
高校黨校網絡學習平臺構建研究與實踐
5.有助于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
以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契機,以創示范高職院校為動力,構建和完善黨校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對推進數字化校園和創示范工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提高黨的組織建設水平規范化的有效途徑,也是開拓黨建工作創新的重要方式。
6.發揮教師團隊作用
構建黨校網絡教育平臺,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能力,使學習的環境更加自由化。通過對學生的訪問信息和學習結果的監測,可以從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不足等,有助于教師實現更加人性化教學,增強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和實時性,提供師生教學新方式:一個“多對多”的環境,更有利于發揮教師團隊作用。
四、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黨校網絡學習平臺構建實踐與結論
為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全面推進我校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現代化,推動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再上新臺階。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黨校網絡學習平臺的構建以“門戶網站+學習平臺”的架構方式,以學分管理為主線,實現網上“教、學、管、考”等功能的統一。在課程設置上,在線學習平臺通常是“派課+選課”結合,一方面系統通過菜單下發必修課程,同時學員進行自主選擇有興趣的綜合類課程,以最終的考試是否通過來計算學分。這樣學員可以完成必須完成的政治理論學習課程,同時也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以及自身的知識業務水平來進行自主學習。黨校網絡學習平臺是基于實際工作要求、便捷有效、節約資源、管理完善,并可以推廣通用的黨員干部政治理論學習教育平臺。在“互聯網+”時代,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學習模式,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是解決目前黨校教育困境,在新形勢下建立開放、兼容、共享的教育培訓網絡學習平臺。
1.解決了黨校學習功能單一問題
傳統黨校培訓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而新時期大學校園里大都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們隨同信息科技的發展而成長,傳統黨課培訓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傳統的教授只會使得培訓內容和教學效果二者脫節。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打造的黨建信息云平臺,包括了黨校教育、特色黨建、黨建成果等七大模塊,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其中網絡學習平臺是老師和學生通過個人的賬號和密碼進入的,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上傳各種制作好的視頻媒體和課件,能及時對平臺的動態進行更新,對服務器的資源進行維護。學生登錄平臺主要進行網上學習,對已學課程和未學課程的精品課程進行查閱觀看,在觀看中可以進行重點標注、記錄筆記,視頻還可以保存上次觀看的進度,方便學生下次的查閱,實現網絡的交互性,可以進行課后練習等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幫助,也可以使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極大程度上實現了網絡教育平臺的功能,提升了黨校的育人功能。
2.解決了黨校教育課程建設問題
以前黨校的培訓課程只局限于幾門黨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時事政治的講解,對于黨員干部和積極爭取入黨的師生來說,欠缺整體的理論知識的課程設計,因此借助該平臺,我們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師生實際需要,規劃了課程體系,充實了課程內容。滿足建設學習型和創新型個人和團隊的需求。學校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充黨校的課程資源,購買了網絡課程3000余門,包括“能力課程”“崗位課程”“行業課程”“企業課程”“熱門課程”“系列課程”,匯聚名師、名課,如《陽光心態塑造》《創新性思維形式之“聯想與想象”》等,自建了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微課”,如《大學生為什么要入黨》,以視頻課程為主要載體,以時間短、內容精、模塊化、情景化、半結構化等為特點,特別適宜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相結合,還制作了精品課件如:《讓歷史照亮明天》《一次特別的黨課》等,創新學員的學習模式,打造特色課程。
3. 解決了學員管理和考核難問題
傳統的面授輔導比較容易造成課后師生脫節,難以掌握學員的學習進度、學習效果。借助該平臺可以進行學員進度管理,了解學生的疑問,提供學員自我考核的機會。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黨員培養教育環節時間上的特殊性,高職院校一般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大三則外出企業參與社會實踐和實習,傳統的黨員教育培訓方式難以滿足培養需求,網絡學習平臺的打造克服由于時空限制造成的集中學習難和統一考試難的問題,特別適用于大三的學員。據統計,網絡學習平臺經過一年時間運行已經有273人在平臺注冊并開展學習,學習時間達到數千小時,學習效果良好。
4.解決了黨員理論學習薄弱問題
傳統黨課培訓強化集中的授課,忽視了黨校日常教育管理和培養常態化對于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傳統黨課一般一個學期舉辦一次,一次歷時一個月,采取集中授課為主,這使得黨校在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訓和日常培養教育培訓脫節。而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使得師生學員在面臨日常學習、工作任務重的問題,很難安排完整的時間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的情況下,學員可以安排碎片時間進行網上學習,記錄學習進度、做課后作業、自我測試,“線上”+“線下”學習形式,極大地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5. 解決了網絡資源利用兼容問題
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能夠為賞提供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理論水平高、專業知識強的教學資源和優秀的教學團隊引入學習,使得打破我們課堂空間的局限,使課堂延伸至廣闊的社會,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溝通與融合,克服了傳統黨校教育時空制約的弊端,更好地發揮網絡媒體在黨校培訓中的作用,利用網絡交互式教學,使得師生可以異步共享資源,完成教學培訓,通過此平臺達到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共享兼容,形成“有形的網絡,無限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