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兵
【內容摘要】高中化學的復習過程中,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很重要。有效認知結構的完善,在于學習自主性的發揮。當前的學習環境下,教師對驅動性問題的提出,并讓學生形成自我糾錯的意識與能力,是適切的選擇。
【關鍵詞】高中化學 驅動性問題 自主糾錯
在高中化學復習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體系,以生成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一直是困擾一線化學教師的大難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常規教學所導致的被動學習狀態,讓學生很難有效地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而如果直接讓學生進入所謂的自主學習,則學生往往又缺乏一種有效的自我審視能力,從而容易進入一種盲目學習的狀態。那么,如何在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學生自主學習之間,尋找有效的對策呢?筆者嘗試以問題驅動的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糾錯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研究問題驅動機制,確保自主糾錯的有效進行
高中化學驅動性問題的創設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要想真正發揮問題的驅動性,就需要研究問題驅動的內在機制,在發揮問題驅動作用的時候就不至于有更多的盲目性,就能保證學生的自主糾錯能夠在問題驅動之下有效進行。
比如,在復習“鋁及其化合物”這一內容的時候,學生主要需要構建的是鋁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并掌握氫氧化鋁的制備方法且能從化學平衡原理角度予以解釋等。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宏觀角度下的統一復習要求,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由于知識的薄弱點不盡相同,因此在什么地方予以重點施力,就必須依靠學生發現自己學習結構上缺陷的能力,并進行有效的自我糾錯。因此,在設計驅動性問題的時候,筆者重點選擇了復習材料并進行了問題的設計。筆者準備的材料是:以鋁的工業冶煉為素材,讓學生思考在鋁土礦的冶煉過程中:(1)判斷鋁土礦的組成;(2)判斷反應過程中的離子方程式;(3)基于這一實際問題,如何構建與鋁相關的化合物的各種反應關系。
事實證明,在這三個問題的驅動之下,學生會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有意識地就其中某一個問題進行重點思考,而在思考的過程中又能夠利用自身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思考問題的細節。比如有學生在討論中提出,氫氧化鋁能夠同時跟酸和堿發生反應,這是用原來的知識無法解釋的,而從化學平衡的角度來看,就很合理。于是,他們就開始認真研究化學平衡及其對化學反應判斷的意義。也正是這些細節性的問題,使得學生在原來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點得到了有效的強化。這背后顯示出來的驅動機制在于:在學生基于相對綜合的復習材料時,他們會自動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覺薄弱的問題及其解決之上,而在問題思考與解決的過程中,會自然生成一些教師意識不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清晰化與解決,正是一個學生自主發現錯誤并進行糾正的過程,表現出充分的自主性。
二、促進學生主動糾錯,確保問題驅動的有效落實
知識結構的完善肯定有賴于學生的自主性,而在應試狀態的教學當中,學生的自主性往往又是缺失的,缺失的原因又在于自主學習情境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努力做到讓學生主動糾正,才能保證問題的驅動性有發揮作用的空間。在筆者的研究中,尋找學生主動糾正的對策,成了中心任務,經過系列實踐研究,筆者提出如下三點,供同行批評指正:
其一,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認知不足。
既要糾錯,就必須知錯,學生自己知道錯在哪里很重要。教學經驗表明,很多時候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或者說不足恰恰是糊涂的。比如,在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知識當中,原有化學建構中形成的簡單氧化還原原理已經不適應更為復雜的問題情境,這時,就需要學生認清自己的認知基礎與復雜問題情境的關系,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一溶液中有多種還原性物質,那在放入氧化劑之后化學反應如何進行?”的問題,這時,學生就會發現自身的認知不足。
其二,讓學生感覺到有可能實現自我突破。
自主糾正需要學生自身的動力,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這種動力更多的來自于對自我進步、自我突破的期許,讓學生在努力過程中意識到可能會取得突破,是自我糾正的基礎。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高中化學的知識體系特點,進行了有效的問題驅動。
其三,積極評價學生的自主糾正。
評價的意義不言而喻,這里不贅述。想強調的只有一點,即學生的自我糾正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學生糾正過程中不斷給予積極評價,是讓學生形成自我糾錯習慣的最重要的保證。
三、生成內在驅動力,確保問題意識的自主生成
由于自主糾錯從根本上來說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激活學生的內在原動力就相當重要。而基于驅動性問題的創設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具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