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翟善鵬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可當下許多初中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受到地域、文化氛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被動填鴨,疲于應付,繼而成為了“學困生”。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一、引生入境,使學生樂學語文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做到“引生入境”。如何做到“引生入境”呢,僅僅像以前那樣,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根粉筆,一本課本來打動學生,那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引生入境,才能使學生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樂學語文。
1.合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營造情境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借助精美的畫面和音樂、影像,烘托、渲染課文內容,不僅能讓學生的到美的享受,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不但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黃河頌》時,讓學生觀看黃河的視頻來感受它給人的那種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來感受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教學《桃花源記》時,讓學生觀看3D動畫讓學生來感受漁人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漁人告訴太守,太守派人去找,沒有找到,結果漁人遭到了毒打,從而也反應了作者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這樣一來,學生學習興趣高了,背誦課文也簡單了,對文本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有了。
2.充分利用互動的語言渲染情境
口語交際課最主要的就是要讓學生說,特別是對那些平時不大發言的學生,教師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大膽的說,已達到提高口語表到能力的提高。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發展離不開認識的自主活動。課堂教學如果不面向全體學生,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就不是成功的教學。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描述性的語言,為學生描繪出一幅幅悲涼的畫面,通過教師的描述,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形象的認識,能夠更好的體會古詩詞曲的言簡意豐,體會曲中的美好意境。教學《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教師講述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圓明園的相關歷史,來激起學生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從而體會法國作家雨果鮮明的立場和態度。
3.恰當運用角色表演表現情境
語文教學中巧用表演可以盡快的讓學生身臨其境,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色。所謂“進入角色”就是“假如自己是課文中的人物”,而“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讓學生自己進入角色,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的體驗。
二、感受語文魅力,使學生愛學語文
語文素有“百科之母”之譽,其獨特的人文特性,要求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學科素養、教育機智和語言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使學生愛上學習語文。
1.旁征博引的教育機智,讓語文課堂妙趣橫生
要想教好語文課,就應該擁有廣闊的知識面。從天文地理到自然科學,從人文歷史到物理化學,如果我們只拘泥于語文教科書,只在這個小范圍里繞來繞去,那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教語文,我們只會將學生帶入一片沙漠——毫無生機可言。語文老師不一定要學富五車,但一定要善于旁征博引,要能引領學生走進一片更廣闊的語文天地:那里有鳥語花香、高山流水、金戈鐵馬、輕吟淺唱,學生在這樣的境界中,會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凈化。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
2.精湛高超的語言藝術,讓語文課堂文采飛揚
說,是課堂上最主要的傳授知識的途徑,所以老師的語言藝術很重要。說話若一調到底,平淡無奇,勢必使學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聲載道;若說話抑揚頓挫,文采飛揚,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時應從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地調整音量、音調、語速,時而渾厚有力,時而輕柔婉轉;并且語言要飽含情感,富有文采。充滿著情感的語言,會宛如一曲動人的歌,飄入耳簾便駐留于心,難以忘懷。誰又會拒絕動人的樂曲,拒絕進行美的享受呢?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語文。
3.飽含感情的經典誦讀,讓語文課堂雋永悠長
語文課中許多經典的美文需要反復的誦讀和品味方能感受到其雋永悠長的意味。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